专栏名称: 新零售
中国零售门户网站联商网出品,全面关注新零售、新业态、新门店。
目录
相关文章推荐
51好读  ›  专栏  ›  新零售

又一家知名健身房“扛不住”了

新零售  · 公众号  · 体育 健身  · 2024-08-19 21:33

主要观点总结

本文描述了近年来健身行业的热潮以及健身房、瑜伽馆等频繁出现的经营问题。以JJFitness捷捷健身的闭店事件为例,讲述了健身行业面临的挑战,包括品牌爆雷、退款无门、消费者抵触心理等问题。同时,也提到了健身房的商业模式和面临的挑战,以及行业内的多种尝试和探索。

关键观点总结

关键观点1: 健身行业成为都市人追求健康生活的潮流,但近年来也频频出现健身房闭店、跑路等事件。

近年来,全民健身热潮推动健身行业发展迅速,但行业内各种品牌却频频出现问题。这些事件引起了消费者对于健身房的信任危机。

关键观点2: 健身房经营面临多重挑战,包括资金问题、消费者流失等。

健身房经营面临诸多挑战,从商业模式到市场竞争,再到消费者需求变化,都对健身房的经营产生影响。一些健身房尝试新的商业模式和策略来应对这些挑战。

关键观点3: 健身房应满足核心健身需求,尝试新的商业模式以应对困境。

为了满足消费者的需求和应对市场变化,健身房应该关注核心健身需求,并尝试新的商业模式。例如,取消年费制、提供更多选择、精简成本等。同时,一些健身房也在探索新的经营方式,如自由健身等。


正文

请到「今天看啥」查看全文


出品 /联商网

撰文 /拾一


近年来,在全民健身热潮的推动下,各类健身房、私教馆、瑜伽馆等如雨后春笋般涌现,成为都市人追求健康生活的潮流。然而,最近一两年,这些健身行业却成为“爆雷”、“跑路”重灾区。

近日,又一家知名健身房品牌黯然离场。8月15日,上海知名团课健身房JJFitness捷捷健身通过官方微信公众号发布「闭店通知」,称下属的三家直营店(新梅店、仙乐斯人广店、新天地SOHO店)将于近期陆续闭店。

至于闭店的原因,通知表示,是因为Justin&Julie Fitness运营主体上海凯卡博健康管理有限公司实际控制人涉嫌刑事犯罪,现被公安机关羁押。受其影响,公司的银行账户也被冻结,导致员工欠薪、门店欠租,经营难以为继。

01

品牌爆雷、退款无门

2018年3月,捷捷健身在上海成立,隶属于上海凯卡博健康管理有限公司,公司实控人为郑瑞杰,注册资本100万元。小程序显示,目前捷捷健身在上海有5家门店,其中有两家门店虽然并未出现在「闭店公告」中,但也处于“无人响应”的状态。

不同于传统健身房的“办卡”制度,捷捷健身主打的是团操课模式,门店为300平方米左右的店型,配1个管家4个教练。课程按次付费,每节课均价集中在69、89两个档位,主要包括莱美、Zumba以及自研课程等。

公开资料显示,品牌创立后,于2019年和2020年成功从投资机构SIG海纳亚洲投资基金获得了两轮融资。在2020年的融资后,郑瑞杰曾表示,尽管因为疫情原因,健身房将依旧暂缓恢复营业,但依旧不能阻止其扩张计划,融资完成之后,将持续扩张店铺数量,预计门店规模将在一年内拓展至2-3倍。

尽管宣称主打按次付费,但捷捷健身也出售月卡和季卡以及储值卡。根据其小程序,捷捷健身的储值卡名为“J&J PLUS卡”, 储值档位有500元、2000元(增100元)以及5000元(增250元)。其中包含权益有课程95折、训练奖励券、生日券以及随时可退等。

