建国初期,为加快工业化进程,完成从农业大国到工业大国的转变,在前苏联的高校办学指导思想下,成立了大批以理工专业为主的理工类院校,为我国培养了大量工程师,强有力的支持了国家的经济建设,也正是因为如此,理工类高校在社会各界心中占据举足轻重的位置。
随着我国经济的发展,“单一性”大学开始注重内涵式发展,逐步转型,在保持特色的同时,呈现出多元化、综合化的趋势。社会的进步离不开科技的发展,然而科学技术并不能解决发展中遇到的所有问题,在解决生态、社会、文化等问题上,需要人文社科的指引。
鉴于人文社科的概念本身就具有模糊性、复杂性和不确定性,在科研投入与产出等方面相对于自然科学类专业具有天然的劣势,如何量化高校在人文社科的发展状况是一个不断探索的过程。我们在软科中国大学排名评价体系下,选择了明显具有人文社科属性的指标对各高校进行评价,以此对比各高校在人文社科的建设情况。
文科实力排名包含学科规模、学科实力、学科精度、科研项目、重大成果、科研论文6个维度,共有18项指标。
指标体系和权重
如下:
指标定义及数据来源
如下:
本榜单纳入的排名对象为,所有被纳入2020软科中国大学排名的高校(不含艺术类)。
文科实力排名中涉及的
文科学科
包括:哲学、理论经济学、应用经济学、法学、政治学、社会学、民族学、马克思主义理论、教育学、心理学、体育学、中国语言文学、外国语言文学、新闻传播学、考古学、中国史、世界史、管理科学与工程、工商管理、农林经济管理、图书情报与档案管理、公共管理、艺术学理论、音乐与舞蹈学、戏剧与影视学、美术学、设计学——共27个。
基于以上指标,2020软科中国大学排名——文科实力排名前两百强如下:
三所老牌文科强校
北京大学、中国人民大学、北京师范大学
包揽了文科实力前三名。北京大学的学科实力、学科精度、重大成果3项都占据第一,以绝对优势在文科实力排行方面反超清华。
中国人民大学和北京师范大学在2020软科中国大学排名榜中分列第18和第14位,而在文科实力上高居二、三名,显示出文科实力的巨大优势。其中,人大在科研项目、科研论文上遥遥领先其他高校,一骑绝尘。
在所有上榜的200所高校中,位于北京的有25所,北京是所有地区中上榜高校最多的;前五的高校中,除了复旦大学,其他4所均在北京。北京作为文化中心,高校得到的人文滋养也体现出来。
北京作为首都,政治中心的地位固然,但其作为文化中心的地位也无可取代。明清以来,北京一直是读书人最向往的城市。科举制将无数文人吸引到北京,为这座城市增添诗书儒雅的色彩。诸如北大的一批现代文化教育机构,为知识分子精英提供了新的生存空间。以五四运动和新文化运动的策源地为伊始,北京为读书人施展政治抱负提供了机会;新中国成立以来,北京以其文化古都和学术中心的重要地位,吸引着全国的英才。
而放眼当今,在“双一流”建设中,北京的高校也立足所在地,日渐凸显人文科学学科的实力。
在各类院校中,政法类、语言类院校算是纯文科院校的典型。而在文理兼具的院校中,师范类院校是文科实力强劲的一股力量——
多达36所师范类高校排名进入前200
。
北京师范大学
作为师范院校的佼佼者,高居第三,超越了复旦、武大这些以文科见长的综合类高校。
北京师范大学是中国历史上第一所师范大学,最早可追溯至1902年的京师大学堂师范馆。百余年来,北师大以“学为人师,行为世范”为校训,培养出无数堪称楷模的优秀学者教师。人文社科领域历来是北师大的强项,除了“王牌专业”教育学,北师大的其他学科也不容小觑。
第四轮学科评估结果显示,北师大共有15个一级学科被评为A类。其中,包括了中国史、教育学、心理学、中国语言文学、戏剧与影视学、哲学、理论经济学、马克思主义理论、外国语言文学、公共管理10个文科学科。
除了第二名的北京师范大学,其他五所教育部直属师范院校(统称“师范六校”)也都可圈可点。其中,
华东师范大学
排名第8,在前十中为师范类院校又占据一席之地。北师大和华师大作为唯二的师范类“一流大学”,名副其实。
图源:北京师范大学
华中师范大学、东北师范大学、陕西师范大学
和
西南大学
