专栏名称: 夏天的陈小舒
小舒是澳大利亚公共卫生博士,从事幼儿健康科研工作,也是一位新妈妈,在育儿的路上边走边学,希望和你分享和交流养育孩子的所学所思。这里有靠谱又实用的育儿科普,也有国际主流的育儿理念,让我们和孩子一起成长吧!
51好读  ›  专栏  ›  夏天的陈小舒

多年前的缘分,这本不到20块的经典书又回到了我手中

夏天的陈小舒  · 公众号  ·  · 2024-09-16 20:41

正文

请到「今天看啥」查看全文


4年前我从图书馆看到大名鼎鼎的 《如何说孩子才会听,怎么听孩子才肯说》 ——我还没有小孩的时候就已经听 说过 这本书了。标题直击痛点:


哪怕没有小孩,你也会想要知道该怎么与人有效沟通。 (其实最经典的育儿书,最大的作用都是育己;在学习如何对待孩子的过程里,我们也在学习如何重新与别人、与自己更好地链接。)



如何说孩子才会听,怎么听孩子才肯说 》这本书出版了30多年了,它被《波士顿环球报(Boston Globe)》及成千上万的书店誉为 “育儿圣经”。


今年在选书时, 我意外认识了十几年前把这本书引入中国的金牌图书策划人 媛姐。经她手策划和引进的很多书都是该类目的佼佼者,包括大家耳熟能详的幼儿绘本《点点点》等。


上周我们聊了很多关于选书、亲子阅读的话题,从艺术类、科普类、学科类一直聊到教育类,视频通话聊了快四个小时:



媛姐北大毕业,先生是研究天体物理学的博士生导师,孩子比妞妞大几岁。 她不仅熟读了很多引进类的经典图书,还是 非典型的“海淀妈妈”, 在学科类选书方向上,有很多实操经验。


我和同事们聊起关于《如何说》这本书的缘分,没想到它也是很多同事的心中实用宝典:



下礼拜就是孩子们的学校假期了,我也会回国,特别约了媛姐聊教育,纯干货内容,有兴趣的朋友可以预约:



这篇读后感↓大概2000字,是我难得写的一篇精简型文章 🤣。这次我把插图从英文版换成了中文。


我发现当时自己的翻译很多只顾及到了准确性,但是中文版的全部变成了我们日常说话的口吻,专业的翻译更贴合生活,读起来更像是一边记录发生在身边的亲子对话、一边提出切实可行的建议:



1、 接受并肯定孩子的感受



感受会影响孩子的行为方式,这很容易理解,我们每个人都会受到情绪的影响。


情绪是很多行为的驱动因素


有时孩子的行为会让人感到毫无头绪——不就是胡萝卜摆盘的位置不对了,怎么就非要闹这么一出呢?(举个例子)这本书指出,识别孩子行为背后的情绪才是解决问题的第一步。


否认孩子的感受会使问题恶化


我们希望孩子能够相信自己的感觉,因此,不要让他们怀疑自己的情感。前面那个例子里,问清楚(或者试图去了解)孩子“为什么看到胡萝卜会生气呢”远比责罚更有效。 我们与孩子沟通交流的真正目的是启发和指导,而不是惩罚,因为惩罚是自上而下的权威式管理,只会使孩子更加失落。


否认情绪的错误示范:

“别难过。”❌

“别哭了,不就是只小海龟吗?”❌

“别哭!我再给你买一个就是了!”❌

“你真是无理取闹!”❌


父母可以这样做——


1. 全神贯注地倾听。 试想一下当你向朋友抱怨工作困难时,他们的反应会是:a)责备你;b)质疑你的行为;c)提供不必要的建议;d)假惺惺地安慰;e)给你做“心理辅导”——换位思考,是你的话烦不烦?所以请避免对孩子这样做。


边听边做其他事会让孩子不想跟你继续说下去,

孩子想要的是你专注地、安静地听完。


2. 不带主观色彩地说出他们的感受 “噢,是这样啊,鞋带让你很难受。”✅


不要急着评论、给建议(好像你懂很多),

关心地听完。


3. 提示孩子表达情绪 “鞋带真让人烦躁,是不是?”✅


给情绪一个名称 ,这对于帮助孩子了解情绪,

接受情绪,控制情绪有帮助。


与其说: “不要哭,只是死了一只乌龟。”


不如说:

“太震惊了!”

