专栏名称: 简单心理Uni
简单心理Uni,心理咨询师成长道路上,Uni(有你),有我。 在这里,你可以找到专业的文章和靠谱的课程,还能找到资深的督导和颇益的体验。
目录
相关文章推荐
淘客速推  ·  2.24 ... ·  23 小时前  
36氪未来消费  ·  唯品会2024年GMV增至2093亿元,SV ... ·  2 天前  
电商头条  ·  抖音短剧被大佬炮轰,火药味十足 ·  2 天前  
蛋先生工作室  ·  最新淘汰鸡行情 ·  3 天前  
南方人物周刊  ·  林小英 关注“中下部分的学生” | ... ·  4 天前  
51好读  ›  专栏  ›  简单心理Uni

通过科胡特的自体客体理论,解析电影《鱼之子》

简单心理Uni  · 公众号  ·  · 2024-08-23 19:00

正文



学长学姐说

这里是「学长学姐说」栏目。

在这里可以看到简单心理Uni的学长学姐们在学习心理咨询道路上的思考与感悟。

梁凯欣是「简单心理Uni·心理咨询师培养计划」Seed进阶六期的学员,目前在高阶实习期。「 简单心理Uni· 心理咨询师培养计划PRO」为期2年,包含670+小时的理论学习、实习和督导,助你成为具备执业胜任力的心理咨询师, 24年冬季班正在招生中。

今天分享的文章是梁凯欣同学通过所学知识,对《鱼之子》这一电影的心理学视角解读。

《鱼之子》是一部比较小众但治愈的日本电影。 主角咪坊是个有点特别,她对鱼的热爱非比寻常,似乎与生俱来。

自小沉迷鱼的一切,从钓鱼、读鱼的书,到每周一份亲自手绘一份全是鱼类知识的《咪坊周报》、每周都要去海洋馆观察鱼类,甚至都看着鱼都能读懂鱼的心情。每一顿饭都要和鱼类相关,甚至为了研究章鱼可以连续一周吃各种各样不同的章鱼料理...... 而她的梦想, 就是成为“鱼博士”。


和他人不太一样的咪坊,在其他同学眼里是个异类,老师也为她头疼。高中之后的咪坊依然沉迷爱好,还会因为成绩跟不上而被老师约谈。


即使是这样,咪坊始终没有被社会规训,坚持自己的梦想,最终,在母亲的支持和朋 友的鼓励之下,咪坊如愿以偿变成了“鱼类专家”,从录制电视节目到出版属于自己的 书,最后成为了自己理想中的那个“鱼博士”。

在观看过程中,能在咪坊身上看到不少符合孤独症的临床表现:

语言发展滞后,和别人交谈的时候读不出他人话语中隐含的意思
自顾自地说话,太多他人无法理解的自己的语言
表达不太顾及他人是否能理解,虽然跟人对话却没有在交流
不能理解他人情绪,认知和身边的人格格不入
兴趣范围狭窄且强烈(兴趣只有⻥)
刻板行为(选择⻝物每一顿都要和⻥有关)

《鱼之子》的叙事可能一开始让人摸不着头脑,但如果能认真看完这部电影,却能感受到一种近乎魔幻的治愈感。光凭“热爱无可匹敌”就可以抵御社会规训、摆脱世俗,这听起来太过理想主义。 而在这个世界,固执地守护着自己的梦想是一件相当不容易的事情,这需要太多底气。

那么,咪坊的这些“底气”,都来自何方?

