专栏名称: 玉树芝兰
思考教育、写作和互联网。 我已委托“维权骑士”(rightknights.com)为我的文章进行维权行动。
目录
相关文章推荐
软件定义世界(SDX)  ·  史上首次,DeepSeek登顶中美AppSt ... ·  4 天前  
软件定义世界(SDX)  ·  美国总统签署加密货币行政令-发展加密货币 ... ·  5 天前  
51好读  ›  专栏  ›  玉树芝兰

能反思的 AI 搜索应用,如何帮你克服「写作障碍」?

玉树芝兰  · 公众号  · 大数据  · 2025-02-01 09:53

正文

(注:本文为小报童精选文章。已订阅小报童或加入知识星球「玉树芝兰」用户请勿重复付费

祝(AI 辅助的)码字儿工作愉快!

障碍

如果你经常写作,恐怕早已遭遇过「写作障碍」(Writer's Block)的困扰。就像思维被谁突然按下了暂停键。虽然你具备写作能力,但却在不知不觉中陷入停滞状态。

如果不能及时调整,长此以往不仅会拖慢写作进度,还可能对心理状态产生负面影响。从F·斯科特·菲茨杰拉德到当代音乐人阿黛尔,许多创作者都坦诚分享过自己的「卡壳」经历。

写作障碍背后其实有着相当复杂的成因。咱们这不是一篇研究论文,所以我就不一一列举了。而且你可能会更加关心,如何才能克服它

无数创作者与之斗争后,总结出了一些心得。

创造无干扰环境可能是最直接有效的突破口。你或许常看到有经验的作者戴着降噪耳机,在咖啡馆角落专注码字儿。有位作家甚至专门设置了「物理隔离区」—— 当书房挂上红色门帘时,家人就知道此刻需要创作空间。

时间管理方面,番茄工作法很知名,它的魅力在于化整为零。设定25分钟专注写作时段,配合5分钟休息循环,这种节奏既保持思维活跃又避免疲劳。尤其是及时改变身体姿态,可能会对你的脊椎大有好处。

有的作者发现,预写阶段用思维导图梳理脉络,能避免莽撞开始而陷入「边写边改」的泥潭。利用文献管理工具(例如 Zotero)的「暂存区」功能,为参考资料设置临时存放区,可以做到既保留线索又不打断写作流……

听起来很有道理。可这些方式都用上,就管用了吗?

那可未必。

痛点

多年的写作实践,让我知道事情远远不是这么简单。环境干扰、无计划啥的只是表象,其实很多作者喜欢干一件事情——一边写作一边研究。从论文到博客,如果没有研究,你兴许就没有足够的认知差可供书写。而一旦研究出现了障碍,写作就会停滞

这种事情,尤其在学术写作中非常明显。否则,你就不会看到那么多学生,在写毕业论文的时候,面对空白屏幕发呆了。

造成这种困境的根源主要有两个。首先是完美主义陷阱 —— 总想着收集「足够多」的文献资料,试图做到万全准备才开始动笔。这就像是司机在家里等着,前路所有路口的灯都变绿了,才肯发动汽车起步。其次是认知超载带来的困扰,写作过程中会因为不放心,而频繁中断去查找引用资料。数据显示,每次中断平均需要 23 分钟才能重新进入专注状态,这相当于每打断一次,你就浪费了半节课的时间。

为了避免「研究中断写作流程」,有人提出来了两种解决方案:

第一种是设置专属写作时段。每天固定2小时纯写作时间,期间严格遵守「不查阅新文献」的纪律。

第二种是采用占位符标注法。遇到需要引用的地方直接标记(例如「待补充」),就像在文稿里插上小旗子,留待后期统一处理。我之前经常使用这种方式,只不过,我用的「小旗子」是三个句号标点,这样的「类」省略号。它可以轻易与真正的省略号分开,却又明晃晃便于查找。

然而这样的方法,并非一直都能管用。因为你心里会知道,这只不过是把难题往后推而已。需要面对和处理写作中无法自圆其说部分的,最后还得是你自己。不能把这一关过去,你就会很惶恐。这就如同古代打仗的时候,如果一方后路被抄,经常会导致全军崩溃 —— 哪怕绕到后方的只是一支小部队,只要分出一部分士兵出击,就可以完全消灭掉他们。这就是为什么你可能会奇怪,古人为什么见到城就要打,绕过去继续前进不就完了?不行,担忧,焦虑,怕被抄后路啊。

简单蒙骗自己,说现在这里记一个标记,将来问题就能自动轻松化解,其实并不是好的策略。至于 2 小时纯写作不查文献,其实更加困难,因为将来查阅文献之后,你兴许发现整个儿方向都错了,把之前几个小时写的东西都删除。有一次这样的经历,你也就很难再心无旁骛写下去了。别问我怎么知道的。

有没有解决的办法呢?

对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