专栏名称: 铅笔经济学
铅笔经济研究社,成立于2006年,是非盈利性的民间社团。我们的核心观念是市场经济、法治、有限政府、古典自由主义。我们致力于在中国社会宣扬和推广这些观念。同时,我们努力研究中国的经济和社会现实,分析中国经济、社会发展的经验和教训。
目录
相关文章推荐
51好读  ›  专栏  ›  铅笔经济学

李子旸:31个省只有8个财政盈余,怎么办?

铅笔经济学  · 公众号  ·  · 2024-06-08 12:30

正文

3625 1 0



经济发展不平衡,一直是我国的一大问题。各省之间,贫富差距很大。国家一直在努力解决这个不平衡问题,有一些成效,但整体上的经济不平衡,还是存在。

2020 年的数据是:全国 31 个省、自治区、直辖市(以下都简称为“省”),只有 8 个省的财政是盈余的。其他 23 个省,上交给中央的钱,还不如中央给他们的转移支付多。换句话说, 8 个省掏钱供养、资助其他 23 个省。

下面表格是 2020 年各省的相关数据。

看到这个数据,我估计很多人的反应是:情况居然这么严重?这么多省份经济上都不能自立,依赖中央资助。

大家可能觉得,正常情况是,只有少数省份需要国家财政支持,大多数省份即使不富裕,至少也能自己挣钱够自己花,没想到,居然有三分之二以上的省份,挣钱不够花。

接下来大家想到的应该是:这种情况不得了啊!长此以往,国家财政撑得住么?有没有什么办法改变这种严重情况 ……

恨国党可能已经开始欢呼了:看,你国药丸,你国总是药丸,你国终究药丸 ……

其实,情况没有那么严重。为什么情况不严重?今天就来说说这事。



把这些数据放进中国地图里看,是这样的:

财政盈余的 8 个省,北京上海天津 3 个直辖市,山东江苏浙江福建广东 5 个省,都是沿海省份。北京不直接临海,但离海边也很近,而且,北京是首都,有很多优越条件。

也就是说,在中国,省份要想挣钱多,要想财政盈余,位于沿海就可以了。

当然,辽宁、河北、广西、海南是反例。他们也沿海,海南干脆就是个岛,但他们的财政收入不够花。虽然有这些反例在,但一个规律是明显的:东南沿海地区,是中国最富庶的地方。而他们富庶的原因,共同之处就是沿海,对外贸易很有利。

那几个反例,其实也有共性,他们都在这个 “沿海大圆弧”的两端,远离大圆弧的核心,属于边缘地带。边缘也能跟着沾光,但显然不够,于是成了反例。

分析各省经济发展差异时,很多人愿意找 “人为”的原因,地方治理水平啊,市场环境是否公平啊,官场廉洁程度啊,对企业的支持力度啊等等,等等。

这些因素当然很重要,但显然,决定各省经济发展快慢的大势,或者说最重要的条件,就是地理位置。处于 “沿海大圆弧”核心地带的省份,都很能挣钱。而非沿海的众多省份,挣钱都不容易,财政都不够花。

显然不能说,非沿海的众多省份的干部都是笨蛋。同样是共产党的干部,不到海边,就不会挣钱,到了海边,立刻就变成经济人才。这说不通啊。

再说,我国的省级干部,交流、调动,很频繁。如果到海边吹吹海风,就能变成经济人才,那几番调动下来,干部早就都成经济发展专家了。事实上,在沿海省份干得很好、很善于发展经济的干部,调到中西部省份,就干得不那么好了。这种情况,并不少见。

另一方面,各省的干部之间,就算在工作效率、作风、水平上有一些差距,可是,那到底是原因,还是结果,很难说清。财政盈余,手里有钱,干什么都顺手都从容,都如沐春风;钱不够花,换谁来也局促窘迫,眉头紧锁。



当今世界的全球化水平很高,我国又是制造业大国,虽然对外贸易依赖度这几年有所下降,但外贸仍然很重要。而且,外贸重要,不仅表现在挣钱容易,同样重要甚至更重要的是,因为外贸,企业和国际市场、国际投资者、新技术、新信息等等,都距离很近。地处沿海,对经济发展的方方面面,都有明显的提振作用。

一言以蔽之,沿海,就是容易挣钱。

这句话反过来说就是:内陆非沿海省份,挣钱就比较困难,甚至很难。

这样一来,就有一个问题摆在我们面前。

同样一个企业、一笔投资,放在沿海省份,很容易就挣到钱了。如果放在内陆省份,吭吭哧哧,各种费劲,但最终还是没挣到钱,亏损赔钱。那么,应该把这个企业、这笔投资,放在哪里呢?

