专栏名称: 脑极体
你的困惑,来自于无路贴近未知。我们在技术、思想、传播的异界,贩来极限脑量下的TMT。
目录
相关文章推荐
开发者全社区  ·  深圳蓝色行男跟红色女行长的瓜 ·  昨天  
开发者全社区  ·  当初和你结婚,对你的定位是P7 ·  2 天前  
开发者全社区  ·  山东相亲食物链:码农沦为底层 ·  2 天前  
开发者全社区  ·  昔日同学中的三好学生都翻车了 ·  3 天前  
开发者全社区  ·  一顿饭42w ·  3 天前  
51好读  ›  专栏  ›  脑极体

AI眼镜会是下一个智能音箱吗?

脑极体  · 公众号  ·  · 2025-01-20 18:27

正文


2024一整年,各大科技厂商经历了对RayBan Meta的“质疑-理解-成为-超越”,在AI眼镜领域集结重兵。整个市场也从RayBan Meta的“一枝独秀”,变成了近百家企业参与、数十款新品被推出的火爆局面。


“百镜大战”一触即发。这种兵临城下的情况,不由地让人想起了几年前的智能音箱“百团大战”。同样是由硅谷科技大厂(谷歌、亚马逊)拉开序幕,互联网巨头集结重兵,大小科创企业一同杀入市场,掀起了一场声势浩大的智能音箱普及潮。



时间拉回到当下,厂商们再次争相入局AI眼镜,其中还有不少是智能音箱大战的老面孔(谷歌、苹果、百度、天猫精灵、小米、Rokid等)。


这不禁让人浮想联翩,AI眼镜会成为下一个智能音箱吗?“百镜大战”的走向,是否会押着“百箱大战”的韵脚?


更重要的是,“百箱大战”让语音交互产品变得成熟且普及,那么AI眼镜又会给你我的生活带来哪些深刻的变化?我们就来做一次全面的梳理和展望。



目前,AI眼镜已经吸引了百度、阿里、小米、联想等大厂,Rokid、雷鸟、闪极等创企和传统眼镜厂商们,纷纷积极布局。彭博社最近的报道披露,苹果也在推进代号「Atlas」的 AI 眼镜项目。


事已至此,很多消费者却仍然一头雾水,到底什么是AI眼镜,跟普通眼镜有什么不同?



创投圈有个惯例,在初创领域要寻找那些成功商业模式的对标者。做AI眼镜,绝大多数厂商对标的就是Ray-Ban Meta。凭借上百万的销量,Ray-Ban Meta成为全球最热销的AI眼镜,也成为后来者借鉴参考的对象。


类Ray-Ban Meta的AI眼镜,外观上更接近普通眼镜,比VR/AR等近眼显示设备更为小巧便携,容易佩戴。而功能上,与普通眼镜相比主要有三个不同:


1.能拍。 RayBan Meta、小度AI眼镜、Rokid、雷鸟、闪极,以及待发布的小米AI眼镜,都为普通眼镜加上摄像头模块,通过语音、按键或敲击来进行拍摄,用第一视角快速直观地记录生活。



2.能看。 多模态大模型被引入眼镜,无需举起手机,就可以直接对眼镜采集到的视觉信息,进行实时获取、分析与处理,看懂物理世界,并与之进行交互,比如旅行时对着外语路牌实时AI翻译,出门自动智能导航,呼叫AI助手对面前的文档进行总结归纳,吃饭时快速分析卡路里等。


3.能听。 传统的音频智能眼镜,就支持语音指令来指挥眼镜播放音乐、查询信息等,而AI眼镜一般会引入大模型,打造更强的语音识别、噪声过滤、语义理解、精准互动等能力。比如Ray-Ban Meta新型号搭载的是Meta的大模型Llama3,小度AI眼镜基于百度文心大模型, Rokid Glasses采用阿里巴巴的通义大模型,天猫精灵则将与夸克AI能力进行融合,来探索AI眼镜。



