联系到王言时,他正在日本出差,考察海外的项目。虽然从事海外并购才3年,但他日渐熟稔的业务能力已经在圈内得到认可。国内数一数二的财经院校保险系毕业、有着多年海外留学经历,都是进入这个行业的“敲门砖”。毕业之后,王言理所当然的进入到一家信息通信集团公司的外联部,负责海外投资收购。在他入行后的近一年多来,越来越多的中国企业走出国门、去全球“买买买”。
去年2月,他成功牵线了一家江苏的生物医药公司投资一家瑞典的生物医药公司,双方将在中国建立合资公司,该项目估值2 亿元人民币。“谈一个项目比较顺利的话需要4—6个月,这还是在非常了解买家和卖家,调查清楚各自需求的情况下。”
因为工作的原因,有很多朋友向他咨询海外投资的事情,王言索性在微信上建了一个500人的海外投资交流群,业余时间他也乐意帮忙牵线搭桥。“尤其是这轮国内房价上涨以后,问的人更多了。”
据王言观察,在北上广深有两套房以上的,年龄在45岁以下的群体,普遍愿意投资海外,而且已经不同程度的开始行动了,其中最常见的投资方式就买房。“除了房产,也找不到其他好的投资品种,短期投资频繁操作实现不了,股权投资则需要非常专业。”
最近,他帮助一个朋友在瑞典西部海岸哥德堡以南买下一栋房子,总共花了不到1000万人民币。受制于繁冗的手续,他向朋友推荐以收购公司资产的形式完成对海外房产的投资,整个流程费用在房产价格的8%左右。
王言总结了一下这些海外购房者的投资目的:“主要有三点:一是人民币汇率风险的对冲,买房也是为了保值增值;二是为了子女教育;三是为了获取更好的医疗资源。”
除了帮助别人投资海外,王言自己也有着长远的规划。留学时他曾走遍欧洲,彼时国人出境游也正在大规模增长。正是看好北欧旅游市场,王言选择投资一家北欧的旅游公司。他找到了几家比较好的旅游公司,反复考察研究各自的产品定位、消费群体、公司主营业务,仅仅调研就用了2年时间。
在2016年下半年,他终于“敲定”这笔投资,谈到具体投资金额,他笑呵呵地说,这笔钱天津也很难买到一居室,但可以买到公司10%的股份。如今他已成功晋升这家旅游公司的股东。
“我只是单纯看好公司的成长性,人民币对欧系货币一直比较稳定,汇率波动对我们现在的业务影响不大。”王言对这家公司的未来充满信心。
在这个行业做的时间越长,越能了解到一些“内幕”。在王言看来,海外投资的“水很深”,很多投资者对海外投资并不了解,也没有相关经验,经常会上当受骗。“成功与失败的关键在于找没找到靠谱的服务公司,个人投资者对于不熟悉的领域,不要轻易投。”
在外人看来,冯夕是幸运的,因为她在2016年8月入手了一套位于河北省廊坊市燕郊的二手房。这套与北京通州隔河相望的房子,在不到半年的时间里,单价从2.1万元/平方米涨到了将近3万元/平方米,涨幅接近50%,这也让她尝到了投资房地产的甜头。
“当时我和男友都觉得北京的房价还会再涨,可我没有北京的购房指标。之后就注意到了北京附近的燕郊,虽然那时燕郊的房子已经涨了不少,但我们还是决定出手。”谈起买房的过程,冯夕轻描淡写地说道,她只是在一个周末,在中介的陪同下去看了一次房,就毫不犹豫地定下了这套房子。
这个看似非常正确的决定,却也留下了一丝淡淡的遗憾。“可惜,不应该把美元都换了,应该贷款买。”
冯夕的男友曾在南美洲工作了几年,发工资是以美元结算的,他小心翼翼地存下了这笔钱,直到他们动了买房的念头,两个人并没有多想就把美元全部换成了人民币,这笔钱换算成人民币大约几十万元。
可是钱还是不够,她又把自己的港股也卖了,当然是除了那些“趴着的”股票。