分别位于第17、第19、第22和第23位。“师范六校”文科学科实力雄厚,在榜单中呈现了较高水准。(注:西南大学虽为“师范六校”之一,但由于两校合并,高校类型为综合类。)
同为“双一流”之列的
南京师范大学
(第18)、
华南师范大学
(第24)、
湖南师范大学
(第25)、
首都师范大学
(第33)也都在文科实力排行榜中位居前列。
有一些省属师范院校,虽然是“双非”高校,但在文科实力上完全不输“双一流”建设高校。例如
上海师范大学
,在文科实力上排名第29,成为前30强中唯一一所“双非”高校。
上师大现有1个国家文科基础学科人才培养和科学研究基地,1个教育部人文社会科学重点研究基地;12个上海市人文社科研究和决策咨询基地;主办或承办25种学术期刊,其中《高等学校文科学术文摘》是全国三大社会科学文摘期刊之一。“十三五”以来,学校获得国家社科基金重大招标项目18项,教育部哲学社会科学研究重大课题攻关项目2项,国家哲学社会科学成果文库2项……足以说明该校的文科实力。
11月23日,上海师范大学成立数字人文研究中心,旨在以数字、技术方法介入人文学术研究,促进其学术创新。在“新文科”的进程中迈出了坚实的一步。
图源:上师大官网转自话匣子
此外,诸如福建师范大学、浙江师范大学、山东师范大学、江西师范大学等师范院校也都在文科实力榜上排名前列。值得一提的是,所有200强分布30个地区,而有28个地区都有师范院校上榜。师范类院校的文科实力可见一斑。
相对于理科专业,文科在科研经费、人才支持、政策奖励等方面均有一定的劣势;在学术影响力方面,中国高校在人文社科领域也逊于理科。因此,长期以来,“重理轻文”的思想曾一度在社会上较为普遍。
但是,随着高等教育进入普及化阶段,尤其国家提出“十四五”期间建设高质量的教育体系,文科教育是主要的软实力、是关键的巧实力,是硬实力和锐实力的支撑。
如今文科建设也越来越被高校重视。
软科2020中国大学排行榜前4中,除了北京大学,其他3所都是公认以理工科见长的综合性大学。此番文科实力排名中,他们的表现如何呢?
清华大学
文科总分137.5,在所有高校中排名第5,文科学科规模和浙大并列第一,只是科研项目、科研论文两个维度,与其他文科见长的高校相比稍逊一筹。
近两年,清华持续在文科建设上发力。2018年,清华大学宣布建立
文科资深教授
制度,引起广泛关注。首批18位文科资深教授来自8个文科院系13个一级学科,当选者皆是所在专业领域公认的优秀学者。
今年,清华大学在新雅书院的基础上,新设立了致理、日新、未央、探微、行健五个书院。其中,
日新书院
以清华大学人文学院的
历史系、哲学系、中国语言文学系、科学史系
的优质师资队伍为依托,同时利用清华大学多学科交叉的优势,努力为国家培养基础文科的拔尖创新人才。
图源:澎湃新闻
在清华校庆110周年之际,邱勇表示,学校要对文化建设、文科发展给予更多的关注和投入,促进其更好地发展。
“把清华建设成为真正的一流文化高地”。
同样以理工科见长的
浙江大学
,在文科实力排名第9。
1989年,国家教委批复,浙江大学作为两所综合改革试点院校之一,要争取到2000年之前,建设成为以工为主、理工结合、设有文管、教育质量和教学研究水平稳定地全面地居于全国大学前列,在国际上有重大影响的
综合性理工科大学
。1998年,经国务院批准,浙江大学、杭州大学、浙江农业大学、浙江医科大学合并组建为新的浙江大学,结束了四校分治的局面,浙大由此成为综合性大学。
2009年,浙江大学开始实行学部制,全校调整为七大学部——人文学部、社会科学学部、理学部、工学部、信息学部、农业生命环境学部、医药学部。2010年,浙大出台《关于加强文科教师队伍建设的若干意见》提出,为了鼓励文科发展,设立文科资深教授岗位,并明确其校内待遇将参照两院院士执行。
近两年,浙江大学越来越意识到文科对于学校建设“一流大学”的重要性,动作频频,尤其在高层次人才引进方面“放大招”。
2019年8月,原北京师范大学经济与工商管理学院教授
李实全职加盟浙江大学
,受聘浙江大学文科资深教授。至此,浙大文科资深教授已有13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