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文介绍了一位先天全盲的工程师沈广荣,他负责测评各类APP、网页等的无障碍功能。沈广荣通过拍视频展示他的日常生活和工作,包括他如何操作APP、乘坐高铁、以及回母校教授AI编程课程的情况。文章还介绍了国内视障人士的就业现状和无障碍设施的挑战。同时,腾讯等公司联合开发了一门无障碍版的AI编程课程,旨在帮助视障人士跟上时代的网速。沈广荣的课程被录制成线上公开课,全国视障青少年都可以观看。文章呼吁更多人了解视障人群,关注他们的需求和权益。
多数视障学生毕业后会选择学习针灸、穴道按摩或调音等专业以便未来就业,但他们的就业渠道和选择仍然受限。同时,国内的无障碍设施还需要进一步完善,视障人士出行存在困难。
该课程的目的是帮助视障人士跟上时代的网速。沈广荣是该课程的讲师,他通过改进教学方式,使全盲学生也能通过听声音来学习。
介绍沈广荣的线上公开课内容、直播时间和观看方式。呼吁更多人了解视障人群,关注他们的需求和权益。
大家好,今天的视频有点晃。
因为是一位盲人朋友拍的,可能你和我的第一反应一样:「他看不见,怎么拍视频,能拍好吗?」
更夸张的是,他还自己配音,分音轨剪出来给我们。
效果如何?直接上视频。
介绍一下这位盲人朋友,他叫沈广荣,先天全盲,是深圳市信息无障碍研究会的工程师。
他的工作是负责测评各类APP、网页等的无障碍功能。
光靠听声音就能流利地切换各个APP,点外卖、买东西和聊微信等。
我问他:「是不是你们上学的时候就要学这些技能?」
他说:「干脆拍下来给你看看吧」。
于是,我们跟着他,和他的镜头一起见识他回母校上AI课的一天。
希望让大家看见视障人士更真实的一面。
广荣要从深圳坐高铁回广州母校。
他的同事澜姐陪同。
一见面,他就很熟练地搭着澜姐的肩膀大步往前走。
我很疑惑:「全国有那么多视障人士,为什么很少在公共场所见到你们?」
(全国目前有1691万视障人士,数据来源于:第二次全国残疾人抽样调查结果、国家统计局2021年第7次人口普查数据、中国互联网络信息中心官网)
广荣说:「我的视障朋友不是不出门,而是多数只在自己熟悉的区域活动。」
住所——盲人按摩店,这是很多视障朋友每日的两点一线。
虽然国内的无障碍设施在不断完善,但要做到完全无障碍出行还很艰难,比如盲道被占据是很常见的事。
他们出行,更多是靠明眼人朋友带路,搭着肩膀会更好走一些。
我问澜姐被搭着肩膀是什么感觉?
澜姐淡淡地说:「搭了7年,习惯了,还好没有高低肩。」
广荣这次回母校是要去讲课的。
几天前,广荣的老师特意给他留言,让他好好备课,因为他是「优秀毕业生」。
更重要的是,他是「为数不多的毕业之后不做按摩的学生」。
对于这个评价,广荣有些不好意思。
我冒昧地发问:「你们课堂就是学针灸按摩吗?」
广荣笑着说:「九年义务教育,我们的课本跟你们的课本是一样的,上完课我们也要写作业,区别只是上面有盲文而已」。
学的内容一样,但就业却截然不同。
多数视障学生,毕业后会直通职高。
职高专业的设定非常务实,他们会开始学习针灸、穴道按摩或调音等专业,以便未来更好就业。
久而久之,他们就业的渠道和选择会更受限。
广荣说:「我们班16个同学里,除了我,其他大部分当了按摩师,还有失业在家的。」
广荣要上的课,是「AI编程第一课」无障碍版。
由腾讯联合中国盲人协会、中国盲文图书馆、深圳市信息无障碍研究会、北京爱百福视障人士关爱中心共同开发。
为什么选广荣来上课?
发生过一个小插曲:
课程原本的设计是在课桌上放多个水果道具,模拟AI深度学习大规模训练的过程,摸到水果特征后就抢答问题。戴着全黑眼罩的我也是试课的小学生之一。
提问环节,有些低视力学生因为能看到桌面具体的水果,抢答得很快。而对于全盲学生和「暂无视力」的我,还在摸着苹果。
多次下来,
课堂感受并不太友好,心像苹果梗一样「梗梗的」。
广荣敏锐发现了这一点。
下了课,他建议改成用听声音辨别的教学方式,这样哪怕是全盲学生,靠声音就能分辨。
在听觉面前,大家都是平等的。
广荣回家后就做了几组音频,替换掉课件内容。果然,正式上课的时候效果很好,学生们能同步抢答。
这是他的专业能力。
在学生与广荣互相认识的环节,有一个同学说:「我也是都看不见啊」;广荣回他:「都看不见,大家都一样」。
他以视障人士最常用打交道的方式,与学生们触摸、贴贴打招呼,学生们也很快与他拉近距离。
另一层意义上讲——
或许由他来
讲
课,能给同学们带来一束「微光」。
一个和他们一样身处黑暗的人,给他们讲了一门充满未来感的科技课。
广荣在他的朋友圈里,是一个「显眼包」的存在。
他写代码、组乐队、自己写歌、开发盲人游戏,比我们还酷。
QQ群里有很多他的粉丝,粉丝会催着他快点更新游戏版本,他会「傲娇」地跟我们分享他的苦恼——「唉,想关服都难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