专栏名称: 国家人文历史
人民日报社主管主办,原名《文史参考》,“真相、趣味、良知”,为学术界搭建话语平台,为新锐者提供思想阵地,为文史爱好者营造精神家园。
目录
相关文章推荐
51好读  ›  专栏  ›  国家人文历史

假如 | 如果当年是公子扶苏继位,秦还能历二世而亡吗?

国家人文历史  · 公众号  · 历史  · 2017-04-23 14:35

正文

请到「今天看啥」查看全文


摘自《中国家族企业为什么交不了班》,东方出版社,经公众号“东方出版社"(微信ID:dfcbs2011)授权转载。

秦始皇的历史功业,不仅仅在于结束了战乱纷争的历史局面,同时还建立了中国历史上第一个高度集权的大一统帝国。这里的统一,不仅是疆域,度量衡、货币,文字,以及六尺道,等等。毫不夸张地地说,秦始皇开创的大一统王朝,其郡县制影响了两千年多年的中国疆域管理格局。这样的创新,却被历代的研究者和主流观点所否定。


不可否认,秦帝国的灭亡,其因素很多,一个不容否定的因素,是关于接班人的,一旦有序地、顺利地交接班,秦帝国的基业自然会稳定发展。因此,如果当初秦始皇把秦帝国的皇位能够顺利地交接给长子扶疏,那么秦帝国的寿命不可能如此短暂,因为一个国家在稳定后,必然采取休养生息的国家政策,以尽可能地平复战争所带来的诸多影响。


秦始皇的功绩被历代主流观点否定


在中国历史上,中国第一位皇帝秦始皇就是一个非常典型的例子。作为中国封建王朝的开创者,可以说,秦始皇得到后人的评价都非常高——中国历史上最伟大的政治家、战略家、改革家、军事家。而且最秦始皇最高的评价就是,秦始皇建立了中国历史上真正的第一个大一统王朝。


当然,作为秦帝国的创业者,秦始皇付出的艰辛和努力可能很多人都无从知晓,但是作为一个并不受宠爱的质子的儿子,嬴政少年时期是在赵国都城邯郸度过的。《史记·秦始皇本纪》记载,“秦始皇帝者,秦庄襄王子也。庄襄王为秦质子于赵,见吕不韦姬,悦而取之,生始皇。”可以说,正是这样的经历,才造就了秦始皇而后的成就。


秦庄襄王三年 (公元前247年) ,秦庄襄王驾崩,13岁的嬴政即位为秦王。从13岁即王位开始,39岁称皇帝,在位37年。


然而,从公元前230年至公元前221年,秦始皇采取远交近攻、分化离间、连横的策略,发动秦灭六国之战。先后于秦始皇十七年 (公元前230年) 灭韩、十九年 (公元前228年) 灭赵、二十二年 (公元前225年) 灭魏、二十四年 (公元前223年) 灭楚、二十五年 (公元前222年) 灭燕、二十六年 (公元前221年) 灭齐。在从未屠城的战争中,终于建立了中国历史上第一个大一统的中央集权的专制主义国家——秦朝。



而后,秦始皇开始创立皇帝制度,在中央实施三公九卿制,地方废除分封制,实行郡县制,统一文字、货币和度量衡等,北击匈奴,南服百越,修筑万里长城,奠定了今日中国版图的基本格局,把中国推向了大一统时代,为建立专制主义中央集权制度开创了新局面,对中国和世界历史产生了深远影响,奠定了中国两千多年政治制度的基本格局,被明代思想家李贽誉为“千古一帝”。


