写在前面
为家:观潮10年
如约而至的 2025,我们既欢欣自喜,又等不及开始回望和追问。十年了,是什么神秘力量让“观潮”步履不停?是什么面貌或气质让我们得到大家的喜爱和信任?当十岁的“观潮”卸下初生的青涩,又还有哪些问题、任务和愿望要求这项小微事业去忐忑迎接?
打动大家的始终是我们“这撮人”,对吗?是稳定、活泼、聪慧、友爱、情同手足的“观潮”小团队,是相互扶持、共同成长并逐渐作为一个集体崭露头角的“潮汕电影新浪潮”,是那些一直推动并见证潮汕电影发展的机构、企业、同行者,以及每一位慷慨以掌声相待的观众。我们互相提携、鼓舞、体谅,如家人相待。我们又创造了一些新的困惑,不是吗?为什么偏偏是“观潮”?是得益于潮汕得天独厚的文化土壤,还是潮汕人与生俱来的乡土情怀和抱团习惯?走过这十年之后,我们深知每一种因素都必要却从不充分,也才理解“大家”没有字面看起来地理所应当。
面对山海之间、海海相连的这片区域,我们一直避免使用“家园”这样的词汇。害怕它过度美化了一个地方,不讲道理地建立起具体的人与一个抽象概念的联系。作为潮汕的居住者,我们是天生的家园批评家。自始至终,“观潮”的思考、介入和落实的每一项工作,都源于我们对于“家”的深切怀疑。在滚滚红尘里觅地而栖的你我,都曾或多或少地尝试过逃离:逃离家乡、家族、家屋,甚至家庭······直到空洞或疼痛终于迫使我们与“家”正眼相望。此去经年,“家园”才终于以一种终极归宿的姿态在遥远处招手,背井离乡的人们方悻悻调转方向,慢步迈向心之所安。
身心的错置、文化的游离、关系的消散绝非是潮汕独有的处境,但或许潮汕作为一个幸存的样本提供了观看的角度和实践的方法。我们更愿意去接纳和质问这些议题,是因为我们与故往或老去的先辈一同经历了数个世纪的跌宕和散落、恐惧和辛劳;我们之所以还能够联结和发声,是因为我们仍尚且在自然与人居、语言与食物、生活与仪式中看到“家园”的蛛丝马迹和持续存在的可能;我们年复一年地以潮汕电影为借口,牵引着区域内外的朋友去游历、观察、记录、提问、创造和分享,是因为我们自己想过了抛入了晓得了——要为了“家”,才能成为“家”。
站在原地打转而不慎前行数里的航船上,我们才将将拨云见月。衷心感谢允许“观潮”走到此刻的每一位“家人”,请为我们共同创造和经历的这十年欢呼雀跃。也诚挚邀请还在寻找“家园”的朋友来到现场,让我们解决你的部分困惑,也让我们一同珍视日常生活的成就和这片刻的欢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