专栏名称: 余晟以为
我是这么以为的,当然你也可以那么以为
目录
相关文章推荐
学习曾国藩  ·  内核强大的人,都有这5个特点! ·  昨天  
孤独大脑  ·  2025年:平安生活指南25条 ·  2 天前  
彬彬有理  ·  大S猝然去世:活到最后是慈悲 ·  2 天前  
人生研究所  ·  外国人占领小红书一个月后,最大受益者出现了 ·  3 天前  
重庆共青团  ·  25岁徐枫灿,二级机长! ·  3 天前  
重庆共青团  ·  25岁徐枫灿,二级机长! ·  3 天前  
51好读  ›  专栏  ›  余晟以为

德国生活点滴:歧视比你想象的要复杂

余晟以为  · 公众号  ·  · 2024-04-22 07:46

正文

去年初的时候,小朋友冰球俱乐部来了个新教练Robo。Robo来自加拿大,总是一副很健谈很乐观的样子,而且很喜欢放音乐,把整个训练场搞得热情四射。最关键的是,小朋友们好像都很喜欢他,不但许多动作耐心示范,对每个人的指导也相当到位。而且,他的英语很好,人又很喜欢开玩笑,所以我们交谈很多,他总是跟我说:“你家的小朋友超级酷的,不要给他太大压力,只要他自己运动起来足够自在,能够持续练下去,就是最好的。”
没想到的是,到去年9月份,Robo忽然神秘失踪了,没有任何征兆,也没有任何说明,就此人间蒸发了一般。问其他的教练,也是语焉不详。小朋友训练完,偶尔会失落地跟我说“好久没看到Robo了,不知道他哪里去了。”
3月份的时候,一个偶然的机会,我又见到了Robo,虽然当时时间很紧张,只是打了个照面,但我要他留下了联系方式。
当天晚上我问他:哥们,你怎么忽然就不见了,大家都很想你啊。
过会儿我收到他的回复:我也很想念小孩子们,你儿子很酷……我现在没在那个俱乐部了,因为其他几个教练总是或明或暗地针对我,仅仅因为我的肤色,这是我受不了的。
对,Robo是黑人,祖父母那一辈从牙买加搬到加拿大,再往上,大概来自非洲。听他讲话,已经是地道的北美口音,与常见的“南方黑人口音”完全不同。
老实说,Robo的答复让我很吃了一惊。以前总听说“二等公民”、“种族歧视”等等话题,似乎针对的总是中国人或者亚洲人,而发起者要么是白人,要么是黑人。但是像Robo这样来自北美的、一口地道英语的黑人,也会受到歧视,实在是出乎我的意料。
Robo告诉我说,“冰球在加拿大”就像“足球在德国”一样普遍,所以来自加拿大的他对于冰球如何训练已经有足够多的经验和想法。虽然这些经验和想法与德国不同,但起码应当可以坦诚沟通,然而让他失望的是,每次他积极提出意见,似乎总是被针对,而且是被抱团针对,是无法理性讨论的针对,久而久之,他无可奈何,心灰意冷,“虽然他们嘴上绝对不会承认,因为这是犯法的,但其实是很明显的”。
这么一说,似乎“歧视”的脉络就清楚了:多半是要遇到一点问题,而且是差异带来的问题,但又无法理性解决问题,于是各种妖魔鬼怪的说法就纷纷涌现。
我想起以前看董竹君的自传,“下江人”这个词让我印象很深。两百多年前,四川人是相当以“天府之国”自居,相当鄙视长江中下游地区的人的。即便苏杭已经是富庶地区,即便上海已经开埠,一个“下江人”的帽子就可以彻底瓦解他们在经济和文化上的一切优势。歧视,必然强烈依赖于非理性的逻辑。
所以,歧视的重点不是“种族差异”,而是非理性。臭名昭著的“种族歧视”大概是以肤色、长相为依据的,但是在这之外,还有许多意想不到的依据。
