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扫码领取报告↑
进入资料分享群,后台回复:入群
本文提供
演讲全文报告
限时下载
,请查看文后提示。
2024年7月19日
,雷军的演讲主题是“勇气”,讲述了小米造车时的勇气决策。
他说,三年多前,小米正处多事之秋、内外交困。小米造车,勇气从何而来,如何冲出重围?
当时,雷军整整想了一周,偶然间,他看到《人类群星闪耀时》。书中的一句话,让他下定了最后的决心,“一个人对奇迹的信念,永远是一个奇迹能够产生的首要前提。”
以下为雷军的最新演讲内容,enjoy~
3月28日,小米SU7 正式发布,热度远超想像,一夜之间成为了现象级的爆品。三个多月以来,我每天都像在梦里一样。回顾过去,1000多个日日夜夜,小米汽车发生了太多跌宕起伏的故事。
破釜沉舟
1.1
造车的起点
那是2021年1月15日,那天早上7点多,我突然接到一位朋友的电话,他说,“雷总,你们被美国制裁了。
”这个消息有如晴天霹雳,我们召开了紧急的董事会,商量如何
应对
。
会上,有董事问,假如手机不能造了,你们三四万人该怎么办?是不是考虑一下去造车呢?
当天下午,我们第一次正式讨论造车,几乎所有高管都支持,但我认为风险太大,我们还是先做个调研。
1.2
特种兵调研
我们组建了6人调研组,在70多天里,马不停蹄去了10多个城市,访谈了85场200多人。
在调研过程中,李斌、何小鹏这俩哥们,一直力劝小米造车。说实话,我到今天也想不明白,这样做,对他们有啥好处,他们难道不怕汽车行业又多了一个“友商”吗?也许,他们俩就是单纯的为我好,为小米好。
随着调研的深入,我越发感受到,智能电动车的趋势已经不可阻挡。
3月24日,我向董事会汇报了调研结论:智能电动车是大势所趋,汽车和消费电子行业正在快速融合,小米必须干!同时,也表达了我们的担心,汽车会像手机一样赢家通吃,只有干到全球前五才能活下去。如果决定干,一定要做长期投入的打算,至少要投100亿美元。
经过激烈的讨论,董事们回复说:支持,但由于投入太大,雷军要亲自带队干!
1.3
艰难抉择
我完全没有想到董事会有这样的要求。之后的那几天,我每天都在天人交战中度过。
我想了整整一周才下定决心。3月30日,我回复董事会:
“如果这件事必须干,如果大家觉得我合适,为了小米,我愿意挺身而出!”
这不是一时冲动,也不是权宜之计,而是我70多天深思熟虑后的决定。
1.4
为小米汽车而战
2021年3月30日,小米发布公告:正式决定造车,雷军牵头,未来10年全资投入100亿美元。
小米造车,100亿美元投入,这个消息震惊了全行业。
当晚我们举办了发布会。那天我状态其实特别不好,得了重感冒,嗓子几乎说不出话来。
我没有给自己留任何退路,在台上斩钉截铁地说,“小米汽车是我人生最后一个创业项目。我愿意押上一生全部的声誉和成就,为小米汽车而战!”
现场响起了雷鸣般的掌声。直播弹幕上,满屏都是“干翻特斯拉”。那一刻,我百感交集。
1.5
不眠之夜
那一晚,是小米的不眠之夜,也是汽车行业的不眠之夜。
我收到了无数的消息,最触动我的是,凌晨5点,一位同事发来的。
他叫刘安昱,小米早期创业者,37号员工。他从小痴迷汽车,本来以为这辈子跟造车无缘了,业余时间就自己动手攒了一辆房车过过瘾。
那天晚上,他在广州出差,看了直播后,激动不已,拉上几个同事去珠江边喝酒。喝完酒后,又在江边走了整整一夜。到了凌晨5点,他下定决心,这个机会一定不能错过,就给我发了信息:只要让他参与,干什么都行!
