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文授权转载自公众号:国匠城
真如寺铜川路水产市场地区2040
——全时激活·三“重”如一
作 者:梁颖烨、石子君、陈晨
设计小组:梁颖烨、石子君,同济大学城市规划系四年级本科生
指导老师:陈 晨,同济大学城市规划系 助理教授、博士
友情客串:姜 红,福州市规划设计研究院 高级工程师;张轶佳,贝加艾奇建筑设计咨询有限公司 景观设计师
前 言:
2017年2月,上海市城市规划设计研究院的刘淼、邹伟、李凯克,腾讯公司位置大数据团队的刘畅、李欣、王芃森、李一非和同济大学建筑与城规学院的陈晨合作在《市政厅》上发布了两篇有关铜川路水产市场地区的数据研究,一篇是“上海铜川路水产市场拆迁后,商户去了哪里”,另一篇是“大城市低端初级市场何去何从:上海铜川路水产市场的生与死”。
2017年3月至6月,同济大学城市规划系四年级本科生的城市设计作业中,“真如寺铜川路水产市场地区”也被作为选题之一,由此,我们在数据研究的基础上,对“真如寺铜川路水产市场地区”的发展愿景进行了大胆的描绘。需要说明的是,这仅是学生作业,不代表官方意图。同学们的创作过程保持了客观公正的立场,当然也融入了自己的情怀和理想。
同济大学CAUP本科阶段的设计课教学,可能是绝大多数同济学子毕业后最津津乐道的回忆。然而,通常情况下,同学们和老师们半年的心血在期末评图后就封在图档室里积灰了。我们共享这些成果,希望让这些思考在未来也许能发挥一些作用。
我们精选两份优秀学生作业,这里讲述的其中一份作业,主题是“全时激活,三重如一”,另一份作业的主题是“文脉激活·寺市共生”。
真如现状:文脉,困境与迷思
真如历史进程
真如现状地区文脉
真如记忆承载
本次城市设计基地——普陀区真如地区,具有相当有趣的特点,它是缘真如寺而生的古老城镇,在上海西站短暂的活力历程中充当交通货场的角色,上世纪轰轰烈烈的工人新村建设发生在这里,20世纪末上海批发市场中铜川路水产市场的崛起和繁荣也在这里。甚至21世纪之初,《上海2020年总体规划》把真如定位为上海四大副中心之一,在2007年公布了具有高端商务、文化综合功能定位的副中心详细规划。然而耐人寻味的是,这样一片历史角色鲜明而丰富的地区却在十年发展中远远落后于另外三个规划城市副中心。
真如区位格局
真如地区发展定位不明,经济活力低迷,城乡肌理、功能、公共空间都呈现出明显的断裂和冲突,寺庙等原有文化符号逐渐消解,都影响了本地的社会经济发展。十年以来,副中心定位未得到体现,古寺古镇文化和市场特色随地区衰落而逐渐被人遗忘,真如地区逐渐成为一个缺乏地区辨识度和社区认同感的地区。
方案切入点:场所精神的遗产——“24小时魅力”
水产市场·全天候活力的一种形式(来源:澎湃)
方案充分考虑了真如地区的城市特征,评估过往古镇庙会、水产市场活力形态的优势与局限,从铜川路水产市场 “全天候活力”的特点切入——古镇庙会时活力无限,但却难以实现持续激活本地社区的作用;铜川路水产市场是时代的产物,在激活了地区经济和社会活力的同时也对周边的居民生活产生了交通、噪音等影响,有一定的负外部性。综合基地内文化和活力的精髓,并积极应对消极要素,本次设计概念扩展为“24小时活力体系——健全、多元、包容、自在生长的全天活力体系”,由此凸显真如全时活力、文化共生、多元包容的人文力量。
概念呈现
我们认为,24小时活力是真如地区区别于其他副中心的最大特质;以24小时活力体系缝合基地与周边地块在功能、社区和物质空间方面的裂缝。和铜川路水产市场所带来的畸形的繁荣相比,我们的设计方案注重形成包容共生的理想活力空间,能够承载完整的人文特色、历史遗存和场所精神,并展示周边新村住区的包容性和文化多元性。