镜映的自体客体需求

镜映需求(Mirroring Need),指的是需要被承认、被接受、被认可,认为自己是有价值的,尤其是当向重要他人展现自身价值相关的某些重要方面的时候。

科胡特坚信每个孩子都有被镜映的需要,他们需要被“母亲眼里的光芒”所映射,尤其是当孩子向父母展示自己得意技能的时候,会寻求父母眼中的那种骄傲、兴奋的回应感。

这种映射会给孩子带来一种自我价值感和被重视的感觉, 能给孩子带来有价值的自体感。 科胡特认为,这样被镜映的体验,对发展并维持自尊和自体-自信的抱负至关重要。

母亲对咪坊画的画,有溢出屏幕的欣赏

母亲对咪坊的肯定,咪坊惊讶于自己“被看到”

咪坊对鱼的观察得奖能让她学校获得荣誉,然而成绩却未能跟上。高中的班主任担心咪坊考不上大学、为她前程担忧,把母亲约谈到学校,劝她把关于鱼的兴趣暂且放下。但母亲却义无反顾地站在咪坊的一边,对她的爱好表示充分支持。

痴迷与他人喜好不相同之物又如何?价值观没有被外人接受又怎么样?此时此刻咪坊的满足就是最重要的事。守护这样的咪坊,对母亲而言就是作为母亲最大的意义。

母亲所做的一切,让咪坊的镜映需要得到充分的满足,也为她面对更多挫折的时候,有足够的确认感去应对这些打击,并且继续追求自己的抱负。


科胡特的理论认为,孩子在环境中会面对无可避免的挫折,在寻求或者需要镜映回应时也会无可避免地遭遇误解和伤痛,但自体如果得到足够的满足,足以应对世界的失望。而这种恰到好处的挫折,也促使内心结构的建立,为自我安抚提供了足够基础。

即使被母亲如此守护,咪坊进入成人世界也未能顺利。

父亲和弟弟因未能忍受咪坊的饮食习惯和她夸张的对鱼类沉迷而远离她,但母亲选择继续照顾咪坊;咪坊在水族馆工作,会因沉迷看海洋生物而对工作不管不顾;去寿司店打工思想会因鱼类而抛锚;为老板设计观赏鱼缸,却因为只考虑“鱼类生态”而让鱼缸不能达到平常人想要的“观赏”之用.......

这样的生活和工作,在世俗的眼光里无疑是失败的,但母亲还继续给她鼓励,说:“咪坊,你还想学习更多鱼的知识做跟鱼有关的工作吧?那你就去看看更广阔的大海吧!”

母亲从来不会打击咪坊,继续支持咪坊的热爱。


⻓期以往,母亲这种肯定、认可支持的镜映映像,会被咪坊内化到心中,从而在她心中产生一种基础的自信,认为自己是有价值的,自己的梦想也是有价值的。

相对的,回想起之前有个非常热门的话题是“扫兴的父母”:一位14岁女孩为母亲 做了四菜一汤加上炒饭作为午饭,却被母亲放到网上数落她浪费。可想而知,这位女孩准备这顿饭是花了她很多的心思,希望母亲接受自己的好意的。然而母亲冷漠得像是敌意般的反应,会导致镜映失败。

这样冷漠的反应模式如果映射给孩子,孩子就会缺乏价值感和被重视的感觉,会抑制孩子的价值感和自尊的成长。 科胡特使用“水平分裂”这一术语来指代镜映需求被压抑,水平分裂的临床后果就是各种“自恋耗竭(narcissistic depletion)”症状,也就是我们常见的无价值感和空虚感。

这种无价值感和空虚感常常萦绕在心中,更会让人产生不配得感。常⻅的自信减
少、模糊的抑郁,对学习和工作没有热情、缺乏内驱力等。

理想化自体客体需求

科胡特认为人还有第二种自体需要就是理想化自体客体需求(Idealizing need)。

理想化自体客体需求指的是,需要感到和钦佩的他人相连接,产生平静的、抚慰的、安全的、有力量或者有激情的体验。和理想化客体融合的需要,就好像是有一个这样人,在场的时候会给你一种安心感、力量感,让你感到在世界上是被这种强大所保护、支持的,所以你可以继续探索你的激情。