他在宝马德国总部,负责iX这辆车的设计,算是在欧洲混得很不错的中国设计师。看完那晚的发布会,他被小米的决心深深震撼,立刻萌生了加入小米的愿望。
其实,放弃宝马总部的工作,放弃欧洲舒适的生活,说服家人一起回国,这对任何一个人来说,都不是一个容易的决定。但他依然果断辞职,收拾行李,举家回国,投身到小
米汽车的创业之中。
他曾两次拜访过小米。小米官宣造车后的一个晚上,老胡突然来电话,他造车20多年,国企、民企都呆过,自己也创过业,他跟前东家的合同到期了,想出来看看,特别想知道互联网公司到底是如何造车的。后来,他加入顺为资本,再后来,他兼任了我的顾问。
就这样,一群热爱汽车的人,不顾一切,从五湖四海,走到了一起。
1.6
为什么非要全资造车
小米造车在社会上也引起了巨大反响,我的一些企业家朋友也特别关心,4月5日下午,大家组团到访了小米。
很多人问,现在下场,是不是太晚了?我说,智能电动汽车,智能才是灵魂,汽车的智能化才刚刚开始。其实,汽车是百年赛道,只要真心想干,任何时候开始,都是最好的时机。
还有人问,小米汽车,为啥不拿出独立融资、独立上市呢?
当时造车很火,几家新能源公司股票暴涨,确实有几家投资机构给我们开价了,估值了百亿美元。小米汽车,还啥都没有,就估值100亿美元,而且,花别人的钱造车,几乎零风险。这样天大的好事,谁能拒绝呢?但我们深思熟虑后,还真的拒绝了。
因为造车周期很长,如果拿了别人的钱,想法就很难长期一致。
而且,在小米内部造车,手机很多核心技术和研发资源都可以直接用。我也非常清楚,造车难度很大,光靠我一个人肯定不行,所有部门必须齐心协力。
最后,我们下定决心,不融资自己干,钱全部自己掏,风险全部自己扛,只要能把车造好!
那天,王传福、李斌、何小鹏、李想都到了。王传福后来告诉我,他很佩服我们的勇气,当时多少还是为我们捏了把汗。
1.7
勇气与抉择
如果不是遭遇“美国制裁”这样巨大的冲击,我们肯定不会贸然进军汽车这样复杂的行业,也不会有今天的小米SU7。
所以,无论面对何等巨大的危机,都不能被吓倒。破釜沉舟的勇气,才是我们冲出重围的关键。
直面挑战
汽车行业每年都发布两三百款新车,竞争非常激烈。作为一个新来者,第一辆非常重要。我们该如何造车,造一辆什么样的车呢?
2.1
造一辆什么样的车呢?
刚开始,我们团队找来了一大堆调研报告,开始学习和研究,写了上百页的分析材料。
我忍不住给大家泼了盆冷水,我说,不要搞那么复杂,先造一辆小米工程师们想买的车就可以!
怎么才能精准把握他们的需求呢?大家的第一反应是,找个调研公司,花几个月时间,再整份报告。
我再次提醒大家,别浪费时间了,一百份报告也替代不了和一个真实用户面对面的沟通。
我们不辞辛苦,约工程师一个一个面谈,一共谈了300多人。谈完后,我们觉得还不够,就到停车场里,一辆一辆数,看看大家到底开什么车。
方法很土,但非常简单直接,很快就知道了大家买的车型、品牌和价格段。比如,轿车和SUV各占一半。
从研发角度来看,“高车容易低车难”,SUV容易干,轿车更难干,很多车企都是先做SUV。
但我们决定不走寻常路,先从纯电轿车做起!等轿车做好后,再干其他车型就容易了。
2.2
从核心技术出发
我们在核心技术上的投入非常坚决。比如,电机,我们同时干了三代;大压铸,我们一上来就干了两套;智能驾驶,我们全栈自研了纯视觉和激光雷达等两套方案。
还有很多核心技术,都是这么干的。今天,我给大家讲讲电池包。
电池包比大家想象得要复杂,做一款电池包大约要十多个月、几千万的研发成本。行业里一辆车最多做两三款电池包。
我们SU7 前后干了10多款,甚至还自建了一个电池包工厂,把供应商折腾得够呛。我都不好意思了,专门给宁德时代的曾总打电话解释。
没想到,曾总说,他太理解了,他当年曾经给A公司做过电池,A公司一款手机,其实只需要一个电池方案,但在研发过程中做了200多个,最后只用了一个;他完全支持我们的策略,只有这样,才能真正把产品做好。
2.3
21天会议
就这样,2021年项目一开始,我们就同时启动了很多项核心技术的研发。
接着,披星戴月干了大半年,到了春节前,我们召开了第一次正式的项目评审会。没想到,分歧特别大,产品方案几乎要推翻重干。
春节后,开工第一天,我取消了所有日程,把小米汽车团队最核心的十多人“抓过来”开会,商量如何解决。
小米造车,要尊重行业规律,先守正,再出奇,不要盲目追求颠覆。
2.4
克服重重困难
刚开完会,上海疫情爆发了,我们有很多工程师在上海,咋办?