在上述基础能力之上,已经有厂商开始探索加入差异化的亮点。比如有的加了近眼显示,OPPO、星纪魅族、Rokid Glasses等厂商,加入光学显示模组,推出了带有近眼显示的AR+AI眼镜,可以将字幕显示在镜片上。还有的满足特殊需求,界环两款AI眼镜“时尚眼影”和“时尚腮红”,面向时尚人群的搭配需求。


客观来说,作为一个刚刚萌芽的硬件品类,AI眼镜的产品体验还并没有完全成熟。



硬件方面,AI眼镜受到重量、体积的限制,留给电池组件的空间不足,几乎所有AI眼镜都无法长时间佩戴 ,对于眼镜不离身的近视、视障群体很不方便。显示模组的加入也会加大眼镜佩戴的负担。


软件方面,端侧AI的协同优化有待加强。 多模态大模型、语音大模型在端侧运行,算力需求高、吞吐较慢,互动中几秒的时延都会让用户有等待感,实时翻译/导航的响应速度比不上高性能手机。有的厂商为了实时性,对模型进行压缩蒸馏,又会损失性能,变成“AI弱智眼镜”,让AI功能变得鸡肋。


想要让广大消费者觉得AI眼镜真的很有用,厂商们要有一段路要走。既然如此,“AI眼镜”这把战火,是怎么烧上各大厂商心头的呢?



AI眼镜产品尚未成熟,科技巨头已经集结重兵,火药味十足。这种局面,与2016年左右突飞猛进的智能音箱市场有异曲同工之处。


从时机看,初期的智能音箱与AI眼镜当前的情况类似,产品尚未打磨成熟,缺少AI杀手级场景,当时还有声音说,AI加入音箱是“大炮打蚊子”。尽管如此,巨头们都选择抢跑,消费者可以不用AI眼镜,但品牌不能没有,先推个新品占坑再说,这又是为什么?


从动机看,巨头们争夺的并不是一个小小的音箱/眼镜市场,而是担心错过开启下一个交互中枢的“钥匙”。


如果说智能手机是触控中枢,开启数字世界的钥匙;智能音箱是语音交互的中枢,开启智慧居家场景的钥匙;那么AI眼镜就是视觉中枢,有望成为开启物理世界数字互动的一把钥匙。AI眼镜佩戴时间长,第一视角直观、实时、高效地与外界互动,所联接的服务生态商业潜力也很广阔。



这些中枢型产品,一旦硬件形态稳固、产品说服力完备之后,就会快速进入普及潮,撬动一个全新的硬件增长周期,智能手机的“iPhone时刻”,智能音箱的“Echo时刻”,概莫能外。而AI眼镜,刚刚迎来自己的“Ray-Ban Meta时刻”,此时还没有哪个国内品牌占据头部份额,那么巨头的优势发挥空间和潜在市场想象,就十分广阔了。而巨头们入局某一领域,往往就会带动整个市场参与者的跟进,所以AI眼镜也就成了下一个智能音箱,拉开“百镜大战”的序幕。


如果说AI眼镜厂商,能从“百箱大战”中吸取什么经验,那应该是智能硬件市场的残酷性。


简单来说,“百箱大战”经历了几个阶段。



第一阶段,爆款开局,百花齐放。 2016年亚马逊echo获得市场认可,科技巨头们纷纷开始发力智能音箱,各家方案百花齐放,华强北一条街就有上百家做音箱的。


第二阶段,品类稳定,技术迭代。 2017-2018年,背靠百度研究院的小度、阿里达摩院的天猫精灵相继入局,带来无唤醒词、中文语义理解等大量技术创新,大家发现,原来音箱之间也是不一样的。智能音箱不断迭代,产品走向成熟。


第三步:竞争加剧,大厂洗牌。 技术升级、以价换量的价格战、产品高速迭代,大厂一通连环操作,高强度竞争让很多小型创企离开,行业集中度提升。


第四步:生态加码,身位稳固。 百度小度、阿里天猫精灵、小米小爱凭借各自独特的生态优势(内容、电商、IoT),构建起智能音箱的核心价值。到了2019年,智能音箱市场“三足鼎立”的局面已经基本稳固。



