做書按:
1989年,中国友谊出版公司引进了《拒绝做第二性的女人:西蒙·波娃访问录》。值得注意的,不仅是“波娃”这个女性化的译名,还有书末附上的两篇男性学者评论,其中一篇题为《没有萨特,会有波娃吗?》这两篇文章犹如两枚“彩蛋”,将男性作者对于女权运动的傲慢无知暴露无遗。
如果
不是这本书最近再版,我们可能并不会注意到这个打上了时代烙印的版本。当然,新版《波伏瓦访谈录》不会再给“男言之瘾”提供舞台,副标题也从“拒绝做第二性的女人”变成了“我为什么是一个女权主义者”,而没有用暧昧温和的“女性主义者”。
2000年,四川文艺出版社出版了《弗吉尼亚·伍尔夫:一个作家的生命历程》,这也是传记作家 林德尔
.戈登被翻译引进的第一本书。可惜的是,这部激情四溢的精神传记少人知晓,豆瓣评价人数不足百人,远不如后来推出的其他伍尔夫传记。直到2019年艺文志引进林德尔.戈登的《T·S·艾略特传》,她直击灵魂深处的传记才华才俘获了更多读者,我们也在24年之后终于等到了《弗吉尼亚·伍尔夫传》的再版。
2009
年,上海三联书店引进了“酷儿理论”的开山作品,朱迪斯·巴特勒的《性别麻烦》。十多年来,这本书虽然成为性别研究的必读经典,影响力却并未走出学术界,更未能像《厌女》一样随女性主义浪潮而热销。2020年世界读书日,浦睿文化的编辑@呱呱天使 发了一条豆瓣广播:朱迪斯·巴特勒的书,为啥一直没有再版过?整整一年之后,她依然没听说哪家出版机构有所行动,于是决定亲自下手。三年之后,《性别麻烦》修订版终于下印面世。
每一本书都有自己的命运,再版书背后的故事可能更为曲折迂回。值得庆幸的是,
只要是好书终究不会被时光埋没,会吸引一代又一代做书人拂去灰尘,打磨如新。在一次次再版过程中,这些书也成为时代思潮、行业风向的见证者,在一代代读者手中焕发出新的生命。
01
弗吉尼亚·伍尔夫传 : 作家的一生
原作名: Virginia Woolf: A Writer's Life
林德尔·戈登通过伍尔夫的小说作品以及日记和书信重构出这样一个伍尔夫:她是强健的步行爱好者,努力工作的职业作家,更是“不知疲倦的探索者”,探索“人类处境的千奇百怪”。
作者想要呈现的并非常规的线性传记叙事,而是在真实性所能允许的范围内,尽可能详尽地追踪记忆和想象在伍尔夫一生中的持续流动。戈登同时论证了这种传记方法正是伍尔夫的发明,也曾由她实践,背后是一种全新的重视无名者的历史观。
原书最初出版于1984年,2006年戈登在新材料的基础上,从新世纪的女性主义视角做了修订。中译本译自2006年修订版。
原
作名: Simone de Beauvoir. Die legendären Gespräche
1970年,施瓦泽在女权运动高涨的巴黎结识波伏瓦,在共事的过程中萌生了采访她的想法,于是就有了本书的第一篇访谈:为什么在《第二性》出版23年后,波伏瓦才首次宣称自己是女权主义者?
在接下来的10年里,施瓦泽陆续对波伏瓦进行了多次访谈。采访者百无禁忌,受访者赤诚以待。波伏瓦以一贯犀利的言辞和激进的态度,谈论性别权力关系、性取向、女性地位等话题,也真诚坦露个人隐私,讲述自己垂暮之年的感受,以及与萨特的开放式关系。
这些访谈后来结集成书,被翻译成多国语言,盗版更是在无数女性团体中传播,影响了全世界的妇女运动。
如今,距离二人最后一次访谈已过去40年,这位享有盛誉的作家和女权主义者的作品和生活,至今仍启发和鼓舞着女权运动。希望这本书能如波伏瓦所言:“它会让人们更了解我,也希望大家能借此更了解我全身心投入的这项事业。”
忘情于书信欢爱的图书管理员,在等待士兵恋人归乡时,却在报纸上读到了他的婚讯;
被卷进
凶杀案的孤女,不惜认罪入狱,只有在狱中,她才是安全的,她无处可去;
随性生活的女猎人被好友劝婚,“
婚姻会让你走出自我,过上真正的生活”......
