多年的写作实践,让我知道事情远远不是这么简单。环境干扰、无计划啥的只是表象,其实很多作者喜欢干一件事情——一边写作一边研究。从论文到博客,如果没有研究,你兴许就没有足够的认知差可供书写。而一旦研究出现了障碍,写作就会停滞。
这种事情,尤其在学术写作中非常明显。否则,你就不会看到那么多学生,在写毕业论文的时候,面对空白屏幕发呆了。
造成这种困境的根源主要有两个。首先是完美主义陷阱 —— 总想着收集「足够多」的文献资料,试图做到万全准备才开始动笔。这就像是司机在家里等着,前路所有路口的灯都变绿了,才肯发动汽车起步。其次是认知超载带来的困扰,写作过程中会因为不放心,而频繁中断去查找引用资料。数据显示,每次中断平均需要 23 分钟才能重新进入专注状态,这相当于每打断一次,你就浪费了半节课的时间。
为了避免「研究中断写作流程」,有人提出来了两种解决方案:
第一种是设置专属写作时段。每天固定2小时纯写作时间,期间严格遵守「不查阅新文献」的纪律。
第二种是采用占位符标注法。遇到需要引用的地方直接标记(例如「待补充」),就像在文稿里插上小旗子,留待后期统一处理。我之前经常使用这种方式,只不过,我用的「小旗子」是三个句号标点,这样的「类」省略号。它可以轻易与真正的省略号分开,却又明晃晃便于查找。
然而这样的方法,并非一直都能管用。因为你心里会知道,这只不过是把难题往后推而已。需要面对和处理写作中无法自圆其说部分的,最后还得是你自己。不能把这一关过去,你就会很惶恐。这就如同古代打仗的时候,如果一方后路被抄,经常会导致全军崩溃 —— 哪怕绕到后方的只是一支小部队,只要分出一部分士兵出击,就可以完全消灭掉他们。这就是为什么你可能会奇怪,古人为什么见到城就要打,绕过去继续前进不就完了?不行,担忧,焦虑,怕被抄后路啊。
简单蒙骗自己,说现在这里记一个标记,将来问题就能自动轻松化解,其实并不是好的策略。至于 2 小时纯写作不查文献,其实更加困难,因为将来查阅文献之后,你兴许发现整个儿方向都错了,把之前几个小时写的东西都删除。有一次这样的经历,你也就很难再心无旁骛写下去了。别问我怎么知道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