如果要求所有省份都做到财政盈余,都挣到钱,那就要不顾地理条件的差异,坚持在内陆省份投资发展经济。即使投入产出比很低,甚至完全是 “投资无底洞”,也要坚持到底,直到这些省份挣到钱为止。

显然,经济上更合理的方式是,充分利用沿海地区的地理优势,全国支持配合他们全力发展。同样一个企业、一笔投资,在内陆省份拼了老命,也挣不到钱,但在沿海省份,正常经营就够了,就有利润了,甚至利润丰厚。

也就是说,从一开始就不必要求所有省份都挣到钱,都财政盈余,而是根据各省的条件,优化资源分配,让产出最大化,然后,用财政转移支付的方式,弥补各省的财政缺口,而这,正是上述表格中数据的情况。

可见, 31 个省只有 8 个财政盈余,这不但不是值得担心的严重情况,相反,这是很合理乃至很优化的正常情况。



实际上,类似情况在农业社会同样存在。农业社会时期,我国先是有 “苏常熟,天下足”的说法,后来苏常地区大量转向纺织业,两湖地区成了粮食生产重心,于是又有了“湖广熟,天下足”的说法。

苏常、湖广地区,降水、热量都很丰富,号称 “鱼米之乡”,天然适合发展农业。这些地方正常农业生产,全国人民都够吃了。相反,西北、西南等省份,要么干旱少雨,要么地形崎岖——“地无三尺平”,天然不适合发展大田农业。勉强种庄稼,年景好,凑合吃个半饱,年景不好,连种子都收不回来。

因此,古代王朝的做法,是修建类似京杭大运河这样的基础设施,在全国范围内优化资源配置,把南方的粮食运到北方来,而不是指望着北方也能在粮食上自给自足。北方虽然粮食生产得少,但 “天子守国门”,国家政治重心在这里,给全国人民守大门,防御游牧民族的入侵和劫掠。

这不是很合理的全国大分工么?

工业时代,类似的原理同样适用。沿海省份外贸有利,挣钱比较容易,那就让他们尽量多挣钱。那些不靠海边,不那么容易挣钱的内陆省份,国家转移支付,资助支持他们的财政。

从数据上看,这种转移支付,我国财政完全能负担得起。上述各省财政盈亏,加总在一起,将近 -1.8 万亿,而 2020 年中央财政预算收入超过 8 万亿。转移支付这笔钱,不能说九牛一毛轻轻松松,但承担下来,不算太难。



有人,尤其是沿海省份的人,可能会说,我们能挣钱,挣的也是辛苦钱。凭什么让我们白白供养他们?

这么说,就是没有大格局,不懂大道理了。

要知道,这其实不是谁供养谁的问题,这是一个巨大高效的分工结构。

中部西部省份,虽然账面上确实是伸手向中央要钱,但他们对国家都有各自的作用和贡献,其中很多是不可替代的。

更重要的,这些贡献和作用,往往不能直接用钱衡量和表现出来。但决不能因此说这些贡献和作用不存在,也不能说这些贡献和作用不重要。相反,这些贡献合作用对国家、对沿海省份很重要,甚至不可或缺。

比如,西藏自治区,国家 2020 年补贴了 1800 多亿。这钱花得值不值呢?

太值了,太划算了,简直是赚到爆啊!

青藏高原,是我国巨大的地理屏障,把我国的西部、西南部保护得妥妥帖帖。任何外敌都难以逾越。不但难以逾越,伸脖子仰头向上看,都费劲。

如果没有西藏,那么,四川盆地、成都等等,就成了边疆,就要花很大精力去部署国防。到那时,恐怕花掉几个 1800 亿都不够。这还没算四川因为要准备打仗而不得不牺牲的经济发展。实际上,广西经济比较差,重要原因之一就是他们长期承担着战备任务,不能像其他沿海省份那样放手发展经济。

再比如,新疆一年需要补贴 2642 亿。这钱多么?一点儿也不多啊。新疆战略位置的重要性不用说了,仅仅新疆给内地提供的油气资源,就价值巨大。当年左宗棠抬棺出战,也要保住新疆,名垂青史、千古流芳啊。

事实上,如果全盘考虑,就会意识到,不仅新疆西藏,就算是中部西部那些看似普通、很不起眼的省份,在人力资源培养、市场、产业分工、矿产资源、农产品生产、国防工业、战略纵深等很多方面,都发挥着不可替代的重要作用。

如果没有这些中西部省份,如果只有那几个赚钱的沿海省份,会怎样?看看越南地图就明白了。

越南,基本上就是中南半岛的 “沿海圆弧”,没有中南半岛的内陆部分。越南的确无需补贴中南半岛的内陆地区。那是其他国家的事情,越南不用操心。

越南这是占了大便宜么?

越南做梦都 占据整个中南半岛!他们为此也打了好几场仗,入侵柬埔寨等等。越南是多么渴望像中国那样,也国土辽阔人口众多啊。可是他们有心无力做不到啊。

没有内陆纵深支持的结果就是,越南这个 “沿海圆弧”的经济总量,勉强相当于我国并不富裕的广西。



中国是个国土辽阔、人口众多的大国。因此,当然会有一些大国特有的成本,比如国内的先进地区,要补贴、帮扶落后地区。但是,大国具备的特有优势,那可是怎么说也说不完啊。

其中最大的优势就是,大国才有可能打造内部的巨型分工结构,让各个地区充分发挥自己的特长,互相弥补短板。这样,所有地区都能把特长发挥到极致。这才是国家整体收益的最大化。

对大国的这种独特优势,小国只能望而兴叹。作为小国,他们可没办法如此面面俱到。他们必须赌一把做出选择,成为国际分工网的一部分。那些自身无力完成的事情,就只能仰人鼻息,依靠其他大国强国了。毕竟,国际分工网和国内分工网的可靠性,差很远。到关键时刻,靠自己人,还是靠外人,区别无限大。

身为大国人,就要有大格局,懂大道理,要具备从整体、从战略角度思考问题的能力。那样,才能看清自己的真正优势是什么。如果只知道打算盘算小账,只看到自己付出的成本,看不到自己的更大收益,那可真是如假包换的糊涂虫啊。









请到「今天看啥」查看全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