秦始皇称帝后,开始着手一系列的变革。丞相绾、御史大夫劫、廷尉斯等皆曰:“昔者五帝地方千里,其外侯服夷服诸侯或朝或否,天子不能制。今陛下兴义兵,诛残贼,平定天下,海内为郡县,法令由一统,自上古以来未尝有,五帝所不及。臣等谨与博士议曰:‘古有天皇,有地皇,有泰皇,泰皇最贵。’臣等昧死上尊号,王为‘泰皇’。命为‘制’,令为‘诏’,天子自称曰‘朕’。”王曰:“去‘泰’,著‘皇’,采上古‘帝’位号,号曰‘皇帝’。他如议。”制曰:“可。”追尊庄襄王为太上皇。制曰:“朕闻太古有号毋谥,中古有号,死而以行为谥。如此,则子议父,臣议君也,甚无谓,朕弗取焉。自今已来,除谥法。朕为始皇帝。后世以计数,二世三世至于万世,传之无穷。”


太子扶苏的政见更能维系秦帝国的生存与发展


在秦帝国初年的变革中,我们可以看到,秦始皇不仅将帝位传给他的子孙时,后继者沿称二世皇帝、三世皇帝,以至万世。同时,秦始皇为了使皇帝的地位神圣化,秦始皇又采取了一系列“尊君”的措施。


在秦始皇的“尊君”措施,其目的在于突出皇帝这个“天子”身份的特殊地位,强调皇帝的与众不同,强化皇权在人们心目中的神秘感。秦始皇幻想借助这些措施,使秦始皇的皇位千秋万代地在其子孙后代中传续下去。


秦始皇这样的出发点是美好的,可惜秦代帝国就存在短短数年,其千秋万代地传承下去的梦想终究没能如愿。肯定地讲,扶苏是秦朝统治者中具有政治远见的人物之一,可是卓绝的功勋却弥漫着对整个权力不可舍弃的贪婪,于是想把自己万万岁,想让帝国千秋基业长久下去,于是就有了后来的寻求不老之举动,特别是在秦始皇晚年时期,想万万岁的心情尤为迫切。


一方面,从民间招募方士来炼丹药,以期能万万岁下去;另外一方面,还让大臣寻找其他成仙之术。流传较广的就是徐福东游。可以说,在秦始皇的意识中,压根就没有想到要把帝位传给二代接班人。


不过,作为帝国的老板,谁都不愿意主动地把自己的江山交给后代的。在中国历史上,绝大多数都是帝王驾崩后,才从指定的接班人中继承帝位。


在秦始皇这里,也是一样。在大秦帝国接班人的问题上,秦始皇却没有明确的接班计划。尽管秦始皇希望“朕为始皇帝。后世以计数,二世三世至于万世,传无穷”。但选谁为秦帝国的接班人,却成了摆在秦始皇面前的一道非常棘手的难题。


据史书记载,秦始皇的接班人就有20多个。不过,在史书中记载较多的只有秦始皇的长子扶苏和少子胡亥。


从史书多次记载来看,说明长子扶苏和少子胡亥这两个接班人是秦始皇诸子中最有能力、最有地位、最有可能的皇位继承者。


可以说,扶苏是秦朝统治者中具有政治远见的人物。因其母郑妃是郑国人,喜欢吟唱当地流行的情歌《山有扶苏》,秦始皇便将两人之子取名“扶苏”,“扶苏”是古人对树木枝叶茂盛的形容,秦始皇以此命名,显见对此子寄托着无限的期望。


公子扶苏


然而,年少时的扶苏机智聪颖,生具一副悲天悯人的慈悲心肠,因此扶苏在治国方略和政见上,却经常与暴虐的秦始皇有很大的不同,甚至背道而驰。扶苏认为天下未定,百姓未安,反对实行“焚书坑儒”、“重法绳之臣”等政策,因而被秦始皇贬到上郡监蒙恬军。

两种不同风格的治理模式,必然引发其矛盾。作为王朝的开拓者秦始皇,更喜欢专断严酷,主张以法治国;而接班人扶苏却热衷儒家学说治理江山,认为“马背上可以打江山,马背上却不能很好地治理江山”,所以接班人扶苏更愿意主张以仁德治国。特别是秦始皇采用“焚书坑儒”政策,作为接班人扶苏更是直言劝谏: “天下初定,远方黔首未集,诸生皆诵法孔子,今上皆重法绳之,臣恐天下不安,惟上察之。”