而这个自体客体的生活和工作方向,也会激发一个人的理想。理想化自体客体需要被满足,可以给人提供一种内在安抚的能力,为其提供一种安全感以对抗焦虑、恐惧和攻击的情绪。

与此同时,“理想化自体客体”像一个学习榜样,帮助一个人建立认同和发展组织结构,学习在这个世界上如何生活,学习在这个世界上如何达到自己期待的目标。


虽然理想化自体客体常常是以孩子的父母的身份出现,但这也并非必然。 在《鱼之子》的故事里,咕咕叔叔这一“理想化自体客体”却忽然出现在年幼的咪坊和日吉面前。他是一个对鱼类如此疯狂的鱼类学家,可以在鱼箱前没日没夜地看鱼、读图鉴、没日没夜地画画。

咕咕叔叔对海洋生物细致的生态观察、对鱼类的丰富认知,无一不让年幼的咪坊向往。和咕咕叔叔一起的日子里,咪坊更认真地了解鱼的一切,更细致地观察鱼的点点滴滴,也画了更多的鱼,咪坊也满足于待在这样对自己热爱毫无保留的咕咕叔叔身边。

但咕咕叔叔也有他的局限性。 咕咕叔叔也向咪坊坦白,自己因为就业失败所以没有工作也没有钱,学习不好而无法成为“鱼博士”。即使如此,咕咕叔叔也是咪坊见过最了解鱼类的人,这件事本身也给这份不同寻常的“热爱”赋予了一份坚定感。


至此,咪坊对咕咕叔叔的理想化灌注一点一点撤回,理想化自体客体的形象也逐渐得到修正 ,而这一修正也是用作建立驱力-控制结构。也就是说,在将咕咕叔叔的对鱼热情与力量感,内化到内心里, 当咪坊说出“我决定了,我要当鱼博士”的时候,让咪坊所钦佩的咕咕叔叔这些对鱼类迸发的激情、成为“鱼博士”的目标、价值观和力量,已经逐渐内化到咪坊心中,变成咪坊自己的力量。


孪生自体客体体验需求

在1984年出版的《精神分析治愈之道》中,科胡特将另我或孪生体验需求(Alter ego or twinship need)也纳入健康自体客体需求中的第三极。

最初,科胡特将另我需求归纳为镜映需求的一部分,但随着他的理论不断发展,科胡特决定赋予它另外两极同等的地位。 科胡特将其定义为“从出生到死亡,需要体验到基本的相似性”。

孩子在前⻘春期到⻘春期之时,尝试在家庭之外的世界建立同一性,属于家庭之 外的孪生体验,给自己提供一种自体-界定(self-definition)和自体-确认(self- validation)的感觉。 它实质上是一种自体客体体验的维度,是整合与另一人的“相似性共鸣(resonance of alikeness)”的情感体验。

这个情感体验是感到被理解的关键组件,本质上是情感同调并且与人类全部情感体验有关,这种相似性可以让人感受到自己不会被边缘化,不被排除在人类整体之外,因而确立自己的真实性。

咪坊和咕咕叔叔一起观察鱼之后画出来的《咪坊周报》深受大家欢迎

孪生自体客体的体验,能形塑孩子身上的才能技巧。 如我们所见那样,咕咕叔叔除了是咪坊的理想化自体客体,同时还担任着咪坊的孪生自体客体。在咕咕叔叔出现之前,咪坊对海洋生物的热爱,是遗世孤立般的存在。而遇见咕咕叔叔,让咪坊不再孤独。

自体在和孪生自体互动的过程中,才能和技能被夯实了下来。就像和咕咕叔叔一起画画的过程中,咪坊对鱼的描绘的进步。从这时候开始,她每周制作的《咪坊周报》深受孩子们欢迎, 到后来因为作为首次成功实现人工孵化鲎的高中生而登报,咪坊对她“鱼博士”之路深信不疑,同时一直努力精进她的各种技能。


与此同时, 孪生体验是联盟感和归属感的一个重要组件,享受孪生体验,能够让我们理解到我们与他人不同,并且能够尊重和珍惜他人及我们自己所不同的观点。






请到「今天看啥」查看全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