方案策略:三“重”修补城乡断裂,再生地区活力
在分析空间特质和人群需求的基础上,我们就“活力再生”、“地区功能重建”、“人文和谐重拯”这三大问题提出总体策略。
城市更新策略
■ Resurrection 文化激活·活力再生
打造多元功能体系,满足多层次人群需求;
传承真如文化特色,塑造地区认同感,打造文化副中心
■ Reconstruction 功能植入·形象重建
打造特色商业体系空间,为持续的互动提供空间承载;
整合轨道交通和慢行交通策划,形成活力连续的空间
■ Redemption 生态修复·和谐重拯
建立生态公共空间体系,作为24小时活力空间基础;
保留原社区打开围墙,吸引周边旧社区参与交往,重拾缺失的人际交流。
构建手法:
方案生成
三“重”如一,意为多种手法达成和谐如一的整体。本设计以“连接和编织”为主,保留了水产市场(改造为商业街区——“真如里”)、真如寺寺前街和原金鼎花苑小区,并对原建筑进行保留改造和功能植入,基地东北部呼应周边现代产业需求建立创新科技商务带,中间以生态巨型MALL和沿桃浦河的生态修复带联结为生态环,连接各活力点。由此形成总体空间方案。
总平面图
系统分析
24小时活力体系策划:
24小时活力空间构成了真如的理想生活。方案整体空间中,以生态巨型MALL与沿河生态带为展开一个24小时多元活力环。每个时间段都有若干节点地区的活力联动,本次设计重点对各节点地区的事件空间进行了策划。
24小时活力体系空间结构
在此基础上,就24小时内各主要活力点的空间联结,展开真如的活力故事。
全日活力效果图
1、真如寺寺前街:早市·礼佛·静心
在早间时分最为活跃的寺前街,我们进行了低层建筑保留改造,结合街道步行界面和庙会事件,以及街头雕塑与广场,作为地区的文化激活点。
寺前街同时也是联系南部工人新村居住大片区的要道,以开放的院落和水岸吸引周边社区居民,展开多主题、多时段的交往空间。
2、老社区开放:交往·休憩
居住地周边的人群活动最为多元。保留社区,是为与基地南部大片的工人新村真正产生互动。通过打开社区大门,通过高品质的开放活动空间打造社区高地,吸引周边老公房居民活动交往的形式,将居民视为真如活力的最直接的推动者与受益者,带动周边社区的渐进式更新。
3、真如里:游乐·相聚·体验
通过文化要素的激活和商业功能的植入,使真如地区呈现最灿烂的地区活力。对原水产市场建筑进行改建,对二层连廊和地下空间进行整体开发,为人群活动提供为低层高密度的空间体验,体现新旧的激烈碰撞和多主题活动的无限可能。保留真如多主题小集市的活力形态作为入口,与南部社区和北部生态巨型MALL产生交往互动。
4、生态巨型MALL:展示·交流·生态
基地北部周边现状实行高强度的空间开发。为与核心的低层高密度空间有机融合,呈现24小时活力在空间中流动的可能性,本次设计以流动的屋顶给出答案。结合高层商务带的地下开发,以多层绿色屋顶活动空间等手段展开生态激活的空间序列。
结语:故事永不结束
真如的活力故事由文化而起,因人群的需求而再生。承载多元包容、文化激活与开发弹性的真如,有足够的生命力应对未来人群的多重需求。在城市、片区、街巷等多层次空间的融合与串联下,它将与周边的社区和高强度开发片区一并和谐共生,更新自我。而全天候的活力和激情,弥足珍贵,生生不息。
后记:感谢同济大学城市规划系四年级本科生以及指导老师为我们带来的城市设计作业分享,在这中间我们看到了新一代规划师的思考与用心。本栏目的设立,期待更多年轻规划师的实践内容。让我们期待用规划预见未来,让城市生活更加美好。
我们的价值观:
艺术+规划+建筑+景观+文化+设计落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