回顾“百箱大战”可以看到,智能硬件大战是一场全程重投入、竞争高强度、价格变动大的长程运动。


激烈的市场竞争会洗刷掉那些实力不足的参与者,强大如谷歌、苹果等科技巨头,也曾在智能音箱大战中掉队,对小型初创公司来说更是非常难熬的。只有极少数有着深入技术布局和成本承压能力的厂商,能一直屹立于市场。


所以,争夺AI眼镜这把视觉中枢的钥匙,巨头们入局之前也要琢磨一下,是否有“不破楼兰终不还”的战略规划,是否做好了“不要伤亡数字,只要塔山”的思想准备。



做好了战略层面的思想准备,巨头们还要面对一个残酷现实:AI眼镜要抢滩消费者的眼球,恐怕比智能音箱抢滩你我的客厅,战线更加漫长。


首先,视觉具有独占性,加剧了AI眼镜的竞争烈度。


客厅场景对智能音箱的包容度是很高的,最火爆的时候,我家里同时用着四款音箱(百度小度、天猫精灵、京东叮咚、腾讯叮当),但眼睛却只能允许一款AI眼镜独占视野,所以各大AI眼镜厂商的营销策略、价格战,恐怕都会比智能音箱更加激进。



其次,视觉使用的高频程度,决定了消费者的观望期更长。


智能音箱的功能容错率很高,互动几次答错了、不满意,直接拔电放到一旁吃灰就好。但戴眼镜的人,除了睡觉很少会摘下来,视觉的高频使用,意味着消费者会对AI眼镜的产品成熟度更加苛刻,所以购买AI眼镜,消费者会有一个更长的“观望期”。AI眼镜无法像智能音箱一样快速接入超大规模的大众用户。


尤其是AI功能,在低时延、隐私安全、语义理解、任务完成度等方面,还没有规模商用的说服力高的产品。模仿Ray-Ban Meta的产品,主打功能还是拍摄,有人说是“加了相机的智能耳机”,AI浓度高的小度AI眼镜还未全面发售。



此外,视觉也是高度个性化的,限制了AI眼镜的商业化速度。


家居场景对智能音箱的包容度很高,只要不太丑,在装修风格中不太突兀,那么智能音箱可以作为走亲访友的伴手礼、商业酒店客房大批量采购,都是不错的商业模式。但眼镜却不同,不同用户需要不同选择,无法用一种简单设计来满足绝大多数人的审美趣味,以自用为主,不太适合作为礼物送给他人,也要考虑到近视、弱视等群体对屈光、度数等个性化需求,一般要线下验光、制作,非标品是很难快速交付的。


所以,AI眼镜的商业打开周期,恐怕也会比智能音箱更长。


从上述角度看,从“百镜大战”胜出的艰难程度,也会远超于“百箱大战”。



说了这么多难题,我们也得给铁了心入局AI眼镜的厂商出点主意。


一般来说,智能硬件都需要最主打的一个亮点、刚需功能,撬开消费者的购买欲望,作为赢得市场的“胜负手”。


目前,AI眼镜给予消费者的主要功能还是拍摄,Meta内部曾说AI功能的使用率不到10%,让消费者蠢蠢欲动的AI功能,比如实时导航、实时翻译、互动问答解题、会议记录……面临“感觉有点用,但又不好用”的尴尬。所以业内开始出现一种声音,认为“AI只是眼镜的赠品”。那么,厂商能靠拍摄功能走向竞争终局吗?答案是否定的。







请到「今天看啥」查看全文


推荐文章
开发者全社区  ·  深圳蓝色行男跟红色女行长的瓜
昨天
开发者全社区  ·  当初和你结婚,对你的定位是P7
2 天前
开发者全社区  ·  山东相亲食物链:码农沦为底层
2 天前
开发者全社区  ·  昔日同学中的三好学生都翻车了
3 天前
开发者全社区  ·  一顿饭42w
3 天前
历史震惊你  ·  27张艳照!
8 年前
食品580  ·  2017年5月1日实施的法标
7 年前
读万卷书聚正能量  ·  跑步新手最常犯的两个错误,你中招了吗?
7 年前
洪榕  ·  资本市场最喜欢的十大故事
7 年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