清明节,既有着生离死别、慎终追远的深切情思,又包含了万物更新、生机勃发的欣慰与感怀。如此情怀和行动,也体现了清明节的与众不同。这一天,我们祭祀先亲,何不抛开那荤腥膻腻的烦扰,让身体享有明净、澄澈。从朴素饮食对身体的养育和影响中,抒发我们对祖先的敬畏和尊崇。清明食素,不是简单的仪式,而是对身的放下、对心的注视、是充满神圣与庄严的传承。清明食素,克己复礼!愿清明能更健康、更文明、更绿色!
没有哪一个节日不是用心铭记的。今年的清明节,食素一天,用一种朴素而虔诚的行动,来表达内心深处的那份铭记。如此情怀和行动,令人感动,也显出了这个清明节的与众不同。
千百年来,我们选择了在这一天与先祖进行心灵对话,无论是细雨霏霏,还是艳阳高照,这个节日,既有着生离死别、慎终追远的袅袅情思,又包含了万物更新、生机勃发的欢欣雀跃。
柔嫩的生命,新鲜的景象,这样的四月天,正好饱餐一顿烟火之外的秀色,难道不该推出这样一组美妙的江南春景筵席?湖藕的洁白、香椿的鹅黄、荠菜的淡绿、豆苗的青翠……点滴清香,正好让人追寻平淡之外的朴素,正好让人感受生命初绽时的生机。
祭祀先人,不敢轻慢;传承后人,不能轻率。这一天,何不抛开那荤腥膻的烦扰,让身体享有明净、澄澈。从朴素饮食对身体的养育和影响中,激发出我们对先灵的敬畏和尊崇。清明素食,不是简单的仪式,而是对身的放下、对心的注视。粗茶淡饭,在这个节日里,是伴春飞翔的一点灵动,充满神圣与庄严。
上海人在清明前后有吃青团的食俗,这种风俗可追溯到两千多年前的周朝。据《周礼》记载,当时有“仲春以木铎循火禁于国中”的法规,于是百姓熄炊,“寒食三日”。在寒食期间,即渭明前一、二日,还特定为”寒日节”。
古代寒食节的传统食品有糯米酪、麦酪、杏仁酪扬,这些食品都可事前制就,供寒日节充饥,不必举火为炊。
现在,青团有的是采用青艾,有的以雀麦草汁和糯米粉捣制再以豆沙为馅而成,流传百余年,仍旧一只老面孔。人们用它扫墓祭祖,但更多的是应令尝新,青团作为祭祀的功能日益淡化。
做法:用艾(一种野草)、大米、糯米磨成粉后做成皮子,白色的米粉加上艾的绿色立刻就变成了碧绿色,然后包入豆沙馅,上锅蒸好后的清明果是碧绿的像馅饼一样的东西,底下会垫着一张圆形的竹叶(俺家用松针,更香健康),小小的点心透着股清香,看上去到更像一件精美的玉器,吃在嘴里更是清香滑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