专栏名称: 观察者网
观察者网,智库与专业新闻媒体的完美结合。
目录
相关文章推荐
51好读  ›  专栏  ›  观察者网

“港独”学生背后那些“长胡子的人”

观察者网  · 公众号  · 社会  · 2017-09-22 09:17

正文

请到「今天看啥」查看全文


文 观察者网专栏作者弥彦

► 香港城市大学传播学博士在读

上一篇提到 我向学生会投诉有人违规使用“民主墙”, 然而却是石沉大海,没有收到任何回复。自我投诉无果之后又过了几日,“民主墙”上出现了一些甚是有趣的新鲜玩意。

除了突然多出了几张署名为“城大XX级毕业生校友”的“支援学生”的标语之外,部分学生海报上出现了一位自称为“全港大学校监”的女士所留下的长篇批语(当然,从与这一头衔一同出现的“the Only me forever”的表达看,其中成色显然实在也不是谦虚),不过共同点都显而易见,全都不是年轻的在校大学生、而是已经步入社会许久的成熟人士返校“撑场”。

至于批语的内容也实在是令人忍俊不禁:

在一些“反独”学生们留下的海报上,这位女士把“港独”的诉求与“人在长大之后就想自食其力、独自搬出去住,但是这个过程是需要时间适应”、“人要学会长大”做类比。

对于这一说法,我也感觉到十分的新鲜,原来成熟的“撑独”人士家庭成长史竟然可以是这样的:“在自己成长的过程中,不仅不用向父母缴纳家用(纳税)、不尽供养父母的义务(服兵役),更可以以自己已经长大成人为理由,从父母家搬出去住(独立),并且还要在这一过程中视自己的出身为原罪、声言断绝父子关系(“HongKong is Not China”),甚至还要谋求从家里再分走几块家产(港独藏独台独合流)”。倘若真是如此,我认为香港的社工水平亟待提高。

也正是这位“the Only me forever”的“全港大学校监”在批语中提出:“港独”只要没有变化为暴力行动,那么就都属于“言论自由”的一部分。

这其中的逻辑关系也实在很是让人百思不得其解:如果“港独”是一种“无害”言论,那么它这种言论的目的究竟是为了主张什么?难道仅仅是为了用以证明“尚在自由边界之内”?难道到了政改方案多次难产的今天,探索“言论自由”的边界都已经比“争取双普选”这一当初的“泛民力量”根本目的还要重要?莫非除了“港独”之外,“本土人士”甚至连一个其他用以探索自由边界的话题都无法提出了?

倘若列位都不敢将自己为“港独”所作出的种种努力算作“行为”,岂不是整个“港独”运动竟然就是一场盛大的群体语言表演艺术,又称“群口相声”?那我真是要郑重建议“独派人士”去申请吉尼斯世界纪录了。

其实,如果抛开城大学生会的声明和内地生的表情包,城大民主墙上出现的“港独”内容中,绝大部分都只是对这些“全港大学校监”们批语的简单化的、口号式的重复,剩下的则是一些让人不明所以的炫技式行为艺术(比如民主墙上出现过用维吾尔语和乌兹别克语打印的“港独”口号,签名则很显然是香港学生所留),毫无任何沟通的功效。

另外,城大学生会也有两本面向全校公开发行的印刷品,放在“民主墙”处供路人免费取阅:分别是名为《城大月刊》的政论杂志和名为《初心》的文艺杂志,综合来看这两本出版物的第一大优点是封面版式设计精美,第二大优点是印刷质量优秀、易于阅读,第三大优点是选用轻型纸、质地舒适。以至于一些由大陆人在港创办的同情香港“本土化运动”的媒体也不由地感慨:尽管中大“撕海报”女生在表达上存在概念混淆,但仍能清晰地展示观点,而中大学生会却连这一点都无法做到。

从冲进学校贴海报的“肥蔡”,到这些在学生海报上批注的“校监”和“校友”们,再到“独派”学生们对这些人鹦鹉学舌般的话语模仿,两相对比之下,显露出那些躲在背后的成年“社会人”才是真正的“港独”思想源头与鼓动力量。而他们自封的“全港大学”这样的头衔,一方面显露的是妄自尊大的狂悖与无耻,另一方面也暗示了这群人应该是长期、并且广泛地活动于香港的各级、各所院校之中,正可谓是“独派”学生背后的那些“长胡子的人”。

从学理上来讲,任何国家在任何历史时期所出现的任何一个真心实意的“独派”,都应该有一些纲领、有一些论述,要从一些“民族意识”和“民族史”讲起,要援引一些案例,讲出一个完整的“共同体”故事来支撑“独立”的诉求。而在香港这种人口爆炸源自不过近几十年来的大陆移民的地方,想找到上述任何一块的论据自然都是根本无从谈起的。

那些“长胡子”的“全港大学校监们”何尝不明白这一点?也正是如此,他们才只敢说自己支持的是“港独”与“言论自由”之间的“辩证关系”;同时散布一种高度抽象的刻板印象,把来自内地的一切都符号化为他们需要对抗的、根本无需对话的群体。至于受这种“敌我之辨”的激励而顶在前面的,反正也只是学生而已,所谓“死道友不死贫道”。

算来算去,“长胡子的人”们需要付出的,不过一句轻飘飘的:“不反对!撑你们!”而已。不信你看,他们在“港独”这样一场盛大的“群体语言表演艺术”中,如捧哏一样抬起一些年轻人之后,那些入狱的、被罚款的、褫夺资格的、不被录用丧失前途的人里,可又有他们的份呢?

更还能再蘸着这些被毁掉的学生的热血与前途,排版成报刊杂志上的铅字,或凑出下一次的投票,为自己谋个远大前程嘛。

至于同样由成年人组成的学校管理方,在除了发声“不支持港独”之外还站出来做点事情之类的,那也都是tan90°,不存在的。

不过,这就又是另一个故事了。


猜你喜欢

香港记者被澳门警察教“做人”:香港只是地区,国籍是中国

比起港中大,香港舆论更关心这件事…

那些高大上的西餐菜名,骗了中国小资好多年

因为这几道绿漆,伦敦市民遭受了中国乘客永远不会懂的痛


转载规范请后台回复: 转载

商务合作/广告投放

[email protected]

QQ :2920915625

觉得不错,请点赞↓







请到「今天看啥」查看全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