专栏名称: 狐言论史
狐眼观文,狐言论史,游戏人间,无拘无形。但求良师,一日三省;但求益友,推腹置心。向广大朋友分享古今中外的文学大观,历史纵谈,大千世界。
目录
相关文章推荐
草原云 北方新报  ·  又有大动作!呼和浩特要建设“博物馆之城”! ·  昨天  
草原云 北方新报  ·  又有大动作!呼和浩特要建设“博物馆之城”! ·  昨天  
上下五千年故事  ·  蒋介石1975年去世,为何至今45年棺椁还没 ... ·  4 天前  
历史大学堂  ·  成年人的爱,都是生理性的 ·  2 天前  
重庆日报  ·  新重庆·夜读丨又闻橘香(节选) ·  3 天前  
重庆日报  ·  新重庆·夜读丨又闻橘香(节选) ·  3 天前  
鱼羊史记  ·  久坐伤身?换个方式坐,反而排湿又养身 ·  3 天前  
51好读  ›  专栏  ›  狐言论史

十万明军东征日本,朱棣册封富士山为大明镇国山,此历史鲜为人知

狐言论史  · 公众号  · 历史  · 2019-09-24 01:38

正文

明太祖 朱元璋 少年时代,基于现实环境所迫,没有正常的学习环境。等他独领一军,建立一方基业后,不止是自己手不释卷,勤学不缀,对自己众多儿子的教育更是异常重视。

就以明成祖 朱棣 为例,他出生时朱元璋已经当了四年的吴国公,四岁时朱元璋已经称吴王,八岁时朱元璋登基为帝,从小到大的学习环境更远非朱元璋可比,那可是包括刘基、宋濂在内的全国最优秀的一群学术大家们,从小集体教养出来的文武全才。

明成祖文皇帝:朱棣


时至现代,还颇有些人人云亦云,不止以为朱元璋是到死还不识字的文盲,甚至只因朱棣戎马生涯,征战半生,竟以为他也是文盲或者半文盲,则是彻头彻尾的对武人的偏见了。

朱棣本人虽不以诗文著述见长,和朱元璋那般留下数十首气势磅礴、用词工整的诗句传至今日。但他的学识和文化水平,同样毫无疑问处于当时社会的顶尖水准。在戎马之余,他铺张文治,著有《御制集》一部,可惜至今已然散佚,但看朱棣赐给藩属国王的三首长诗的水准:

永乐二年,朱棣命令亲信太监 郑和 ,率明军水师十万东征日本。


大军压境下,刚完成日本统一的幕府大将军足利义满,连忙保证一定杜绝倭寇,防止他们滋扰天朝,并接受大明册封,成为大明帝国的日本国王“源道义”。

《天下郡国利书》:【文皇帝永乐二年,上命太监郑和统督楼船水军十万诏谕海外诸番,日本首先纳款,擒献礼边倭贼二十余人。】

《皇明经世实用编》:【永乐二年,倭寇浙直,乃命太监郑和谕其国王源道义。源道义出师获渠魁以献,我于是有什物纹绣之赐,封为日本国王。】

永乐三年,满剌加(马六甲)国王遣使入京,求册封其山。朱棣遂封该国西山为“镇国山”。御制碑文,赐以铭诗:

满剌加西山镇国山诗

西山钜海中国通,输天灌地亿载同。沐日浴月光景融,两崖露日草木浓。金花宝钿生青红,有国于兹乐雍谷。王好善义思朝宗,愿比内郡依华风。出入导从张盖重,仪文裼袭礼虔恭。天书贞石表尔忠,尔国西山永镇封。山君海伯翕扈从,皇考陟降在彼穹。后天监视久益隆,尔众子孙万福崇。

永乐四年,因为足利义满抓捕倭寇得力,海患基本杜绝,日本富士山也被朱棣正式封为明帝国的“寿安镇国山”,更赐以长诗,建碑铭文,以为对倭人的告诫。

【永乐四年,又以日本国王源道义捕海寇有功,赐白金千两、织金彩色币二百、绮绣衣六十件、银茶壶三、银盆四,及绮绣纱帐衾褥枕席诸物,海船二支,封其国山曰寿安镇国之山。上亲制碑文,赐以铭诗曰】:


日本寿安镇国山诗:

日本有国钜海东,舟航密迩华夏通。衣冠礼乐昭华风,服御绮绣考鼓钟。食有鼎俎居有宫,语言文字皆顺从。善俗殊异羯与戎,万年景运当时雍。皇考在天灵感通,监观海宇罔不恭。尔源道义能迪功,远岛微寇敢鞫凶。鼠窃蝇嘬潜其踪,尔奉联命搜捕穷。如雷如电飞蒙冲,绝港余孽以火攻。焦流水上横复纵,什什伍伍禽奸凶。荷校屈肘卫以从,献俘来庭口喁喁。彤庭左右夸精忠,顾咨太史畴勋庸。有国镇山宜锡封,惟尔善于山增崇。宠以铭诗贞石砻,万世照耀扶桑红。

郑和下西洋后,永乐六年八月,浡泥(即今文莱)国王“麻那惹加那”亲自朝见,甘为大明藩属,并请求将其国后山封为大明的镇国之山,朱棣遂封其为“长宁镇国山”,御制碑文,并亲笔赠诗:

泥长宁镇国山诗:

炎海之墟,浡泥所处。煦仁渐义,有顺无忤。漤楼贤王,惟化之慕。道以象译,遁来奔赴。同其妇子,兄弟陪臣。稽颡阏下,有言以陈。谓君犹天,遗其礼乐。一视同仁,匪偏厚薄。顾兹鲜德,弗称所云。浪舶风樯,实劳恳勤。稽古远臣,顺来怒趟。以躬或难,矧曰家室。王心壹诚,金石其坚。西南番长,畴与王贤。矗矗高山,以镇王国。锤文于石,懋昭王德。王德克昭,王国攸宁。於万斯年,仰我大明。

朱棣的这三首长诗,被权威诗词评论,认为是「诗体凝炼,选字典雅,韵律和谐,庄严高古,言简意赅,充分体现了文明上国之君的才学气度。」

事实上,朱元璋也好,朱棣也罢,从他们遗存至今的诗词文章,都能看出他们的学识水准是十分渊博的,而且比起那些“寻章摘句老雕虫”型的学者,他们的学问是真正“经世致用”的学问,才能让知识真正转化为力量,用以治国安邦。

在皇室家庭注重学问的气氛熏陶下,朱棣的三个弟弟,朱橚、朱椿、朱权 都是明初有名的学者。

蜀王 朱椿 博览典籍,喜好读书,常与文人雅士为伴,有“蜀秀才”之称。

周王 朱橚 曾作《元宫词》百章,又组织编写了《保生余录》、《袖珍方》、《普济方》、《救荒本草》等医书,是颇有水准的戏剧家和医学理论家。

宁王 朱权 更是博学多才,著作等身,他著有文史著作《汉唐秘史》二卷,《史断》一卷,《文谱》八卷,《诗谱》一卷,道教专著《天皇至道太清玉册》八卷,古琴曲集《神奇秘谱》,音乐评论专著《太和正音谱》,还编写了《大罗天》、《私奔相如》等杂剧十二种,是明初杰出的戏曲理论家和剧作家。


当然,很大程度上,朱权这位朱元璋诸子中首屈一指的大学问家,也是拜他的四哥朱棣所赐,才不得不弃武从文。

朱权初封于长城之北的大宁府,带甲八万,革车六千,所属“朵颜三卫”的蒙古骑兵皆骁勇善战,是公认的北地强藩,朱权本人也多次和众兄弟受命出塞,攻击蒙元残余势力,年纪轻轻便以善于策谋著称。

燕王朱棣发动“靖难之变”后,将朱权这个十七弟视为心腹之患,便假称求援,派所部精锐士卒埋伏在大宁城外,以自己亲身为饵,引诱朱权出城相送,趁机将他劫持。从此,不止是宁藩兵马,更连“朵颜三卫”也收入麾下,为此后朱棣夺取皇位的战争,立下大功。

朱棣为了安抚朱权,曾许诺将来事成,和他平分天下。朱权也在燕军营中,时时为四哥草拟声讨建文帝、安抚军心、鼓舞士气的檄文。然而,等到朱棣打下南京,登上皇位后,理所当然地变了嘴脸。

朱权求封苏州,朱棣以畿内重地不许;求封杭州,又被否决。此等江南财赋重地,历代明朝朝廷视为王朝根基,断然不可能让藩王染指。







请到「今天看啥」查看全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