大家手提肩扛,把能扛得走的实验设备全都扛回了家,就在家里做研发。
就是这样大无畏的革命浪漫主义精神,帮助我们克服重重困难,项目依然按计划稳步推进。
2.5
试产车
2023年8月16日,第一辆试产车从工厂产线上缓缓驶出来,所有人都激动不已。
经历这么多的峰回路转,我们依然如期交付,这真的是一个奇迹!我们的团队非常了不起,几乎每个组都是超水平发挥!
下线仪式结束后,同事们逐渐散去。我一个人围着试产车,慢慢绕了好几圈,打开车门,一个人坐在里面,坐了很久很久。我自己都不敢相信,我们的车真的造出来了!
2.6
勇气与决心
我们选择在项目压力最大的时候,停下来开21天的会,
因为,我们深知,只有坚持做难而正确的事情,才能走得更远,小米汽车才能成功。
躬身入局
这几年,我琢磨最多的问题就是,我如何才能把车做好呢?
后来,我发现,答案并不复杂:只有懂一行、爱一行,才能真正干好这一行。
3.1
自己开车
10多年前,由于工作繁忙,公司就给我配了专职司机,我就没怎么开车了。
从决定造车那一天起,我就下决心自己开。重新开车,有点像新手上路,手忙脚乱的,我花了几天时间才适应了。
司机坐副驾上,同事们开玩笑说,老板亲自给你开车,你真的是太有面子了。
每次,我都戴着帽子和墨镜,全副武装的,但很快就被认出来了,是不是有点尴尬?
后来,我找到了一个好办法,就是在公司停车场转,看见没开过的车,就安排助理去借。
助理就会在车上贴张借条。有的同事非常惊讶:真的是雷老板要借车吗?还专门找我来核实。
借车时,我喜欢和车主聊天,问车主几个问题:一、你觉得这辆车好在哪里、不好在哪里;二、你当初为啥买这辆车;三、下次你想换一辆怎么样的车。接着,认真开上一两天,再到网上看看资料和评论,对这辆车就有了完整认识。然后,洗完车,再加满油后,还回去。
每次换车,都有一个适应的过程。我遇到过好几次,车主在边上站着,我上车后鼓捣了几分钟,就是没有把车发动起来,急得一头汗。
前些天,我整理了一下试驾笔记和资料,居然已经有20多万字了。
3.2
学赛车
我还看了不少汽车巨头的传记,甚至还把过去看过的赛车电影都找出来,又重新看了看。
法拉利、保时捷、丰田等这些车企,他们老板都是很出色的赛车手,国内车企老板,听说开车也都不错。
我心里暗暗有了一个目标:我能不能把车开好,成为国内车企老板中开车最好的之一?甚至,我能不能也去开开赛车?
开赛车,多少有点危险。而且,像我这样的年龄去开赛车,是不是有点不靠谱呢?
