社会观念的改变在宏观层面打下了良好基础,但仍有一些具体而微的问题需要解决。
很少有人知道,中国现代数学之父华罗庚只有初中文凭。
1930年,华罗庚在上海《科学》杂志发表论文《苏家驹之代数的五次方程式解法不能成立之理由》,被清华大学数学系教授熊庆来看重,破例进入清华大学图书馆担任馆员。
随后,华罗庚便开启了狂飙突进的人生,仅仅4年,他便成为了清华讲师,那年,他24岁,比北大“韦神”韦东奕还要年轻4岁。
事实上,所谓的“招聘规则”、“筛选门槛”,无外乎是人为设置的条件。在设置过程中保障了效率,但也让公司自身与求职者背上了条条框框的镣铐。
而对于职校生来说,最大的镣铐莫过于“本科及以上学历”。
华罗庚挣脱了镣铐,成为传奇,但仍有人看到了现实:抛开自身禀赋不谈,他的经历本就是万中无一的偶然,也可以说,是一曲无法复刻的绝唱。
能否将看似偶然的结合变成“必然”,让普通人也得以打破镣铐,获得“稳稳的幸福”?90年后,这个问题终于迎来了答案。
成都有一个名为洪超的小伙,目前在一家小型MCN公司任主管。两年前他刚从空乘专科毕业时,只能在机场打杂。他先在BOSS直聘上找到一份天猫客服的工作,一年后又凭借这段经验跳槽去了快手做视频审核。
▲传统校招的排队人群(图/图虫创意)
熟悉短视频的逻辑后,他才终于开始尝试寻找相关的工作。
在BOSS直聘匹配系统的推荐下,洪超拿到了现在这家公司的面试机会。
这家MCN公司正处于初创期,对员工的综合能力依赖较大,需要兼顾外部对接与内容产出。而拥有客服经验与视频审核经验的洪超,既善于沟通,又对内容好坏有一定的评判标准,无疑是最佳人选。
据洪超事后回忆,公司本打算招聘本科生,如果只是单纯的简历投递,自己大概率会被HR一刀切,好在当时沟通的是CEO,对方在聊天的过程中发现了他的闪光点,从而做出了进一步看看的决策。
当技术愿意打破偏见与条条框框,将目的回归到合适的人匹配合适的岗位;当越来越多的企业管理者不再信仰学历,愿意发现洪超们的闪光点;当洪超们认真规划、对待职业生活中的每一天,有更多自信敲开企业的大门,就有越来越多的偶然成为必然。
00后中专女孩杨丹妮,一路过关斩将,荣获技能大赛国赛二等奖;23岁的司献凤成功通过人才引进落户上海,成为首位落户上海的美容师;西安交大的女博士陈琳突破世俗眼光,和平平无奇的中专生李中淋结为情侣。
▲博士生和中专生也可以跨越学历鸿沟相恋(图/媒体截图)
中国每年有400万名专科毕业生,以前,他们通常是失语的,社会的目光总被名校光环吸引,“强者崇拜”导致他们隐没不见,“被看见”成为一种弥足珍贵的状态。
当职校生也能接触到不同的行业、不同的岗位和不同的招聘者,也能克服地区、行业、学历等壁垒找到好工作,
这意味着,他们还能在“被看见”的基础上获得“被尊重”。
我真心希望那些不会一句“回去等通知”就打发别人走,精心准备的简历被随手扔进垃圾堆的企业,被越来越多人看见。我真心希望每个筹备一周的自我介绍,都能被认真聆听。我真心希望,每个职校生打开手机APP里的对话框,就能获得直接对话的机会。
如今,全社会都在谈论高质量发展,所谓高质量,其实就是精准、高效、人性化,每一个人都可以找到自己的位置,获得应有的尊严,追逐自己的梦想。
无论是“被看见”,还是“被尊重”,都是求职者最基本的权利,
找工作本就是平等的双向选择,这个常识,应该捡起来了。
技术可以推动资源的公平分配,优化资源的配置效率。而更长远地看,也可能改变我们的社会文化。它让每一个人都值得被看见,也能生活得更“平等”。
我为表弟感到惋惜,如果身处这个时代,他会不会在聚光灯下慷慨陈词?抑或是和我一同享受北京的冬日?答案好像有无数种,但有一点可以肯定——他不会再是那个局外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