日常生活中,我们经常会用到一些调味料,它们不仅能赋予饭菜香气,其实也是养生佳品,适量食用对身体很有好处。
葱具有散寒通阳、解表发汗的功效,可用于治疗风寒感冒。
现代研究表明,葱具有解热、祛痰、促进消化吸收、抗菌、抗病毒、降血脂、降血压、降血糖的功效。
生姜具有解表散寒、温中止呕、化痰止咳、解鱼蟹毒等功效,适用于外感风寒、头痛、痰饮、咳嗽、胃寒呕吐。
在遭受冰雪、水湿、寒冷侵袭后,急以姜汤饮之,可增进血行,驱散寒邪。
止咳:取生姜切碎榨汁,兑一半温开水,两者比例是1:1,兑好后拿生姜汁来回擦后背10分钟左右,对风寒咳嗽有很好的效果。
防晕车:民间有吃生姜防晕车、晕船的说法,或贴内关穴,有明显的效果。生姜还因此有“呕家圣药”之誉。
风寒感冒:民间关于姜,最经典的方子莫过于红糖姜汤,即以适量的生姜、红糖煮汤,可暖身去寒,对治疗感冒有很好的效果。
消化不良:用生姜加萝卜炖汤喝,可止吐解腻。将生姜置于猪肚内煮汤吃,可治消化不良和脾虚。
大蒜具有解毒消肿、杀虫、止痢的功效,可用于痈肿疮疡、疥癣、肺痨、顿咳、泄泻、痢疾等症。
现代研究表明,大蒜具有灭菌消炎作用,同时还有很强的抗病毒能力,有防病保健的作用。
![](http://mmbiz.qpic.cn/mmbiz_jpg/1FVibtB9QtVfasX4BjUicKz9yvDkdyazk3xpFmqiasMMegdiaRPWBtWVoPQu3dzg7M6Tenq2icoMjiaUdzIAxHHIcpIw/640?wx_fmt=jpeg&from=appmsg)
花椒位列调料“十三香”之首,素有“调味之王”的美誉,具有芳香健脾、温中散寒、除湿止痛、杀虫解毒、止痒等功效。内服可用于脘腹冷痛、呕吐泄泻、虫积腹痛;外用治湿疹、阴痒等症。
李时珍在《本草纲目》中讲到:“花椒坚齿,乌发,明目,久服好颜色,耐老,增年,健神。”
祛痘:花椒水敷脸祛痘特别有效。
治牙痛:口嚼花椒可有效缓解牙痛。
治冻疮:如果冻疮没有破溃,可以用花椒、生姜煎水,放至不太烫时浸泡双手,促进血液循环。
治痛经:将花椒与食盐热炒后敷于腹部,可治疗由于寒凝气滞导致的痛经。
治关节痛:花椒50克压碎,鲜姜10片、葱白6段切碎,三味材料混在一起,装在纱布包内,在药袋上放一热水袋,热敷30~40分钟,每日两次可治关节痛。
阴虚火旺之人及孕妇不适宜服用花椒。
辣椒有温中散寒的作用,对畏寒、胃痛和食欲不振者有一定作用。
辣椒中含有辣椒素,可增加胃液分泌,增进食欲,帮助消化。辣椒外用可使局部血管扩张,促进血液循环,对风湿痛、腰肌酸痛有明显作用。
辣椒的有效成分辣椒素还是一种抗氧化物质,它有助于终止细胞组织的癌变过程,降低癌症细胞的发生率。
牛津大学、哈佛大学和中国医学科学院曾做过一项持续8年、覆盖近50万明年龄在30岁—79岁的中国人研究,研究显示:每天适当吃辣的人过早死亡的风险较低,经常吃辣尤其能降低癌症、心脏病和呼吸疾病的死亡风险。
消食:用香菜与青辣椒共同切丝凉拌,对于消食很有帮助。
缓解风湿性关节炎:将盐、茴香、辣椒炒热后热敷,可风湿性关节炎。
肉桂具有补火助阳、引火归元、散寒止痛、温通经脉的作用,用于阳痿宫冷、腰膝冷痛、肾虚作喘、虚阳上浮、眩晕目赤、心腹冷痛、虚寒吐泻、寒疝腹痛、痛经闭经等症。
豆蔻有化湿行气、温中止呕、开胃消食的功效,用于寒湿中阻导致的不思饮食、呕逆、胸腹胀痛、食积不消等症。豆蔻辛香燥烈、耗气伤阴,不宜长期大量食用。
草果具有燥湿温中、截疟除痰的功效,用于寒湿内阻导致的脘腹胀痛、痞满呕吐,以及疟疾寒热、瘟疫发热等。气虚或血亏者,无寒湿实邪者忌服。
丁香具有温中降逆、补肾助阳的功效,用于脾胃虚寒导致的呃逆呕吐、食少吐泻、心腹冷痛,以及肾虚阳痿等。
丁香和郁金不能同时使用,如果医生处方中有郁金,那么最好不要食用以丁香调味的菜肴。
八角是制作冷菜及炖、焖菜肴中不可少的调味品。
中医认为其具强烈香味,有温阳散寒,理气止痛等功效,可用于寒疝腹痛,肾虚腰痛,胃寒呕吐,脘腹冷痛。
增强免疫力:八角与艾叶搭配煮后泡脚,可以人体增强免疫力,提高抗病能力。
中医认为,胡椒性味辛、性热,归胃、大肠经,功擅温中散寒,下气,消痰,解毒。可用于胃寒呕吐,腹痛泄泻,食欲不振,癫痫痰多。并解食物毒。
明代的缪希雍的《本草经疏》里记载胡椒:
“气味俱厚,阳中之阳也。其主下气、温中、去痰,除脏腑中风冷者,总因肠胃为寒冷所乘,以致脏腑不调。痰气逆上,辛温暖肠胃而散风冷,则痰气降,脏腑和,诸证悉瘳矣。”
“凡胃冷呕逆,宿食不清,或霍乱气逆,心腹冷痛,或大肠虚寒,完谷不化,或寒痰积冷,四肢如冰,兼杀一切鱼肉鳖蕈等毒,诚为要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