那些着迷于半个小时讲完一本书,三分钟带你看完一个电影这种节目的男人,不要跟他上床。
——水木丁
虽然谷阿莫并非始作俑者,但自他开始,“几分钟带你看完一部电影”开始在微博、B站等网站大行其道,似乎所有的电影都可以用几分钟来讲完,所有的角色都可以简约为妖艳贱货、大魔王、工具男、备胎男几个类型。
暂且不论其中的版权问题(谷阿莫的Youtube频道因为版权方投诉屡屡被封),每一条这样的视频都是狠狠打在电影创作者脸上的一记耳光——你们的工作无足轻重,你们的作品可以N倍速快进,只不过是供大家吐槽的素材。
当然,并不是所有的电影都是无辜的。
谷阿莫之所以流行,人们之所以在电影院睡着了还能跟上故事线,也说明现在的商业片影像基本上沦为故事的工具,画外之音,剪辑之妙,镜头语言,已经没有多少观众会关心。大家只会一个劲儿地感叹,中国的电影什么时候学会讲故事。中国电影遭遇谷阿莫等人的“剪刀手”,也要怪自己留出的尿点太多了,培养了太多在电影院间歇性入睡的观众。
要知道,为了不断加大刺激的剂量,以应对观众不断增高的阈值,好莱坞的平均镜头时间越来越短了。
反观小津安二郎这样不以情节取胜的电影,谷阿莫之流就无从下手,情节一分钟就说完了,精髓在于讲故事的方式,还有无法言传,无法不通过画面来传达的人物关系与微妙情绪,还有草偃虫鸣、天光云影、长长的空镜。
从某种意义上来说,经典电影的标志就是:细节丰富,信息密度高,信息的织体严密。
当然碎片化信息无处不在的网络时代,人们对于信息密度的接受度也在不断提高。当年轻人们的信道变宽,稍有间隙就会刷微信、微博、淘宝,看视频配弹幕,而只有《万万没想到》这样快节奏的网络剧才会让大家无暇他顾。然而《三生三世十里桃花》这样58集的注水大戏之所以仍能倾倒众生,就像不耽误家庭主妇做家务的肥皂剧一样,因为有充分的空间容得下大家边看边刷刷刷。
要么是全程无尿点,要么是尿点遍布,要么让观众集中注意力于密集信息量,要么具有“干扰可容性”,让观众自由获取各种碎片化信息。
说完电影,再说音乐,由于抽象性和连续性都强于其他艺术形式,音乐几乎是不可压缩的。你不可能做出个5分钟听完《哥德堡变奏曲》的剪辑版,必须听完30个变奏,每一节都不可删减。古典乐动辄几十分钟,一两个小时的长度也竖起了高高的隔离墙。不可压缩性、不可切分性也成了古典乐平民化的一大障碍,反正我无法接受网易云音乐把《哥德堡变奏曲》切分成32支曲子。这也是黑胶唱片在碎片化音乐时代存在之必要。
而流行音乐3分钟多的长度使它并没有太大的压缩之必要,音乐产业之所以成为第一个被数字化攻陷的产业,也是因为音乐专辑的天然可分割性,早在被乔布斯拆成单曲售卖之前,已经被网民自发拆解分享了。其实专辑的概念之所以存在,更多是媒介与商业之间妥协的结果,你想一下有几张华语专辑是概念连贯如一,浑然天成,而不是主打歌与填充歌的拼盘?
相比于电影和音乐,书似乎是可压缩性最强的。小时候大家都看过名著缩写(剧透)大全,仅为让小朋友一窥宝山之一隅,并不能代替你亲自读名著。而罗辑思维的讲书,“得到”App上的图书干货,却是要挤出书中的“水分”,“压榨”出书中精华出来。
问题在于,越是水分大的图书,越是可以用1万字概括20万字的书,信息冗余度越高,间架结构越是松散,越是不值得被写成20万字。这种书在经管类中的比例相当高,这也是为什么这几年来经管类图书的市场份额不断下降的原因之一。真正的经典必定一丝一毫的赘肉都无,必定环环相扣、层层深入,是一趟心智的旅程而不只是几张风景照。
信息可以压缩,但体验不可压缩。一本书的思维过程,逻辑推演,一本小说的谋篇布局、草蛇灰线,人物刻画之精,氛围渲染之妙,阅读过程中的快感不可压缩。
而付费内容之所以从过去的图书,变成了如今的各种订阅服务,除了满足大家碎片化的学习需求外,也是因为这种春风化雨式融入每一天的学习体验是不可压缩的。在这波风口中受益的也不是知识的生产者,而是将知识转化为体验的人。
当然,如果你是个不为风口所摇撼,坚持写作、做书的人,那么尽量去做那些无法被压缩的书,尽量让它成为体验的载体而不是知识的罗列,尽量通过结构安排、逻辑演绎、语言组织,创作独一无二的阅读体验。
这样,你才不会沦落为谷阿莫或罗振宇手下的“牺牲品”。
做書原创内容 转载请联系授权
点击下列 蓝色文字 查看精选内容
入行指南丨如何制定读书计划丨投稿说明|编辑生活范文|编辑手记范文|诗歌出版|从想法到成书丨书店范文丨电子书丨kindle|豆瓣阅读|知乎|离线|独立出版|刘瑞琳|李昕|谈页边距丨沈昌文|范用|汪家明|姜峰丨原研哉|朱赢椿|聂永真|杨林青|王志弘|诚品|PAGEONE|钱晓华|方所|万圣书园|理想国丨再谈编辑丨再谈电子书丨再谈读书丨我在单向街书店的日子丨2016中国最美的书书单丨Goodreads2016书单丨2016《纽约时报》年度书单丨那些在豆瓣上消失的书丨关于书籍设计的一些网站
▼点击阅读往期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