苏子木一直是同龄人眼中的“成功者”,在大学期间就与团队一起成立了一家小公司,虽然辛苦,但运营状况良好。可是,今年即将大学毕业的苏子木却决定解散公司,去外企就业,不再打算继续创业。谈及原因,他说,觉得自己还是经验太少,想先工作几年,多积累经验与人脉,为以后的创业发展打基础。
在当前大学生就业形势日益严峻的社会背景下,在这个万众创新、全民创业年代,大学生自主创业“风头正盛”。
那么大学生究竟是创业还是先就业呢?这一直是一个颇具争议性的话题。
有人说应该先到社会历练历练,有人说应该抓住难得的创业机遇。事实上,大学生创业正越来越被视为一种解决就业的“迂回”道路,通过高校、政府、社会三方建立有效机制,引导大学生创新,支持大学生创业实践。
在当今呼唤创新的时代,有人说,有志创业者才是真的勇士,这也吸引了众多大学生。很多毕业生通过充分挖掘自身专业优势与潜能,评估自身各方面能力,勇敢地踏上了创业道路。
对于大学生创业,国家早已出台过相关政策,比如《关于实施大学生创业引领计划的通知》、国务院印发的《国家教育事业发展“十三五”规划》《“十三五”促进就业规划》等。
去年5月,国务院办公厅印发的《关于深化高等学校创新创业教育改革的实施意见》提出,允许高校学生调整学业进程、保留学籍休学以后去创业。
今年新修订的《普通高等学校学生管理规定》也对创业给予了制度保障,即采取弹性学制,如果是新生开展创新创业实践,可以申请保留入学资格,入学后开展创业,则可以申请休学;对休学创业的学生,可以单独规定最长学习年限,并简化休学批准程序,为创业失败的年轻人留了“退路”。
近年来,在国家政策鼓励下,大学生创新创业势头发展迅速。调查数据显示,2010至2015届本科毕业生毕业半年后选择自主创业的比例从0.9%上升到2.1%。
那么,大学生创业都去哪些领域?从行业来看,2010至2015届本科毕业生自主创业比例最高的前5个行业为零售商业、教育业、媒体、信息及通信产业,其中“教育”和“媒体、信息及通信”产业中创业的比例均呈上升趋势,但在“零售商业”中创业的比例则呈下降趋势。
冯杨团队
图片来源:中国经济网
1994年出生的冯杨是成都理工大学大四的学生,在身边其他同学还在找工作时,他的VR公司已经被四川某企业以500万资金买走51%的股权。公司创立一年多,冯杨的公司已经为政府部门和各大企业创作了众多作品。
谈及自己的创业经历,冯杨说道,很感恩国家创新创业相关政策,无论是学校,还是政府,都给了我们免费办公用地、税收优惠等方面的支持。
图片来源:中国经济网
在毕业季最紧张的时刻,昆明理工大学生命科学与技术学院的大四学生敬伟甫却忙于打理鸡舍,与投资人洽谈融资,他已经因为创业成为了学校的“网红”。
2015年,敬伟甫与多名同学注册了自己的生物公司,并任该公司CEO,在昆明理工大学校园内养无抗(生)素鸡。第二年,敬伟甫团队就通过路演,拿到了第一笔50万元的天使投资资金,公司销售额还达到了80万元左右。敬伟甫曾说,“不管成功与失败,创业经历都会很精彩。”
大学生的独立意识。当代大学生多是独生子女,大部分人独立性和自立意识比较差。过度依赖家人的心理在一定程度上将极大影响大学生独立自主创业的步伐。而创业又是一项富有挑战和风险的项目,很多大学生创业者对创业的艰难和市场的残酷没有足够的认识,很容易在创业路上栽跟头。
同时,因为初入社会,毕业生们的社会经验相对不足,资金及人脉方面也是他们的短板,极有可能限制他们创业的发展。
社会环境的“门槛”。除了大学生自身的不足,社会环境也将给大学生创业带来一定的挑战。如今,国家在支持大学生创业方面出台了诸多优惠政策,但是,对于社会经验不足的毕业生来说,如何利用好这些政策条件却并不简单。