然而,接班人扶苏的直言劝谏遭到秦始皇的不满,秦始皇偏执地认为,这是扶苏性格软弱所致,于是下旨让扶苏协助大将军蒙恬修筑万里长城,抵御北方的匈奴,希望籍此培养出一个刚毅果敢的扶苏。

在中国,第一代企业家因为要创业,往往是个性非常强烈的人物。他们喜欢亲力亲为,把企业当成自己的家,还特别欣赏和他一样的人。作为接班人的扶苏,不仅“刚毅而武勇,而且信人而奋士”,“百姓闻之贤”。客观地讲,以扶苏的地位、能力、威望来说,都应该是最佳的皇位继承人。对此,秦始皇也非常清楚。但秦始皇并不希望把权位传给一个与自己的治国之道并不相同的接班人。因此,传位扶苏,似乎是大势所趋,秦始皇却并不心甘情愿。


几年的塞外征战果然使扶苏成长得与众不同,他身先士卒、勇猛善战立下了赫赫战功,敏锐的洞察力与出色的指挥才能让众多的边防将领自叹弗如。他爱民如子、谦逊待人更深得广大百姓的爱戴与推崇。


至于少子胡亥,是秦始皇嬴政第十八子,早年曾从中车府令赵高学习狱法。胡亥“慈仁笃厚,轻财重士,辩于心而诎于口,尽礼敬士”。不过,无尺寸之功。甚至有专家坦言:“而胡亥在秦始皇的儿子中是出名的纨绔子弟,没有什么帝王儿子的风度。有一次,秦始皇设宴招待群臣,让儿子们也参加。胡亥也遵命赴宴,但他不愿和大臣们循规蹈矩地在父亲面前喝酒,早早吃饱了便借故退席了。在殿门外整齐地排列着群臣的鞋子,因为按照当时秦的规定,大臣进入宫殿时必须将鞋子脱下放在殿门外。参加酒宴的群臣的鞋子摆放得整整齐齐,这却成了胡亥胡闹的道具。他借着酒劲,边走边随意地将群臣的鞋子踢得横七竖八。”


胡亥


秦始皇明白,让胡亥少年继位,群臣未必畏服。传位于他,自然也难使秦始皇放心。对有才干、得人心的长子和钟爱的幼子尚且如此,其他诸子自不待言。找不到一位让自己放心满意的继承者,而秦朝的一系列暴政又搅得天下不安,社会危机十分严重,秦始皇为其接班人面临的严峻局面而忧心忡忡。以秦始皇的性格,他决不甘心把一个动荡的江山传到一个不满意的接班人手中。为了使国家基础坚如磐石,他深感必须长寿。这样看来,无休止地寻求不死之药,不仅是一种个人愿望,而且已经成了秦帝国的政治需要了。


好 文 推 荐


在长安建都乃千年之计,大汉繁荣至此开始

从公元前202年刘邦定都,到公元904年朱温挟持唐昭宗离开,期间虽然并未一直作为京城存在,但长安作为中国的政治文化经济中心,足有千年之久。而这也是中国历史上最强盛的时期。

点击图片进入文章

战争时期的蒋介石手谕:事无巨细一管到底,严厉怒斥更是日常

整个抗战期间,蒋介石亲下手令进行军事部署、遥控指挥战斗的例子多不胜数,限于篇幅,无法一一列举。总之可用五个字总结——委员长很忙。

点击图片进入文章


生而为人,我要洒脱:这碗来自魏晋的鸡汤我干了

魏晋时代,政权更迭频繁,战火连绵,死亡常常不期而至。但正因如此,魏晋人开始思考生命的意义:既然生命无常,那我们就要在刹那的现量的生活里,追求生命的最大丰富和充实。

点击图片进入文章



△点击图片,查看所有往期杂志


国家人文历史

微信ID:gjrwls

长按关注






请到「今天看啥」查看全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