专栏名称: 三联生活周刊
一本杂志和他倡导的生活。
目录
相关文章推荐
单读  ·  就在今晚!来单读派对继续快乐 ·  1 周前  
真实故事计划  ·  牛顿的苹果,砸中了三个重庆男孩 ·  1 周前  
三联生活周刊  ·  中国小区的高层住宅,80万电梯“老龄化”何解? ·  4 天前  
新周刊  ·  我在动画行业打工,倒欠八千块 ·  6 天前  
新周刊  ·  周星驰的“嘴替”走了 ·  1 周前  
51好读  ›  专栏  ›  三联生活周刊

活动招募 | 大学的精神:教育是让一个人成为更好版本的自己

三联生活周刊  · 公众号  · 杂志  · 2017-05-21 19:17

正文

牛津:一个热爱知识与精神成就的现代绅士摇篮

牛津是一个热爱智识与精神成就的地方,就如曾被牛津封为圣人的坎特伯雷大主教埃德蒙德曾说的那样:“就像你们会永远活下去一样学习,就像你们明天就会死去一样生活。”


走在“牛津的最后一条石路”上,脚下仿佛流淌着中世纪鹅卵石硌脚的触觉。

为什么英国大学更有创造力?罗森女爵由此开始了对牛津大学的讲述。“英国确立君主立宪制后,国王大力资助科学家,推动了创新的竞争。剑桥和牛津人开始仰望星空,追问‘我们从哪里来,到哪里去’的问题,这种纯粹的智识的好奇才会孕育出‘宇宙大爆炸’这样的伟大理论。苏格兰是英国自然条件最艰苦、最穷的地方,却有英国最杰出的思想家和科学家,正是因为穷,他们潜心思索探求学问,追求智识上的成功。荷兰、葡萄牙曾是欧洲的边缘,也正是它们最早进行世界航海冒险。创造的动力,往往来自贫穷和匮乏,而不是财富。”墨顿学院初建时,它的院规就已定下:“只接受那些品行端正、有礼貌、温和、谦逊、贫困、学习能力强、渴望进步的人。”

牛津大学数学系的一堂工程应用数学课

“贡献”,这是个比英国人张口即来的虚伪还容易流于虚伪的词。罗森说:“去牛津的医学院看看。牛津的维康医学基金会(Wellcome Trust)正在那里资助全球性健康的研究。我们研究疟疾,但这种疾病在英国早已绝迹,为什么还要研究它?我们在越南、马来西亚和全世界很多国家开设医院,研究英国并不存在的地区性疾病,为什么?盘尼西林难道不是造福全人类的吗?”“我谈的正是利他主义。”罗森说,“我研究中国考古,从小处讲,是为了我的国家能更好地理解中国;从更大处讲,是为了全世界能更好地理解中国。”“难道那些伟大的科学发现和技术发明,没有给创造者带来财富吗?难道工业文明不是利益和财富驱动的吗?难道殖民主义可以被冠以利他主义的动机来解释吗?”我充满怀疑。罗森说:“如果只有殖民和财富的梦想,那些财富与名字就会随着历史的曙光消失和被人遗忘。而我们是在用过去几百年累积下来的财富,创造未来。”

2003年 7 月 2 日,南非前总统曼德拉(左二)、英国前首相布莱尔(左)与美国前总统克林顿一同出席牛津大学曼德拉—罗德基金会成立仪式

牛津的时间与历史是一直连续的吗?罗森说:“不是。不要被窗外那古老的建筑所蒙蔽。那些建筑一直保存下来,仅仅是因为它们最初就是石头所造而已。在石头围墙的深处,发生了很多次历史的变革,有时甚至是激进的—牛津是一座思想家和探索者、怀疑者和改革家的城市,发生过宗教改革、政治改革、牛津运动等等。不久前的第二次世界大战,更是英国历史重大的断裂。英国人尊重传统,但在牛津,你必须学会挑战权威,反抗权威,就像你必须学会与教授辩论,挑战他,甚至驳斥他一样。而新大陆的美国,本质上是牛津与剑桥精神的延续,虽然英国的秩序已然消逝。”

