专栏名称: 广电独家
依托“广电行业第一刊”《中国广播影视》杂志,发布最新最快广播、电影、电视、互联网行业新闻,深度分析释疑解惑。摒弃“千微一面”,与众多行业微信公号形成事实性差异,因为我们深入一线获得了独家干货。查看历史消息,收获更多。
目录
相关文章推荐
桃桃淘电影  ·  两部华语片,入围今年柏林电影节啊 ·  2 天前  
电影工厂  ·  香港早期的成人向,颜值爆表,画面炸裂! ·  3 天前  
51好读  ›  专栏  ›  广电独家

生活中纠结,却与工作死磕!这个20多岁的节目总导演为何这么拼?

广电独家  · 公众号  · 电影  · 2017-06-05 00:03

正文

文|杨余 “广电独家”记者;转载请注明作者及来源


“生活中纠结到死,节目中死磕到底,不喜欢妥协, 喜欢美好事物的人。”姚译添如此评价自己。


他透露,每当《奔跑吧》节目组开会的时候,整个楼层都会知道,“因为吵得不可开交,有的时候是真吵。不管是谁,即使是实习生,只要参会,都有平等的发言权。如果你觉得某个想法好,那你就要说服参会的所有人,大家必须得出统一意见才可以。”


他承认,这听起来有点“变态”,“也有同事劝我,每个人的想法都不一样,不可能实现意见统一。但我的初衷很简单,参会人员跟观众数量相比实在是微乎其微,如果内部都没法达成一致,观众怎么可能埋单?”


当然,姚译添也经常成为被说服的对象。导演组在正式录影前随时可能更改策划案,直到满意为止。这源于“极高的自我要求”,他认为,这正是《奔跑吧》制作团队所具备的特质。



在节目组主要成员构成中,90后的比例接近50%, 看似年轻,但其实这是一支经验之师——大多数人都参与过两季以上的“跑男”录制,在其他各类节目中也算是身经百战。“这个节目能做到第五季,细节至关重要。” 姚译添总结道。


导演组为了道具摆放、场地布置精益求精 ;编剧组为了一个细节吵得面红耳赤 ;摄像VJ组在节目开拍前两个月开始测试,每天在浙江广电大院里扛着机器边跑边拍 ;技术、音频组竭力提供最新的设备和最前端的技术;灯光、道具、服装、制片等各工种最在意的都是细节。


职业生涯“三级跳”


在各家卫视平台的导演队伍中,1988年生人的姚译添绝对算得上年轻新锐。从《奔跑吧兄弟》第四季开始, 他开始担任该节目总导演,并逐渐走入大众视野。


姚译添把自己毕业至今的职业生涯划分为三个关键时间段,也可视作“三级跳”。


2010年,从浙江传媒学院文化产业管理专业毕业后考入浙江广电集团的姚译添被分配到浙江卫视节目中心工作,一入台便参与制作了每周直播的《麦霸英雄汇》(浙江卫视音乐节目《我爱记歌词》《我是大评委》的特别版本)。


“说实话,在校期间,我并没有把节目制作作为将来的职业发展目标,只是觉得这个平台很好,没想到还真考上了。”



姚译添坦言,在《麦霸英雄汇》工作时, 他的心态发生了很大改变,除了感受到电视节目的力量, 还获得了自己能够做好这项工作的信心。


刚进入《麦霸英雄汇》栏目组时,姚译添主要负责撰写直播流程和主持人台本,起初他大脑几乎一片空白、 无从下手,跟着前辈顺了两期流程后,从第三期开始他独立上手,并逐渐得到了团队的认可。


“这个工作帮助我快速全面地了解了电视行业,并且培养了一个难得的好习惯,以后做任何节目都会遵循直播的要求,尽可能精益求精,做到万无一失。”


因为在校期间没有接受过专业的剪辑训练,从导入素材到剪辑软件等都得现学,姚译添至今还清晰地记得他第一次独立完成作品的情形——时间不长的一个小片子,制片人审片后足足提出了68条错误,而且都是比较基本的错误。


“我个性比较要强,当即下决心要做好这件事情。”等制片人走后,姚译添真诚地向师父、同事请教,到制片人二审的时候,情况好了许多,再到主任审片,他只提出了两处错误。


“那时我突然感到自己是可以做好这项工作的,但也认识到自身还有诸多欠缺, 以后要不断努力才行。”


姚译添真正深入做节目是从《中国梦想秀》开始的。2011~2013 年,他参与制作了六季《中国梦想秀》。


在此期间,该节目的模式由明星易装帮助素人实现梦想创新升级为素人直接登台圆梦。


采访、才艺、写作、故事、 沟通、镜头设计、后期剪辑......节目涉及的各个环节他 都亲力亲为。


“当看到自己带的选手梦想实现了,有很 多人帮助他们,不少人从悲观变得乐观,成就感油然而生。”


姚译添表示,“六季做下来,真的会修炼人的‘内功’, 经历很多日常生活中未曾体会的情感,接触形形色色的人群,让自己变得更有情怀,不会那么浮躁。”


从2014年开始,姚译添参与制作了两季亲子类真人秀节目《爸爸回来了》,第一季、第三季和第四季的《奔跑吧兄弟》,以及正在拍摄制作的《奔跑吧》。



参与《奔跑吧兄弟》第一季拍摄制作后,姚译添对户外真人秀节目有了更深的了解,开启了做节目的另一个思路。但这更多是专业制作领域的进步与提升,跟以前积累的经验完全不同。


“电视是一门艺术,除了一些基本要求外,没有太具体的判断好或坏的标准。所以, 哪怕从业二三十年,也不敢轻易笃定自己能把一档节目做好。每个节目都是全新的,需要重新思考、不断探索。”


