本 文 约 4500 字
2005年6月30日,福建考古所的栗建安所长收到一条短信:
“建安老师您好,早上在办公室接到一个电话说平潭水下发现一艘古代沉船,有大量瓷器,现在很多村民都在拿,具体的地点还有别的什么问了就不肯说……”
接到消息的考古所工作人员立刻与当地文物部门、乡镇政府联系确认情况,奔袭至出事地点,眼前的情况还是令大家震惊。一片不大的海面挤满了几十条渔船,有人正在公然进行非法打捞。根据海警没收的瓷器,考古所工作人员立刻确认:碗礁一带发现重要沉船遗址,并紧急上报国家文物局。海警、边防、渔监、渔政等部门赶赴现场,加大了对盗捞的打击力度,事态暂时得到控制。
故事的地点位于福建省福州市平潭县屿头乡北侧五洲群礁的中心——碗礁附近。碗礁得名,便是因为附近海域常有瓷碗出水。按照此处渔民世世代代的规矩,捞上来的东西,得扔回海里,否则会触怒海神。但这一次渔民并没有将瓷碗扔回海里,而是雇佣民间潜水员下海查看,竟然意外看到一艘古船。
消息不胫而走,盗宝者哄抢文物,事态愈演愈烈,原本宁静的“小渔岛”成了“黄金岛”。成摞的碗、盘、瓶、罐们被吊出水面,不时可以听到瓷器被哗啦啦打碎的声音,不断有瓷片丢进海里。这艘17世纪的木质帆船,迎来了三百年后的惊醒。后来专家根据盗掘面积和船舱的位置分析,被盗掘的文物数量应该不少于2万件,损失非常惊人。
通常情况下,沉船遗址的命名方式为“省名+市县名+距离最近的岛礁或地名+中文序号+沉船遗址”,此处也按此原则,被命名为福建平潭碗礁一号沉船遗址。一般来说,水下考古的黄金季节是每年的3—6月份,但眼前发生的大规模盗捞,使发掘工作再也无法等待下去了。7月10日,中国考古队正式对“碗礁一号”沉船遗址进行抢救性发掘,其间还遭遇了5次台风袭击,发掘工作因此时断时续,盗捞也时有发生。很多猖狂的盗掘分子利用台风期工作船和负责现场保卫的武警快艇回港避风的时机,冒10级大风疯狂盗掘。甚至还出现过为保护文物,考古队员驾驶简陋的小渔船,与“有刀有枪”的盗宝者正面对峙的惊险情况。
好在功夫不负有心人,碗礁一号成果令人欣喜。第一阶段的发掘,揭露出一艘沉船残骸,残长13.5米,残宽约3米,残高1米。推断沉船的原长度在20米左右,属于近海航行的中型运输船。此外,还出水17000余件瓷器。一般来说,因水下环境复杂,许多瓷器在出水时表面会有铁锈等凝结物,但碗礁一号的瓷器却非常完好,“全部都像新的一样”。
碗礁一号出水瓷器皆为清康熙年间(1662—1722)景德镇民窑产品,大部分为青花瓷,并有少量的五彩、青花釉里红、单色釉瓷器等,质量上乘、胎质坚硬、釉色莹润、器型多样、纹饰丰富。其中,一批绘有开光纹样的“克拉克瓷”的器身图案更有浓厚的异域风情。
那么问题来了,这艘运输船为什么会沉呢?别急,从考古现场可以做出简单的推理:
首先,这片海域在古代和今天的航线并没有太大的变化。每当退潮时,附近都会露出许多暗礁。此外,根据发掘结果,“碗礁一号”船体东部应该是装载大型立体式瓷器的舱位。将军罐、青花罐、五彩罐、大型花觚、香炉等,都出在这里。但在沉船的周围也发现了很多瓷器,且集中在船体南侧。由此,考古队员分析,船在沉没时,应该向南发生了倾斜。从这两条线索我们可以推测,“碗礁一号”很有可能是因为遭遇风暴偏离了原定航线,不幸触礁后向南倾斜,最终导致了沉没。
