今天《郑州市城市轨道交通线网规划(2021-2035年)》的规划出来了。
直接看重点规划方案部分:
远期:线网总里程是1260千米,线路规划是22条,普线是14条,快A快B分别是3条和5条
远景:30条线路,普快达到21条,快A快B分别是3条和6条。
到底都有谁呢?直接看这张图:
看到这些密密麻麻的地铁,猛一看还挺开心,毕竟这20-30条地铁线路要是通车了,郑州地铁将会是质的改变。
如果不懂,可以把这张图片跟2016年的规划的图片相结合,发现两者变化是不大的。
2016-2050线路规划仅供参考,以实际为准,图片来源网络,感谢支持。
只能说理想很丰满,现实是:
三期在收官之中,四期剩下的是无尽的等待,并且在这个过程中,却变化不断:
郑州的鸽子王线路,地铁8号线,在今年终于迎来确定性的答案。
还有,让人没想到的是,马上要开通的地铁7号线却迎来了变故:
黄河国家博物馆站暂缓建设。
2021年已经批复的线路,后期因为客流量明显不足,说暂缓就暂缓了。
对片区来说利好减少,发展将会迟缓,这是最为关键的。
也给还没有地铁的区域敲响了警钟:
郑州地铁的精细化管理即将到来了!
接着是,地铁9号线彻底变没了!
喏,就是在这个文件中,直接告诉我们了答案。
原来9号线的高新区那一部分地铁突然变成了K3的一部分,这妥妥的是降级操作,经过的中原区与二七区变成18号线的一部分,说白了就是被肢解了。
肢解过后,大概的走势图变成如下,
地铁9号线,彻底成为历史,并且周期要拉长。
所以,还在苦苦等待的人,可以放下那颗冰凉的心了。
想想10号线都喊了这么久,等待周期有多长,所以这条线路要苦上加苦,郑州最凄惨的线路这不就诞生了。
除此外,图上的远景规划地方的地铁梦,会更遥远。
郑州市自然资源和规划局出了《郑州市常规公交专线规划》:
轨道交通为主体,常规公交为基础的发展定位。
未来打造轨道交通,快速公交,公交专用道组成的内中外三环公交走廊。
在这张轨道交通和公交线路覆盖下的图,向我们说明了一件事:
未来远郊的框架大概率要就靠公交来实行了。
像空港新城、中原科技城、经开区扩区、南龙湖、荥阳东,绿博这些片区大概率还能见到一些公交的身影。
有些地方,甚至很难见到到公交干线和公交接驳线了,再加上早在2022年都出台的《郑州市低运量轨道交通线网规划》,规划的5条线路,106公里,基本上盖棺定论了。
直接看范围:
T1线+支线:
线路总长度大概40km,从高铁东广场一路往东走,加上支线基本上都是围绕绿博,而这个片区文旅是比较多的,海洋馆,只有河南,方特等,也跟主城的紧密度提高。
T2线+支线:
主要的作用在于白沙,这条线串联白沙南北,科学谷,象湖以及白沙镇,支线呢是在科学谷中横穿,可见片区内的重要的区域在哪里?
T3线:
串联的是高新跟常西湖,片区内横向的路线比较多的,但是高新跟常西湖的链接是比较少的,所以从双湖科技城到常西湖,加强西部的联动。
我们把这两张图片一结合,远郊低轨+公交拉大郑州框架的模式就形成了。
这还不是凄惨的,如果连,地铁,低轨,公交一个都没有,那么你都要好好想想了,你所在的片区到底有何意义?
说实话,如果你站在全国来看,地铁是拉大城市框架的最有利的利器。
区域的发展主要就是人,没有人就是空城,鬼城,而运输人的关键就是地铁了,特别是距离主城半小时辐射范围外的区域。
有了地铁,它就会拉大城市的框架,并且扮演的角色非常重要。
最典型的就是
南京
,活脱脱的把地铁用出了新高度,城市扩张的大杀器。
你看看南京的地铁,基本上都是放射状的。
首先是由于地理特征限制,其次放射状更容易拉大城市框架。
一条条线路,让南京各种新城到处都是,仙林湖、燕子矶,方山等等都是地铁作用下的产物。
看看南京下的一盘大棋:
在距离主城几十公里外的地方,找个房企做一级土地整理,然后给你规划一条确定性的地铁落地,地铁确定了后,再给你搞几个名校的分校,然后,鼓励之前拿地的房企落地自持商业。
好了,基本成型后,接着拍地,竞价,来巩固片区,给你造梦。
于是类似于这种有商业,有地铁,有学校的板块开始井喷,到处都是。
因为有概念,有地铁与主城连接,学校等等吸引不少人,运用地铁运送一批又一批的人来这里落地。
所以你能看见在
2021年南京的房价格局在限价的情况下,基本上是扁平化的存在:
20公里外的远郊能卖到4万,核心区也是4-5万,远郊跟核心区价格几乎相同。
你会发现,一条条地铁线不知不觉中扩大了城市的框架,又让土地财政得到好的收益,多条放射线的地铁线路两端有大面积的土地出让。
批量生产的孤岛小镇,藏着南京的野心,而这份野心被南京地铁暴露无疑。
就这样南京的框架以及辐射范围瞬间拉大了!
但我们回过头来看,郑州地铁三期的框架以及这个2035年轨道交通的规划,
基本上定住了郑州未来的框架格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