例如,2017年大学生创业扶持政策中,“毕业2年以内的普通高校学生从事个体经营(除国家限制的行业外)的,自其在工商部门首次注册登记之日起3年内,免收管理类、登记类和证照类等有关行政事业性收费。”
但是,很多创业毕业生对于相关政策可能并不太了解,最后就走了弯路。
据统计,2016年,清华大学毕业生直接创业人数为71人,创业领域主要集中在新媒体、互联网和文化创意。浙江大学有59名毕业生直接创业。根据专业机构调查显示,96.4%的大学生拥有创业的冲动。虽然,最终投身创业浪潮的大学生要远低于上述数字,但大学生创业者仍旧是一个快速增长的庞大群体。
如今,双创环境和优惠的创业政策吸引着无数毕业生,但是,或许,这道“创业菜”并不适合所有的人。先就业再创业,对于没有经验和人脉的毕业生来说,可能也是一条成功大道。
比如,在就业4至5年后开始创业,就比较合适。因为对现在大多数学生来讲,毕业之后走上社会的4至5年的成长过程中,他们不但可以学会如何解决问题,同时也能积累一定的人脉、资金,并且学习到相应的管理知识,增强抗挫折能力。此时再来创业的成功率自然就会更高。
据国内某权威人才网站数据显示,与2015年相比,2016年应届毕业生选择就业的比例有所上升,由71.2%升至75.6%。这一动向表明,大学生在就业时更趋理性,“在准备创业的行业里先探探路”也成为不少人的想法。
全国政协委员、新东方教育科技集团董事长兼首席执行官俞敏洪在谈到大学生创业时就曾提到,希望大学生创业时应该慎重,认为创业什么时候创都可以,就像他们一般工作5到6年后再创业也是一样的。
电影《中国合伙人》中,讲述了大时代背景下,三位主人公拥有相同的梦想,通过自我打拼最后创业成功的故事。
在鼓励创业的大环境下,似乎大学生人人都能创业。不过,我们必须承认的是,即使人人可以创业,却并不是所有大学生都适合创业。每个人都应该认清自己的发展定位,在正式创业之前,必须要先把自己经营成一个能创业的人。创业首先创造的就是自己。认清自己,量力而行正是关键。
在条件不成熟时,资源、优势很快就会成为大学生创业者的短板。如果目前还不具备这些条件,我建议先去就业,锻炼能力、沉淀资源,不急于求成。
北京科技园区丰台园科技创业服务负责人
大学生自己创业需量力而行,但是学校等教育机构对大学生进行创业培训却不能停,也不能少。例如,培训内容中需包括申请贷款程序,创业者应具备的心理素质,基本的金融知识等。通过这一系列培训,便能帮助创业大学生坚持理想,贯彻计划,取得最终的成功。
除此之外,在学校环境方面也要“加把劲”。比如,各高校制定切合本校实际情况的优惠政策鼓励支持创业,形成创业文化;在学校建立配套科技园,通过创业实践或比赛等多种形式,培养大学生创业能力等。同时也可向大学生适度开放校内市场,以利于大学生创业实践,搭建创业服务平台。
如今,实行弹性学制、调整学业进程,已经是各高校的实施常态。比如南京大学、北理工、北科大等,都提出在校生可保留学籍休学创新创业。
杭州师范大学法学院副教授张国华认为,将大学生创新创业纳入学生管理机制,是高等教育法相关条款的应有之义。
大学生创新创业与一般社会人员创新创业的不同之处在于,一方面它属于教育活动的组成部分,大学对此负有引导、支持、服务和监督的职责,另一方面,它必须与其他教育活动协调一致。
在就业压力巨大,创业“热浪滚滚”的大环境下,大学生究竟该何去何从,就业还是创业呢?我们都知道,这并没有唯一的答案。很多人担心创业的机会稍纵即逝,然而,机会从来都更偏爱有准备的人,提升能力,或许才是当下我们最应该做的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