“失去朋友是挺难过的。”

“你们在一起玩很开心。”

“这只乌龟对你来说太重要了。



4. 以孩子的视角看待问题 ,这样孩子才不会将你视为“问题的一部分”。


有时不用太较真,与其 用逻辑说服孩子意识到他错了,理性地站在孩子对立面,

不如 在想象中帮孩子实现他的愿望。


“真希望咱家能有。”

“听得出你很想吃。”

“我真希望能给你变出一盒来!”



2、鼓励合作,而非惩罚



不良行为只是待解决的问题,并非性格缺陷


如果我们对孩子的不当行为反应过度,让他们对自己感到难过和失望,其实是把简单问题复杂化了。像“抓狗尾巴”这种能够马上改正的行为问题并不需要心理分析。


惩罚只会带来更多问题


禁足或关禁闭等惩罚手段只会短期纠正孩子的行为,无法获得孩子的认同从而在根本上更正孩子的行为习惯。 我们真正想达到的结果是启发和指导,而不是自上而下打压式的权威式惩罚。


与其威胁: “你再XX,就……”


不如: “不要跑来跑去。你有两种选择:你可以跟着走,也可以坐在推车里,你决定。”


然后采取行动: “我看出你想要选坐在推车里。”


假设孩子完全不听,继续捣乱,妈妈不得不离开。在之后,不需要在讲大道理,可以让孩子感受到他的行为带来的自然后果:


-"妈妈你要去哪?"

-“去买东西。”

-“我也要去!”

-“今天不行”

-“为什么?”

-“你告诉我为什么?”

-“因为我在商店里乱跑?”

-“对。”

-“对不起,给我一次机会。”

-“以后还会有很多机会,

但今天不行,今天我自己去买。”


父母可以这样做——


1. 使用陈述性而非命令式语言, 例如避免说 “你最好不要给我把水倒地上” ,可以换一种表述方式,说 “地上怎么会有这么多水?”


举个例子:


描述你所看到的。 当被指责时,我们很难去做正确的事,当问题被描述出来时,我们更容易关注到问题本身。



不要说, “你太不负责任了。总是把水这么放着忘记关,你想让家里被水淹了吗?”


而是说: “Johnny,浴缸里的水马上就要漫出来了。”


不要说: “你一整天都没有带狗狗出去溜。你不配拥有宠物。”


而是说: “我看见Rover(狗名)在门口跳上跳下。”



2. 告诉孩子行为的结果是什么,而非一味指责。 与其对孩子说 “你会把地板弄坏了” ,不如告诉他们 “地板上的水会渗下去,还会破坏楼下邻居的天花板。”


举个例子:


简单地给出孩子有用的信息。 当孩子收到信息,他们通常能够自己想清楚该做什么。



不要说: “谁喝了牛奶又不放回冰箱?”


而说: “儿童牛奶喝了不放回冰箱会变质的。”


不要说: “把吃过的苹果核放在床上太恶心了!你过得跟猪一样。”


而说: “苹果核应该放进垃圾桶。”



不要说: “再让我看到你在墙上画画,你就要挨板子了。”


而说: “墙不是用来画画的,纸才是用来画画的。”



3. 不要啰嗦,一句话提醒。 提醒只需要简单的一句话就可以了,没有人想听长篇大论!








4. 告诉孩子你的感受。 如果你已经在和孩子谈论他们的情绪了,你也可以借机与孩子 谈论你的感受,让他们知道自己的行为会如何影响到别人。


在想要解决一个你和孩子间有冲突的问题时:


先谈论孩子的感受,再谈论你的感受:



“我知道让你在玩得正开心时,跟朋友说拜拜太难了。但是,如果你回来晚了,我会担心。”



5. 用“头脑风暴”的方式与孩子们商讨问题的解决方案。 首先,列出所有可能解决问题的方法(即使是比较荒谬的建议也可以先列上),然后逐个消除无法根本解决问题的选项(“不,我们不可能让妹妹住地下室里”),直到找到有效的解决方案。








3、鼓励自信和自我管理



避免保护过度


过度依赖的最终结果是让孩子变得更加无助、容易埋怨和沮丧。不必多说,我们每个人身边都有这样的成年人。


不要吝惜赞美孩子


孩子们需要来自父母的肯定态度来建立健康的自尊心,学会自爱,但不要过分追求自尊,否则他们可能会觉得全世界都应该围着自己转。


孩子的光谱由“自信”开始,以“自负”结束,而我们需要以前者为目标——培养孩子的自信,而不要让他们觉得一切理所应当。


父母可以这样做——


1. 赋予孩子选择的权利。 给孩子提供可选择的任务来完成,例如让他们自己选衣服或选择做哪项家务。


“今天穿灰裤子还是红裤子?”


