专栏名称: 半月谈
“中华第一刊”《半月谈》的官微,每天帮你分析时政大事,品读社会人生。您的时事政策顾问,学习生活益友。
目录
相关文章推荐
底线思维  ·  余永定:积极政策信号的释放不能拖延 ·  2 天前  
中国政府网  ·  李强抵达河内开始对越南进行正式访问 ·  3 天前  
半月谈  ·  申论文章如何做到精巧立意 ·  6 天前  
51好读  ›  专栏  ›  半月谈

你可知道农村儿童的“心病”?

半月谈  · 公众号  · 政治  · 2017-05-29 08:53

正文

  半月谈记者在黑龙江省一个农村寄宿制小学蹲点发现,硬件设施及生活保障这些“老问题”已得到较好的解决,但由于全校留守儿童与单亲家庭学生比例高,一些学生心理问题突出。


  农村寄宿制小学心理教师和心理课程的缺失成为这类学校新的办学瓶颈,部分受访教育专家认为,农村学校心理课程制度的建立和相关人才的引进等问题亟待解决。


部分农村留守、单亲家庭儿童心理问题突出


  黑龙江省拜泉县地处大兴安岭南麓,龙泉镇明德小学是当地一所农村寄宿制小学,从一年级到五年级都有学生住校。半月谈记者在校园看到,教室里配有多媒体系统,图书室里图书品类丰富,各类硬件设施比较完备。


  “目前硬件不差啥,‘最挠头’的是学生的心理问题。”校长樊海永说,全校共有学生360人,留守儿童超过三分之一,单亲家庭也有五十多户,其中部分孩子面临着多重性的状况。多位老师反映,这些孩子不少存在敏感、脆弱、偏执、易怒等特点,容易出现心理问题。


  学生小俊父母离异,跟爷爷奶奶一起生活。他的班主任说,由于老人无力监管、只能“放任自流”,小俊因此养成了易怒的性格,上课经常随意走动、大声说话,如果被制止就会向老师挥出小拳头,几乎所有的任课老师都被他“教训”过。


  12岁的小博父母离异,他说自己在学校里“没什么朋友”,对妈妈也没有啥印象了,只是记得“还欠我们6000块抚养费”。班主任王老师告诉半月谈记者,说谎、厌学、不守纪律等问题在这个孩子身上突出。当老师询问他为何多次向同学借零花钱却不还时,小博只是冷漠地回答“没钱花了,奶奶也不给钱”。许多同学都表示不愿意接近他。


  由于从小离家长期住校,亲情的缺失对这些孩子来说是普遍现象,“心里话”没人说,“孤独感”被放大。半月谈记者随机调查的十几名住校生中,大部分表示不会把心中的苦恼与老师分享,只是自己默默承受,一些孩子说自己会在半夜偷偷哭泣。


  樊海永告诉记者,有一名留守儿童心理十分敏感脆弱,曾藏在宿舍柜子里不出来,全校老师找了一个多小时才找到。这个孩子还经常一个人沿着学校操场一直走,不与任何人交流。


心理课程与专业教师缺失,孩子“心病”难医


  半月谈记者注意到,明德小学有一个教室门口挂着“心晴小屋”的牌子。对此,樊海永表示,学校此前也尝试开展心理课程,并设立了专门的教室,但受师资等条件限制效果并不好。


  这个“心晴小屋”目前已改成女教师宿舍,心理课程“名存实亡”,孩子的心理问题更多是靠班主任自发进行疏导。

    

  学生小宇说,班主任孙老师有时会把班级里离异家庭的孩子叫到一起聊天,告诉孩子们父母离异“别上火”,父母虽然分别组建了家庭,“这样就有两个家了”。他很喜欢老师的这种方式,让自己感觉没那么孤独难受了。

    

  不过,一些老师也告诉半月谈记者,不能仅靠班主任做学生心理疏导工作。


  一方面,他们日常工作多,心理问题的疏导不系统;另一方面,心理疏导多数是发现孩子有问题后的事后补救,事前预防做得还不到位。同时,老师们心理专业知识匮乏,方式不对有时甚至会适得其反。

  樊海永说,专职心理教师是学校目前最紧缺的人才资源。他们可以更系统、更专业地在学校里开展心理教育,对留守、单亲家庭儿童的心理问题有更好的把握,措施也更有针对性,对学生“心病”可打“预防针”,而不仅仅是事后的补救。

    

  黑龙江大学政府管理学院教授曲文勇、哈尔滨市曲伟杰心理学校校长曲伟杰等专家分析说,农村留守、单亲家庭儿童的心理问题,不仅影响这些孩子健康人格的塑造,也容易让这一群体在成年后出现“心理亚健康”,发生人际交往、抗压能力等方面的问题。


  目前农村寄宿制小学的心理人才引进存在瓶颈。拜泉县教育局副局长李长泉介绍,心理课程与心理教师缺失的问题在全县的寄宿制中小学中普遍存在。心理教师资源本就紧缺,且大部分都在大城市任教,到农村小学的少之又少。


  樊海永说,以明德小学为例,教师招聘都以语数外等传统科目为主,由于没有开设相关课程,所以在程序上没办法申请招聘心理教师。

 

构建村小心理教育体系,引导专业人才“扎根”


  李长泉告诉半月谈记者,拜泉全县学龄儿童中有15%左右是留守儿童,单亲家庭的比例占7%左右,而真正全面开展心理课程的学校寥寥无几。


  此外,一些学校、家长更关注的还是学生的学习成绩和日常生活,心理教育意识不强,重视程度不够,很难深入孩子们的内心世界。

    

  李长泉、曲文勇等认为,农村寄宿制小学心理课程的建设和推广十分必要。


  首先,应制定心理课的课程大纲,在课程标准、教材、课时等方面作出规定,以保障课程时间和质量,尤其应针对寄宿制小学特点,作出有针对性的设计。

    

  其次,对于心理教育人才的引进做出政策安排。应当加大对心理教育专业学生的培养力度,出台专门政策引导高校心理专业毕业生到偏远、困难地区任教,在工资标准、生活待遇、职务及职称晋升等方面予以适当倾斜。特别要加大对留守儿童、单亲家庭集中地区学校的支持力度。

    

  针对目前一些地区农村寄宿制学校心理教育人才不足的现状,也可对现有在校符合条件的教师进行有针对性的心理教育培训,培训合格的教师可兼职心理教师,并给予适当岗位补贴以提高其积极性。

    

  此外,还可以利用互联网等手段,建立农村寄宿制学校留守单亲儿童心理教育与监测体系。对登记在册的留守单亲儿童予以额外的关注,引导留守儿童家长加大对孩子心理教育的重视程度。


来源:《半月谈》第10期,原标题:《农村儿童“心病”:一个寄宿制小学的蹲点见闻》

记者:杨喆


主编:孙爱东

编辑:魏春宇

觉得不错,请点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