说到港股,冯夕说,那又是吐不完的槽。她清楚的记得,那是2015年清明节前后,当时市场传闻深港通马上要开了,“说什么千年一遇的投资机会,人生能有几个轮回,当时很多地下钱庄都在抢着换汇,换成港币,赶紧过去抢筹码,号称说要抢夺港股的定价权,我也是被洗脑了。”
投资港股的第一步是换汇,冯夕找到了一家券商,在客户经理的指导下进行了操作。“我当时把所有在A股的钱全都取出来了,然后换成了港币,一半买了吉利汽车,一半买了中国中车。”
回头复盘港股可以发现,冯夕入场时,港股恒生指数冲高到28000点附近,在2015年6月,恒指掉头向下,仅当年8月单月跌幅就达11.95%,创下2012年以来最大单月跌幅。
“最惨的时候,吉利从4块多(港元)跌到了不到2块(港元),中车从15块(港元)跌到6、7块(港元)。吉利后来起来了,中车就一直‘趴在地上了’。”
这次炒港股的经历也给冯夕上了深刻的一课,买股票前要做好功课,不熟悉的公司股票一定不能买。
去年12月,中介告诉冯夕,她买的房子单价已经涨了将近50%,恭喜她搭上了这轮房价上涨的“顺风车”;但是冯夕还是后悔把美元卖早了,人民币兑美元汇率从2016年9月的6.6跌到了12月的6.9,对他们而言就意味着少了几万块钱人民币。
“未来还是打算配置一部分美元,现在手里几乎没有钱了,再赚些钱就去换美元。”冯夕告诉中新社记者今后的打算,自己手中可支配资金的10%会投资美元,还计划做一些黄金定投,“分散投资我觉得心里会稳当一点。”不过,冯夕还是强调,她和男友都坚定地看好中国一线城市的房价。
8月中旬开始接触香港保险,9月兑换美元,10月准备资料,11月中旬飞去香港买保险。短短三个月李清就完成了这次香港购买保险之旅。
80后的李清从大学毕业后,就在北京一家网站担任编辑工作,2016年是她工作的第六个年头。有一天,她的大学同学在朋友圈里晒出了她在香港买了保险,不料,李清和她的几名同学都被香港保险“圈了粉”。之后,在同学的推荐下,李清就加了一位保险代理人,开启了香港保险之旅。
“之所以在香港买重疾险,一是考虑到最近美元处于上升通道,二是希望能给自己有份保障。”和家人反复商议后,李清决定买其中一款重疾险,每年缴纳保费2000多美元,需要缴纳18年,保额约15万美金(按照当前汇率折算成人民币约合100万人民币),覆盖50种重疾、30种轻疾。此外,她最为看重的是,这款保险对癌症有特殊的保障,可以赔付三次。
李清还告诉经中新社记者,她购买的这份境外保险公司的重疾险理赔手续也十分便捷。“只要符合保险合同中的理赔规定,在出院后填一张理赔申请单,连同病例和诊疗收据等相关材料一起快递到保险公司即可,核对无误后,保险公司会将赔付的支票寄过来。”
在保险代理人的建议下,她在2016年9月就去银行兑换了1万美元,彼时人民币兑美元的卖出价在6.7元左右,而当她和友人赴港时,人民币兑美元的卖出价已经跌到了6.9元,她暗自庆幸着自己兑换的早,一下省下了2000多元。
省下的还不止这2000元,由于买香港保险需要到港签单,交通和住宿也是一大笔开支,这位保险代理人也毫不含糊,“大手笔”包下了他们几人的往返机票和2晚酒店住宿费。对这位保险代理人的“一条龙”服务,李清和她的朋友们都很满意。
当李清一行交完钱准备离开时,她看到身后排着长长的队伍,一个电梯通道几乎挤满了人。
而在今年年初,国家外汇管理局收紧了个人购汇申报程序,并在《个人购汇申请书》中明确,“不得用于境外买房、证券投资、购买人寿保险和投资性返还分红类保险等尚未开放的资本项目。违者将列入‘关注名单’,当年及之后两年不享有个人便利化额度”。
香港保险的“降温”或许刚刚开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