我还记得小朋友刚刚进小学,有一天我去接她的时候,有一个爸爸带着孩子,怯生生地走过来问我“您会说英语吗?”
“当然,请问你有什么事情吗?”
然后他才畏畏缩缩地说起,那一天自己的小孩正在卫生间上厕所,我家小朋友等等几个男孩大吵大闹地冲进卫生间,把每一个隔间的门都猛地拉开,“我儿子今天被吓到了。”
我很快搞清楚了事情的来龙去脉,他们几个死党在玩“捉迷藏”的游戏,完全没考虑卫生间里还有其他人,也没有考虑过其他人的隐私,就这样呼喊着找人。我先给那个爸爸解释完,再给男孩子们讲了这件事情,告诉他们什么是对的,什么是不对的,又让他们给被惊吓的小孩子道歉。之后,他千恩万谢,领着孩子回家了。
看着他们回家的背影,我却想到很多。
换位思考,如果我是那个父亲,我会这样畏缩(甚至“窝囊”)吗?多半不会,就算不是火冒三丈,起码也是理直气壮。而且,我是个亚洲人,那个爸爸看起来是南欧来的,但好歹是个白人,也不比我矮,他理应比我更有底气。
那么,他为什么会低三下四呢?
我能想到的原因,就是他不会说德语,或者起码德语还没有那么好。看着小孩子们在学校里说着流利的德语,听其他家长轻松愉快地聊天,他大概觉得底气不足,所以即便是自己有理的事情,没开口就矮人三分,换句话说,他已经预设了自己处于“被歧视”的地位。
当然,他的这种心理预设也不是毫无来由。我自己刚来时,也遇到过好几次充满傲慢的嘴脸:“不,我们这里不说英语!”所以,哪怕你长着白人的脸,仅仅因为语言的不同,也照样会被歧视。
当然,语言必须要开口才能说话,种族和肤色却是可以一眼分辨的,所以这样的歧视最普遍,我也有过印象深刻的经历。
疫情刚刚爆发时。当时我正在超市里推着购物车,几个十多岁的毛头小子忽然看着我直笑,本来我还以为他们是想打招呼,不料迎来的却是一句:“Hey, Corona(嘿,新冠病毒)”。那时候我才知道,他们脸上的笑,是恶意的坏笑。
那真是让人印象深刻的一幕。以我们的成长经历,从小在反复教育要“争气”的环境里一路成长,似乎很少经历过“被人看不起”。哪怕是真的被人看不起了,人家也有“看不起”的资本,或者成绩更好,或者职位更高,或者简单粗暴的“钱更多”。但是,被素昧平生的毛头小子叫一声“Corona”,真是完全预料不到。
这是来自一种什么心理呢?
我回想起自己小的时候,有时也总想着去“搞点刺激的事情”,也没来由地去惹过一些事。再长大一点,工作之后,有一次我父亲郑重告诉我:在外面千万不要惹毛头小子,人家根本不把自己的命当回事,你跟这种人去斗气,不值。
但是那时候,我们并不去招惹素昧平生的人,因为对这些人我们没有办法去仇恨,也没有办法去找茬。很难想象,那时候的自己,会对一个外地人,或者外国人,毫无顾忌地口吐污言秽语。更不用说面对成年人的时候,有如此充足的底气。
后来与德国朋友,尤其是做公益的朋友聊过,我才大概知道是怎么回事:当时我所在的区域,整体收入偏低,许多家庭都靠政府救济过活。因为生活不如人意,总需要找到一个解释,于是很多人的想法就是“都怪这些外国人,抢走了我们的工作,我们才会落到这样的境地”。在这样的环境里浸泡久了,当然容易生出先入为主的恶意。
朋友说起这些事的时候,也是一副不可思议的表情:“拜托,人家是外国人诶,到了德国还要现学德语,都能抢走你的工作,你是不是应该反思一下自己?”






请到「今天看啥」查看全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