一般认为1943年法国海军军官雅克·库斯托领导的水下工作小组发明了自携式水下呼吸器,为水下科学探索提供了基本的保障。第二次世界大战后,法、英、美等国的学者,在地中海进行了一系列的水下考古工作,水下考古学才逐步成熟起来。而中国水下考古实践则开始于80年代的两个偶然事件——哈彻打捞、拍卖南海沉船文物和南海一号宋代沉船的发现。
1985年,英国人哈彻在中国南海偷偷打捞出一艘沉船中的青花瓷和金锭等文物,并于次年在阿姆斯特丹拍卖,获得巨利。不仅如此,为了“奇货可居”及方便搬运,几十万品相一般的瓷器竟被哈彻砸碎销毁,令人痛心不已。这件事引起巨大轰动,让我们意识到发展水下考古的急迫。
1987年3月,国家文物局联合多个国家政府部门和学术机构组成“国家水下考古协调小组”,负责审定和协调如何在中国开展水下考古工作重大规划和重要实施项目。同年,中国历史博物馆考古部成立了水下考古学研究室,这是中国成立的第一个专门的水下考古机构,标志着水下考古学在中国的诞生。
不过,说起水下考古,想必大家第一时间都会想到著名的“南海一号”,它也的确是中国水下考古队关注的第一个发掘项目。
由于数量巨大、种类众多,整个发掘过程持续了10余年。“南海一号”出土各类文物18万余件,包含数量庞大的瓷器和一些金器、银器、铜器、铁器、玉器等,还有3105颗植物种子和果实。船上文物以瓷器为主,包括产自浙江龙泉、福建德化、江西景德镇等南宋几大名窑的瓷器,不乏珍品。这艘船满载中国货物,是一艘从中国运载商品出口国外的远航货运商船,目的地很可能是新加坡、印度等东南亚国家或中东地区,结合船载货物及南宋航运历史来看,其出发地很可能是当时享誉世界的东方大港泉州或广州。
1987年以来,中国水下考古的发展已有三十余年的历史,相关统计数据显示中国水域已发现200余处水下文化遗产,水下的历史拼图日益丰富。我们已经发现的宋代沉船有广东南海一号、福建白礁一号、福建北土龟礁一号、福建半洋礁一号、西沙群岛华光礁一号等沉船遗址。元代沉船有辽宁绥中三道岗、福建大练岛一号、西沙群岛石屿二号、福建漳浦沙洲岛等沉船遗址;明代沉船有山东鸭岛一号、福建九梁一号、福建老牛礁一号、广东南澳一号等沉船遗址;清代沉船有福建冬古湾、福建碗礁一号、福建惠安大竹岛、浙江小白礁一号等沉船遗址,等等。一系列重大发现不仅填补了学术空白,也提升了中国水下考古的国际影响力
其中值得一提的是浙江宁波小白礁一号沉船,其为清代道光年间的贸易商船。据检测,船体所用木材产于东南亚热带地区,可能为中国船匠参照中国船的式样、结构、工艺在东南亚建造的,并融合了当地的某些造船工艺——没想到吧,从几块破木头也能看出曾经繁华的海上贸易。
还有著名的甲午海战沉船。清朝末年,中国正经历着内忧外患的艰难时期。封闭落后的经济,腐败的政治体制,以及缺乏现代化装备和训练的军队,使得这个曾经辉煌的帝国在列强面前显得力不从心。与此同时,日本通过明治维新迅速崛起,建立起强大的工业基础和现代化军队,野心勃勃地觊觎着东亚的霸权。1894年,甲午战争爆发,海战尤为激烈。许多人在历史课本中读到邓世昌和致远舰的故事时,都不禁会想:我们是否还能找到他们的痕迹?
