昨天九月九,明天九一一。今天偏偏是教师节。
早起收到不少学生与读者的不少问候,也有催促说,思想国又好久没有更新了。我说好吧,今天争取写几句吧。
节日的确是个神奇的事物。我虽然不喜欢过节,但也知道它不仅标刻意义,而且有唤醒的功能。好久没有联系的几个学生,借着今天这个机会说上几句话,心里总还是温暖的。
最近几个月忙得抬不起头。昨晚终于挤出两个小时,去看了电影《敦刻尔克》。以往我会立即写篇影评。也是由于没有时间,只匆匆在微信上简单说了两句:“像是在某个博物馆里看一部没有主角的纪录片。虽然还原了部分历史场景,但因为故事单调,到处都是乏味的枪声。”
因为没有主角,也没有高潮,从头到尾讲的都是逃难,我觉得它适合放在一个更大的纪录片里充当素材,而这个纪录片的名字就叫《苍生》。因为苦难所对应的只有一个名字,那就是无名氏。
这些天也发生了些稀奇古怪的事情。比如,据说某夫人写篇抵制《敦刻尔克》的文章,文中提到“英军抛弃中国远征军”的事,说“《敦刻尔克》电影所表现的是英国在亚洲抵抗日军的英勇神武。但实际上,这部片子却是严重的历史虚无主义,在粉饰英军的同时,更是埋葬和无视甚至是抹黑了中国人的英勇抵抗。”
网上有各种转帖和讨伐。诸如“我读到了今年最愚蠢的文章”之类的。
如此没有常识的文章,我不知道它有何被讨论与被转发的价值。而我们的公共空间就是浪费在这些鸡毛蒜皮的小事情上。打开微信,每天都会收到一些低劣的文章,转发者还会品评一句——“瞧,多么愚蠢的一篇文章”。
问题是:
为什么要花那么多时间浪费在你已断定“愚蠢”的文章上?
批评“愚蠢”?可如果人家本来就不是为了聪明而生的呢?
证明别人“愚蠢”很快乐吗?
想起小时候的集体生活。当时村子里有一个公共粪窖。农忙时村长会号召小孩子们去村前村后拾粪。孩子们会各自拎着个土簸箕四处转悠。没过多久,大家便提着装了不少猪、狗、牛粪的簸箕聚到了粪窖前。虽然不算工分,但拾得多的孩子难免会觉得自己是个好劳力、好帮手。
而我对现在的互联网生活,越来越有这种似曾相识的印象。 好的文章由于各种原因被删或者传播得很少,而各种“愚蠢的文章”以及对“愚蠢的文章”的批评铺天盖地。
我承认这种感觉很糟糕。 就好像全村人都在拾粪,讨论粪,却没有人去播种。
为什么那么在意别人的丑?也许你会说——可现在偏偏是“丑角为王”的时代。我承认这是部分事实。因为总被讨论,总被反对,而那些写“愚蠢的文章”的人似乎真的觉得自己有文化、有影响力了。
然而,那又如何?嘲笑别人愚蠢并不能使自己变得更聪明。
我知道很多人常常会陷入两难的地步。因为被颠倒是非与审美上的反对,所以忍不住要把那些“愚蠢的文章”搬过来品评一番。但如果人家本来就不是追求美,而只是追求名声呢?你骂他丑为其扬名就不过是在给他做义工了。
到处都是乏味的枪声。人也真是奇怪,审丑的激情似乎总是大于审美的激情。这样会给自己一种优越感。甚至就在此时,我也险些要跌入这种困境。
所以,最后只提个小建议:请大家还是多转发或者阅读一些真正有价值的文章,不要把彼此的精力浪费在一些琐碎的毫无意义的事情上。如果你真的觉得那些“愚蠢的文章”都只是泡沫与唾沫,就不要在那些泡沫与唾沫里奋不顾身。
毕竟,无论时代如何变迁,每个人只能对自己的命运负责。而且时间有限。
祝大家惜时、节制、快乐!
| 阅 读 更 多 文 章
活着的人看见活着 | 熊培云
当科技成为宗教并且政教合一 | 熊培云
慈悲的界限 | 熊培云
有时候悲观只是一脚刹车 | 熊培云
不确定性,以及悲观的理由 | 熊培云
不完整的慈悲:阿Q胜利法与鲁迅胜利法 | 熊培云
也叹中华文化之花果飘零 | 熊培云
疏远谁也不要疏远自己,只有他会陪你度过一生 | 熊培云
《夜空中最亮的星》,无望到底的热泪盈眶 | 熊培云
此心安处,庙不可言 | 熊培云
走在分水岭上的世界 | 熊培云
琥珀社会,城堡落成:向上是水泥,向下是沼泽 | 熊培云
正在溃散的又一次玫瑰之约 | 熊培云
我前半生的世界蒸蒸日上,我后半生的世界摇摇欲坠 | 熊培云
消散的一切又在心头凝结——新年致读者 | 熊培云
我担心的不是曹德旺跑了,而是整个精英阶层的消散 | 熊培云
愛是我生命里所有卑微的時辰 | 熊培云
射杀希特勒,二十年后的世界依旧腥风血雨 | 熊培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