我想了很久,还是下决心去试试。开赛车,需要先考个赛照。
我是在夏天学的赛照。赛车为了减重把空调都拆了,车里温度经常高达五六十度。
穿上防火材料做的赛车服,戴上头盔,坐在非常硬的运动座椅上,勒紧六向安全带,看起来很帅,但实际上非常不舒服。几十圈跑下来,全身都会湿透,感觉整个人都虚脱了。
作为一个新手,冲出赛道很常见的,而且一不小心,就很容易撞上防护墙,他们管这个叫“上墙”。平时撞车是个大事,学赛车后发现,赛道上撞车就是家常便饭了。
赛车是没有保险的,一撞就是一大笔钱。赛道上的规矩,撞车后各修各的车,被人撞了只能自认倒霉。
在这里,多说一句,赛车看起来很危险,实际上,车辆都经过改装,只要严格遵守规则,安全系数还是很高的。
为了提高水平,我还专门买了七轴模拟器,开模拟器也很累,一个小时开下来也是一身汗。
我不仅自己学,还拉着管理团队一起学。到目前为止,管理团队,加上工程师,已经有100多位同学拿到了赛车驾照。
我相信,一支真心热爱汽车的团队,一定有能力把车做好。
我们小米还举办了多次内部比赛,同学们参与非常踊跃。有一次内部比赛,我被一个同事在同一个弯道连续撞了两次,特别郁闷,最后还得自己修车。
玩赛车这个过程,让我对车有了更深的理解。
3.3
冬测与夏测
汽车研发的关键节点,我也坚持亲自参与,比如冬测和夏测。
2022年底,我们的工程车如期进入冬测的环节。冬天的黑河,气温低至零下三四十度,非常冷。
这是小米汽车的第一次大考。冬测的负责人见到我后,非常惊讶,他说,他干了20多年,还是第一次见到车企董事长亲自来冬测的。晚上吃饭的时候,他还专门叮嘱食堂加了一个菜。
夏天的吐鲁番,气温高达50度。车在阳光下暴晒了一中午,烫得根本没法坐。说到这里,防晒真的太重要了。
夏测虽然艰苦,但还是给我们留下了很多美好的回忆。我印象最深的是吐鲁番西瓜,又大又甜,确实好吃,而且特别便宜,0.5元/公斤,简直不可思议。
3.4
高管亲自测试
SU7发布前,我们做了行业最大规模的实车路面测试。总测试里程达到了 540万公里。
3.5
勇气与行动
重新自己开车,学赛照、玩赛车,冬测、夏测、京沪长途测试,这些事情看起来都是小事,都很简单。但我的体会就是,勇气不是喊口号,而是每一步脚踏实地的行动。
说到这里,网友们不停地催我,啥时表演漂移。我是初学者,水平一般,前段时间,鼓起勇气拍了一段,大家凑合看看就好。
横空出世
造车这3年,我们内部紧锣密鼓,但对外,一直没有做过任何宣传。直到去年12月底,小米汽车才第一次正式亮相,有点像“横空出世”,关注度特别高。
4.1
批评与质疑
紧接着,扑面而来的,就是各种各样的质疑、批评和诋毁。
“苹果十年都干不成,凭啥小米三年就能成?”“真的是你们自研的吗?”
黑稿如潮水般袭来,再加上友商推波助澜,当时漫山遍野的调侃和嘲讽,比如这句话,你们也许听到过,“军儿,收手吧,外面都是XX”。
更严重的是,我们倾尽全力做的SU7,几乎所有人都觉得卖不动。
大家建议我调低预期,不要讲性能,不要讲驾驶,讲讲科技和生态就可以。我尝试说服他们,有一次,说了两三个小时,说到口干舌燥,完全无法改变他们的观点。
这让人无比绝望,我们整个团队都笼罩在焦虑之中。那段时间,不少人说我特别憔悴。
4.2
疯狂的产能目标
在我最郁闷的时候,我想起了2年前,我试驾过同事的一辆福特野马,40多万的性能车。
那位同事告诉我,这辆车就是他的 Dream Car。
他工作十年后买给自己的奖励。每天早晨,他一坐进车里,就充满了打拼的力量;每天晚上到家后,都还会在车里坐一会。
他的话让我坚信,人生值得被奖励,我们的SU7,就是为这样的奋斗者设计的 。
所以,无论有多少人不看好,我始终坚信,SU7 一定会大卖。
今年2月,敲定全年产量时间到了。我们该定多少货呢?