其实,打捞甲午海战沉舰的想法在20世纪90年代就已萌生,不过受当时的技术条件所限,好几次开展工作都没有成功。2014年左右,丹东港扩建涉及当时甲午海战的海域,国家文物局决定支持甲午海战沉舰调查,逐步确认了“致远舰”“经远舰”“定远舰”以及其他各沉舰的具体位置与保存状况。开启了近现代钢铁沉船遗址的调查与研究工作,为深入研究中国近代史、海军发展史、世界海战史提供了难得的实物资料。
与传统的地面考古不同,水下考古者面对的是全新的物理环境。碗礁一号的考古队员回忆工作场景时提到,海底暗流变幻莫测,流速经常达到50—60厘米/秒,光是控制住身体就已经异常艰难了。
视觉上,入水以后,视觉系统很快由昼视变为夜视,很难适应。在水下观察事物与陆地介质不同,观察事物会严重失真、变形,颜色也依不同水深逐步失真,变成一片灰蓝,因此队员们在水下受伤流血,常常会浑然不觉;海底能见度低,工作期间水下能见度基本保持在0.5米,尤其是台风过后,只能凭着触觉和想象记下沉船的形态和保存情况,回到工作船上以后再进行记录、绘图。
听觉上,水下没有声音,潜水队员无法判断危险来源,但在水下,声音的传播速度加快了四倍,一点点声音都会发出震耳欲聋的声响,把人击昏。
考古队员需要背着二三十公斤的潜具,在水下复杂而又陌生的环境里,保持头脑清醒、动作协调,还要和同伴默契配合,完成抽泥、清理、测量、记录、统计、绘图、摄影等一系列工作,同时他们还必须控制空气瓶的用气量和每次的潜水时间。一旦遇到水下一片浑黑时,他们出水后,还要清楚准确地描述出水下探摸的每一个细节,所有这些,没有强健的体格和良好的心理素质,是无法胜任的。
碗礁一号的水下考古工作人员林果回忆起发掘情况曾谈道:
“总是有人问我,人家盗捞的潜水员怎么效率那么高,几天就可以把一条沉船上的东西打劫一空,而你们要花那么长的时间?其实大家都知道沉船中除了珍贵的文物之外还保存了很多当时的信息。考古人员面对沉船遗址,就如同刑侦人员对待犯罪现场,只有不放过现场任何一点蛛丝马迹,才能最终找出罪犯。而水下考古其实面对的就是一个古代文化的现场,通过科学的发掘,尽可能捕捉到有用的信息,才能最大限度地恢复历史。”
水下考古是一项高危工作,考古队员在茫茫的大海上,与无常的自然,未知的风浪争夺着海底时刻都在消逝的人类历史遗存。
在水下,考古队员们找到了与岁月对话的桥梁,感受着先祖们的智慧与创造力,更履行着崇高的使命。海上的生活总是很苦的,但考古队员很少在意吃喝睡这些小事,有采访考古队员的媒体记者写道:因为他们要对话的,是大海、是天地、是历史。
参考文献
[1]杜玉冰编著. 驶向海洋 中国水下考古纪实[M]. 北京:文物出版社, 2007.03.
[2]发现之旅栏目组. 考古发现之旅 古瓷之谜[M]. 上海:上海科学技术文献出版社, 2020.01.
[3]中国航海博物馆,王煜,叶冲作. 中国古船录[M]. 上海:上海交通大学出版社, 2020.12.
[4]俞伟超著;王春法主编. 国博名家丛书 俞伟超卷 上[M]. 北京时代华文书局, 2022.11.
[5]赵嘉斌.“碗礁1号”沉船打捞纪实[J].中国文化遗产,2005,(06):62-72+3+5.
[6]翟胜利.南海一号的“海丝”印记[J].知识就是力量,2015,(08):70-73.
[7]栗建安.海上丝绸之路的中国水下考古概述[J].文物保护与考古科学,2019,31(04):128-133.DOI:10.16334/j.cnki.cn31-1652/k.2019.04.016.
[8]姜波.港口、沉船与贸易品:海上丝绸之路的考古发现与研究[J].海交史研究,2021,(04):8-22.DOI:10.16674/j.cnki.cn35-1066/u.2021.04.002.
本文系“国家人文历史”独家稿件,欢迎读者转发朋友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