因此,在捷捷健身“爆雷”之后,不少用户在社交平台上围绕捷捷健身储值卡退款问题进行了大规模讨论。很多用户表示,“客服不回,电话无人接听”,他们陷入退款无门的窘境。最终,不少消费者选择组织或加入维权群进行维权。

图源:小红书

02

健身、瑜伽成爆雷“重灾区”

事实上,最近一两年,健身房跑路、爆雷屡见不鲜。其中不止有如捷捷健身这样小有名气,但规模不算太大的健身品牌,也有非连锁的独立健身相关门店,甚至一些大型连锁健身品牌也遭遇大规模闭店或是出现直接倒闭的情况。

比如,最近一家名为“名流会”的健身房悄无声息地关闭了在杭州的全部两家门店;去年, 健身房连锁品牌一兆韦德持续数月的“倒闭”风波 ,更是在也业内掀起了不小的震动。

图源:联商图库
不仅是健身房, 瑜伽馆也是一大爆雷“重灾区” ,上个月,北京知名瑜伽馆欣媞瑜伽也因资金链断裂,于7月24日开始休业整顿,在抖音和大众点评APP搜索欣媞瑜伽门店,目前已全部显示“暂停营业”。而何时重新开业?或许已是遥遥无期。而就在去年,知名度更高的梵音瑜伽爆雷时,欣媞瑜伽还曾接手过梵音瑜伽的12家门店。
2023 中国健身行业数据》显示, 2023 年主流城市(含一线和新一线城市)的健身俱乐部平均增长率为 5.13% ,倒闭率为 14.07% ,净增率为 -8.94% 。而 精练 GymSquare 数据 更为惊人: 2023 年,每 5 家健身房里,就有 1 家倒闭。
03

连锁健身房“困局”何解?

为何健身房跑路的几率似乎越来越高,频频陷入欠薪、关停的泥沼,无论是头部品牌还是区域连锁,甚至独立健身门店都难逃资金链断裂的噩梦?

从商业模式来看,健身房、瑜伽馆等是属于重资产行业,前期资金投入巨大,包括门店租金、设备采购、租赁与维护、员工薪酬等。但与此同时,健身房能够辐射的范围一般只有周边三到五公里左右。

为了快速回本并持续盈利,品牌大多会选择预付费模式,通过售卖年卡等方式“预支”未来一年等收入,再用这笔预付的费用完成建店装修。但所面临的一大问题,一旦门店客流量不足或者会员留存率不高,或者开新店速度慢了,健身房就很容易现金流断裂。
近年来,随着健康意识觉醒,虽然带动了大众健身的普及,但是一方面,线上健身市场的兴起分流了一部分线下传统健身房的客户群体。通过健身APP、视频、直播等多种途径,一些有健身基础的消费者在家中便可完成自行健身;另一方面,随着消费降级,消费者支出意愿下降,面对一次需要支付数千甚至上万的健身年卡,不少用户也出现抵触心理。

数据显示,2023年中国主流城市健身俱乐部单店月均收入为40.2万元,相比2022年下滑12.42%,相比2019年月均53.6万元减少25%。客流下滑、收入锐减,这对于过分依赖预付费模式的传统健身房而言是“致命伤”。

究竟如何逃离关停“魔咒”?关键在于满足核心健身需求。比如,在大环境倾向于降级消费的背景下,取消年费制,或是在年费制基础上提供更多选择。同时让健身回归健身,精简一切能精简的成本。

除此之外,我们发现不少健身房也在做出很多新尝试。比如一些健身房打出“自由健身”的名号,健身房并不签约健身教练,也不做多余的销售,只提供健身场所,按分钟收费场地费。而这类健身房面向的是那些没有和固定的健身房绑定、自行接私教单子的“自由教练”。

从长远来看,中国的健身行业尚属起步阶段,面临市场整合、行业洗牌,严峻的形势下,虽然不可避免会遭遇诸多挑战,但同时也存在着不少机遇。

今日互动:
你会选择去健身房办年卡吗?

欢迎留言评论


欢迎关注联商网视频号







请到「今天看啥」查看全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