很多人建议定3万辆足够了,订货稳点好。我内心特别矛盾,一方面担心卖不动,另外一方面担心,定少了不够卖。最后,我们下定决心,定了 7.6万辆!
这将是能跟Tesla Model 3比肩的销量。这也意味着,扣除产能爬坡时间,月销必须达到1万辆;如果卖不出去,巨大的库存,将是灭顶之灾。
我深知,7.6万辆,绝对是一个疯狂的目标,但我们没有退路,必须往前冲!
4.3
媒体试驾
3月中旬,我们专门安排了一次媒体试驾会,媒体老师们第一次真正接触了 SU7,有些人观点开始改变。
他们说:“无法想象这是小米造的第一辆车,完成度如此之高,驾驶质感也很高级,小米确实有高人。”
4.4
定价难题
最后,办公室里陷入了一片寂静,直到一位高管说,“就这个价吧。无论卖多少辆,我们认了!”
4.5
SU7 正式发布
发布会结束后,我正在接受媒体采访,有同事跑进来,非常激动告诉我,4分钟大定破1万,27分钟破了5万!
那一刹那,让我感觉,一切都如此美好,过去三年所有委屈和不被理解都不重要了。
有很多用户,没有试驾过,甚至没有看过真车,在发布当晚,就直接预定了。有位朋友讲述了一位米粉的故事,让我特别感动。
这个无意之举,在网上火了,甚至演绎成“千亿CEO给我开车门”的段子。
4.6
北京车展
到了今年北京车展,我成了别人眼里的“营销之神”、“行走的流量”。
但我认为,这全部来自小米SU7 一眼万年的魅力和巨大的成功。
5月,我们正式宣布,在所有伙伴全力支持下,小米SU7全年销量目标(其实只有9个月),保底10万辆,冲击12万辆。这绝对是一个刷新行业纪录的奇迹。
就这样,小米汽车成功挤上了牌桌,但我深知,我们离真正的成功还很远,我们的长征才刚刚开始!
勇气与信念
过去的3年,对于我,对于小米,都是一段脱胎换骨的经历。
小米SU7 成功的背后,凝聚着巨大的勇气。这不是某一个人的勇气,而是小米集团40000多人共同的勇气。
勇气,来自坚定的信念,奔涌不息的热情,还有,每一步的脚踏实地。
朋友们,愿你永远拥有勇往直前的决心,和披荆斩棘的勇气!
小米MIX Fold 4,满配之下极致轻薄,8999 元起,将于 7 月23 日开售。
小米MIX Flip
小折叠的分水岭之作
小米MIX Flip,小折叠的分水岭之作,5999元起,将于 7 月 23 日开售。
Redmi K70 至尊版
性能魔王,全面进化
另外
Redmi 与兰博基尼汽车 SQUADRA CORSE 二度携手,推出全新跨界杰作 :K70 至尊冠军版。全新竞速设计,性能释放更极致,致敬赛道信仰。
Redmi K70 至尊版,2599 元起,7月19日发布会后同步开售。
Redmi K70 至尊冠军版,3999 元, 7月19日发布会后
同步开售。
Xiaomi SU7 Ultra Prototype
目前小米SU7 产能提升、交付加速进展顺利。迄今为止,小米SU7已交付超3万台,预计11月提前完成全年10万辆交付目标。小米汽车服务网络也将不断完善,预计12月,全国将有59城,220家销售门店开业。
为了在赛道上有更好的表现,小米SU7 Ultra原型车追求极致的轻量化,采用「全碳」设计,将车重降低到了1900kg。还追求极致的下压力,通过重构空气动力学设计,达到了2145kg的下压力。
如欲
获取完整版PPT文件
,
如下方式:
长按二维码
加入星球
10T资源,尽情下载
(资源实时更新,本资源已同步至知识星球)
有其他资源需求及问题欢迎在星球提问
长按二维码回复:
报告
- END -
请长按下方图片
识别二维码并关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