莫顿学院时任院长杰西卡·罗森女爵

800 年的岁月沉淀和贵族的慷慨捐赠(学院最大的方庭就是博学多才的亨利?萨维尔男爵出资修建的,向学院捐赠是财富精英进入牛津贵族阶层的最直接途径),让墨顿学院非常富有—古老的藏书与艺术品、庭院、花园与地产,都是墨顿的财富。800 年过去了,墨顿仍然遵循着古老的院规,接受那些贫困、学习能力强、渴望进步的人—罗森教授说,今天墨顿学院 60% 的学生都来自不那么富裕的家庭,他们毕业于公立学校;而在过去 50 年里,“英国社会的流动性有增强的趋势,体育、演艺、媒体等领域产生了很多才华横溢的人,他们突破了阶级”。

莫顿学院

 在牛津做学问,是有一种品位的,这种品位,就是把一件事情做得非常精致。就像在做一件充满细节的艺术品一样,在缓慢的节奏里,精雕细琢,使得它具有一种独一无二的特质。它追求的不是突如其来的名气,而是在悠远的时间里愈久弥香。

牛津是一个热爱智识与精神成就的地方,就如曾被牛津封为圣人的坎特伯雷大主教埃德蒙德曾说的那样:“就像你们会永远活下去一样学习,就像你们明天就会死去一样生活。”

活动招募


无论在什么时代,“受教育”都是一个人最低成本的提升通道,而美国著名社会心理学家马斯洛将它总结为,“教育是让一个人成为最好版本的自己。”

《三联生活周刊》记者陈赛、蒲实历时7年,通过实地探访,集中采访大学校长、学院领导、教授、大学学生等,追寻7所世界名校的魅力与品格、积淀与气质:代表精英意志的哈佛、培养社会领袖的耶鲁、作为硅谷心脏的斯坦福、成为现代绅士摇篮的牛津、为读书而生的剑桥、思辨之地海德堡、让梦想起飞的麻省理工。

从氛围到环境,从历史到现实,从制度到精神,对这7所世界名校进行了全方位的呈现,为国人真正了解它们提供全面、翔实的一手资料。同时,面对国人对于大学生培养、大学定位、教育体制等问题的争论,为国内教育实践者、大学生、学生家长等反思教育现状提供优秀范例与方向。

你将和蒲实、马兆远一道

了解世界级精英学生,如何生活与学习

了解知识产生的过程,及其背后的故事

了解如何成为最好版本的自己

大学的精神:

教育是让一个人成为更好版本的自己


活动时间

2017年5月23日(周二)

晚19:00-21:00


活动地点

北京师范大学图书馆三层报告厅

 

活动流程

19:00 主持人开场

19:05-19:45 蒲实主题分享

追寻大学的精神:

7年7所高校实地走访背后的故事

19:45-20:30 蒲实+马兆远对谈

20:30-21:00 观众提问互动环节


主办方

中信出版集团  X  北京师范大学


参与方式

扫描下方二维码或戳原文链接即可报名

名额有限,先到先得



嘉宾介绍


蒲实,毕业于北京大学国际关系学院。《三联生活周刊》主笔,一直从事国际政经、文化与科技报道。封面代表作品包括《硅谷乌托邦》《美国之惑:特朗普时代》 《“一战”百年启示录》等。

马兆远:牛津大学物理学博士;著有《量子大唠嗑》;美国国家标准局、加州大学伯克利分校博士后;师从超冷原子物理理论之父Keith Burnett爵士和量子调控实验之父WilliamPhillips(1997年诺贝尔奖获得者);30岁入选中国科学院百人计划,成为研究员、正教授博导;为中国空间站-天宫四号设计了世界第一个空间冷原子量子实验平台。

相关图书

点击上图,一键下单

《大学的精神:教育是让一个人成为更好版本的自己》(中信出版社)

历时7年,追寻7所世界顶尖大学的精神底色,

重新思考教育的意义。



推荐文章
真实故事计划  ·  牛顿的苹果,砸中了三个重庆男孩
1 周前
新周刊  ·  我在动画行业打工,倒欠八千块
6 天前
新周刊  ·  周星驰的“嘴替”走了
1 周前
不正常人类研究中心  ·  普通拼图都拼不好的给跪了,我能玩一年。
7 年前
食尚知味  ·  宋-小-宝 倒 下 了,震 惊 全 國!
7 年前
自由之战  ·  《自由说》第一期话题开聊了!
7 年前
庞门正道  ·  临时决定。。。
7 年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