“你想要半杯果汁,还是一整杯?”


“再玩5分钟我们就走。

你想要再去滑滑梯还是再玩一下秋千?”


“你是想现在练,还是吃完饭再练?”


2. 尊重孩子的努力并给予鼓励。 替孩子完成所有事只会让他们更难独立完成需要自己完成的任务,这比系不上的鞋带更加令人沮丧。让孩子获得自信的最好方法是教会他们如何做,让他们能够自己处理问题。



与其说, “把瓶子给我。”

不如说, “瓶子不容易打开,有时候用勺子撬开一边可能更有用。”


与其说, “怎么这么久还不好?”

不如说, “系鞋带很考验你手指的灵活性。”


与其说, “分数加法很简单!我来帮你!”

不如说, “做分数想加可能有些难,不太容易找公分母。”


3. 解决复杂问题是孩子探索世界的好机会,因此 不要直接给出简单的答案 ,而是要反问孩子“为什么”和“怎么办”。


4. 不懂的问题不要随口编答案,鼓励孩子问可能知道答案的其他家人或老师。


5. 慷慨而明确地赞美孩子。真诚的赞美需要具体性和描述性 ,不要告诉孩子“ 你真是个小艺术家! ”,而是要告诉他 “这边波浪形线下面的曲线真好看啊,你觉得呢?”


与其像一个检查工作的领导一样评估孩子所做的, “你把房间打扫好了,真是好孩子!”


不如: 我发现你做了很多事。所有的积木都放回柜子里了,所有的卡片都收到它们的袋子里,每一颗弹珠都被捡起来了。现在走进这间房间感觉太舒服了。”


表扬的时候也可以将孩子的行为总结成一个词:“你已经背这个单词表1个小时了。 这就是‘耐心’ 呀!


“你说你5点会回家,现在刚好5点! 这就是‘守时’。


“你发现这些植物干了,给它们浇了水。 这就是有主动性啊。


6. 赞赏孩子的付出,赞美他的辛勤和汗水,而非他们的天赋。 这样做能够提醒孩子,让他们自己得出应该怎样朝着自己擅长的方面努力。父母要避免给孩子下定义,而是要提示孩子自己去发现“我到底是谁”。


那么除了这本书,还有其他育儿宝典吗?当然有!但是你不觉得其实很多育儿书的内容似曾相识吗?讲真, 我觉得育儿经典读2、3本就够了。然后你完全可以去读一些更有趣的、更符合“你”自己口味的书!


我想说,有的父母看再多书也学不会怎么育儿,有的父母不需要看书,也做得很好。说到底, 你需要让自己变成一个更好的人(或者说更不讨厌的人),而不是试图去改变孩子,让她成为什么样的人。



相 关 阅 读





神奇的5:1技巧,帮助修复亲子关系


这种育儿书还是扔掉吧


不打不骂,用这三个步骤,
不伤自尊地批评孩子



如果喜欢,请转发分享:)

本文部分图片来源于网络。

未经允许,请勿转载到其他公众号,

请在评论留言获取内容授权。


关注“夏天的陈小舒”,

回复以下关键字,就可以看到对应的推送啦


回复【怀孕】备孕知识、孕期疼痛、孕期营养、孕期美容 等;

回复【哺乳】开奶、母乳不足怎么办、母乳成分、哺乳期用药 等;

回复【奶粉】配方奶知识及奶瓶喂养;

回复【乳腺炎】涨奶、母乳过多怎么办以及如何挤奶喂养;

回复【湿疹】了解婴儿湿疹;

回复【生病】关于感冒、打鼾、发烧、咳嗽、便秘等幼儿常见病;

回复【睡觉】婴儿睡眠知识综述、新生儿睡眠安全等;

回复【头型】如何塑造宝宝的漂亮头型;

回复【食谱】辅食食材与食谱目录;

回复【儿歌】儿歌精选与推荐;

回复【绘本】 绘本推荐、书单、亲子共读等;

回复【双语】 双语、英语学习;

回复【刷牙】 儿童牙刷的选择,刷牙方法,牙膏用量等;

回复【语言】 语言学习、语言发育迟缓;

回复【蒙特梭利】 蒙特梭利游戏;

回复【生长曲线】 正确解读生长曲线,判断孩子的发育状况;

回复【不吃饭】 孩子不吃饭怎么办;

回复【辅食】 了解关于孩子辅食添加的一切;








请到「今天看啥」查看全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