入职近七年,姚译添从工作中获取的最大成长是“学会接受”,“无论是做节目还是在生活中,都会有很多与自己意愿相违背的事情。我们要做的就是绝不放弃,不断挑战,力求完美,但最终结局无论怎样都必须接受, 然后重新出发。”


在他看来,能够如此“少年老成”地看待事物的发展变化,除了得益于文化产业管理专业对其思维方式的培养,“如何思考、如何沟通、如何把握全局、如何处 理问题,是这个专业的优势”,更为重要的是平台的信任与扶持,“年轻人的成长,离不开一个成熟平台的包容和帮助”。


对《奔跑吧》有了把控实感


近年来,电视“唱衰论”此起彼伏,综艺节目市场趋于理性。姚译添直观感受到市场确实不像前两年那么火热,相比台综,网综市场更活跃一些。


“但我绝对不赞成唱衰电视,因为好的内容一定可以打动观众。市场有规律,内容也有好有坏,电视人要有信心。”


在这样的市场环境下,“综N代”也面临着困难与挑战,解决方法便是创新。


“《奔跑吧》始终坚持的原则, 一是尽量避免重复过的游戏,二是坚持主题概念的原创。 新一季节目进一步加强贴近生活的烟火气、深入文化的内涵性,着重凸显文化自信。”


复古的80年代造型


姚译添介绍说,“无论节目设计怎样的主题和游戏,请谁做嘉宾,所有设置的出 发点就是让观众感受到轻松、快乐。”


事实上,直到最新一季,姚译添领衔的导演团队才对《奔跑吧》有了把控实感。为了延续“国民综艺”的口碑效应,引导观众找回最初的热情与快乐,这个团队非常“用心”。


“从某种角度上来说,这季节目的每一期都是一个独立‘模式’。如第二期‘观众的决定’的灵感来源于手机直播,节目利用实时直播互动技术,实现了由观众掌控节目走向,算得上全球首创,可惜的是,限于时长,剪掉了很多精彩内容。”


“第三期‘男女对抗赛’和第四期‘一场风花雪月的旅行’,从对抗关系变为旅行搭档的上下集,也很有意思。第五期主题是‘一起去看黄河’,重新演绎了《保卫黄 河》,也是综艺节目中从没出现过的 。” 


李云迪加入黄河大合唱


其中 ,“延安特辑”的灵感来源于最朴素的民族情感,《奔跑吧》录制现场,李云迪加入《黄河大合唱》。


导演组踩点前有意询问“有谁看过黄河”,发现还真没几个人看过,深感有必要呈现一期节目,以年轻人喜欢的方式以及乐于接受的语态,让观众领略母亲河的风采。


姚译添强调,虽然每期主题各异,内容形式不尽相同,但是节目的创作灵魂和精神实质是一以贯之的,而且具有鲜明的人物性格标签,以及任务卡、分组方式、游戏设置等模块化呈现,这些从根本上保证了节目内涵与外延的可拓展性。


新一季《奔跑吧》启用全新主题、包装和科技元素, 男团女团的对抗、浪漫友爱的旅行、原创的烧脑特辑、 走出国门重温“一带一路”......


姚译添透露,导演组在筹备阶段拟定了近30个主题,后来根据踩点、游戏设置等进行删选,同时花费了很多心力研发贴合主题的游戏,让欢乐更有新意,“除了轻松、活泼之外,希望用我们‘80后’和‘90后’的表达语态,传递大众情感和家国情怀。”


兄弟团给女嘉宾化妆


在他看来,观众喜欢《奔跑吧》的重要原因之一就是节目从来不重复自己。“它是一个非常有包容性的节目,不断地从博大精深的中华文化、世界文化、影视作品、 文学作品当中汲取营养,从社会生活中吸收能量,这让节目越来越有弹性,呈现出全新的观感。”


其中,从人民群众中获取智慧是节目组一直以来的做法,而更加亲民也是第五季节目的一大升级。


如何继续保持《奔跑吧》的传承力与创新力?姚译添告诉“广电独家”:“和时代一起奔跑!一个节目要想永葆新意和创造力,就必须贴近生活、紧跟时代。”


市场形势日益严峻,这对综艺节目的可持续发展无疑是件好事情,可以真正实现“优胜劣汰”,让投资方、制作团队,明星、素人,都可以冷静下来。事实一再证明,“内容为王”永远不会过时。


姚译添是一个比较专注于当下,不善于对未来做过多设想的人,因为“计划永远赶不上变化”。


谈及工作中的“小目标”和“大目标”,他相当务实 :“‘小目标’ 是这季节目顺利播完,大家看完会觉得有欢笑有意义 ;‘大目标’是不久的将来可以制作出一档有创意、有情怀、 有温度的新节目,走心且能够打动人心。


新一季奔跑吧兄弟团集合


虽然新节目的具体策划他还没有精力去想,但几个大方向是明确的,比如在户外真人秀领域《奔跑吧》已经是最高标杆了,但面对快速变化的市场需求,越难就越要突破自我 ;音乐类节目层出不穷,可延展空间已经非常狭小,但除了欢乐,也需要滋养精神的内容。


“90后、00后观众越来越有话语权,他们并非没有普世价值观, 我们要把准他们的脉,让精神滋养与欢乐共同触及他们的内心。” 


杨余:“广电独家”记者,专注于综艺节目研究及影视圈的那些事儿。

微信号:18600073782;

邮箱:[email protected]


“广电独家”是广电业界第一订阅号,“影视独家”深度透视影视产业规律,由北京中广传华影视文化咨询有限公司运营,新版微信长按二维码图可直接订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