八个故事彼此独立又互相关联,书写来自不同时代、不同地区、不同年龄的女性所共有的心事和“秘密”。她们在记忆与时间中穿梭,在生活的急流中顿悟和成长。
改变、抗争、逃离、妥协,她们怀揣秘密,仿佛随时会挣脱既定的轨道,奔向未知的生活。
本书获W.H.史密斯文学奖,并入选《纽约时报》年度好书。诺贝尔文学奖颁奖词评价其作者“艾丽丝•门罗以一种毫不妥协的方式证明,爱很少能拯救我们,也很少能带来可靠的幸福,而且很少有事情能像我们自己的梦想一样毁灭我们。这仿佛是难以忍受的黑暗,甚至痛苦,所幸她那刺骨的清醒中还混合了其他的某种东西——因为想不到更贴切的词,我只能称之为温柔”。
“我们这个时代最伟大的诗人之一”、1980诺贝尔文学奖得主切斯瓦夫•米沃什的人生回忆录,呈现20世纪历史文化广阔的精神地图。
1940年6月,29岁的切斯瓦夫·米沃什闯过苏军与德军四道防线,从维尔诺长途跋涉到纳粹占领下的华沙。半个多世纪流亡生涯之后,他才终于重返故乡维尔诺,一座“从童话中长出来的城市”。与自己的过去重逢,他回到一种间接的自我表达方式,开始为各种历史人物事件登记造册,而不是谈论他自己。
《米沃什词典》就是这样一件替代品。它替代了一部长篇小说,一篇关于整个20世纪的文章,一部回忆录。书中所记的每一个人,都在一个网络中活动,相互阐释,相互依赖,并与20世纪的某些史实相关联。
《米沃什词典》是米沃什亲自经历与见证的20世纪。与他一起到过人间的天堂或地狱的人,几乎都已去了幽灵王国。本书是对那些灵魂的召唤,以文学这一永恒的纪念仪式,换取他们的片刻显形。他用词典这一相对客观、抽离、高度浓缩的形式,以平静、卓越的才智,将他的时代丰富层面的体验,浓缩为一个个充满高度智性和深沉情感的词条。
作者: [俄] 伊万·阿列克谢耶维奇·蒲宁
出版社: 云南人民出版社
出品方: 理想国
译者: 李辉凡 / 李丝雨
出版年: 2024-1
本书是蒲宁一部自传性质的回忆录,包括和家人在庄园的乡居日记、俄罗斯革命时期的观察日记,以及晚年对于昔年友人的回忆文章。从1918年的莫斯科到1919年的敖德萨,蒲宁亲身见证了俄罗斯的变化,他在衣食短缺、风声鹤唳的环境里,在厨房的煤油灯下完成了这份日记的手稿(部分遗失)。这部手稿是少有的从俄罗斯革命和内战时期保留下来的作品,蒲宁以生动和扣人心弦的讲述再现了当时的重大事件。
1920年初,蒲宁离开俄罗斯侨居巴尔干,后迁至巴黎,此生再未重返俄罗斯,这部手稿记录了他在俄罗斯最后的日子。在他长达七十年的写作生涯中,这是他唯一一部放弃古典文学传统,将自己的内心完全表露于外的作品。
蒲宁在离开俄罗斯之前,已然取得了极高的文学成就。他曾与托尔斯泰共同探讨生活和写作,与契诃夫保持着亲密的友谊,三度获得俄罗斯文学最高奖项普希金奖,与艺术界众多风云人物往来密切。侨居巴黎多年之后,蒲宁在耄耋之年,将暌违多年的音容记忆整理成文,让我们得以窥见当时的俄罗斯文艺巨擘们不为人知的一面,为一个时代写下细密真实的注脚。
黑书
作者: (土耳其)奥尔罕·帕慕克(Orhan Pamuk)
这是土耳其作家奥尔罕·帕慕克又一部里程碑式的作品,出版于1990年。小说叙述了一个在伊斯坦布尔土生土长的律师卡利普寻找失踪妻子的故事。一个侦探小说式的开头——妻子如梦失踪,只留下一张字条,卡利普开始了搜寻,也就开始了在伊斯坦布尔的街头漫游。他逐渐相信,如梦的出走与她的同父异母哥哥耶拉的失踪有关,后者是知名的报纸专栏作家。他开始探寻耶拉文字背后的深层含义,探访耶拉曾经到过的场所,甚至用耶拉的方式进行思考,最后他潜入耶拉的公寓,穿他的衣服,接他的电话,最后甚至能假扮他来写作专栏。
这是小说的表层情节。而就像帕慕克在书中所言,故事背后自有其更深含义。卡利普对如梦和耶拉的追寻,似乎象征着对某一终极理想的探寻和揭秘,这与书中一度讨论的文字与意义之谜、面孔与意义之谜和耶拉专栏中宣称的“救主将到来”的理论,有着同样的文化逻辑,因而也形成了一个多线平行的意义网络。与此同时,对自我本质的追问、自我与他人关系的思索,既通过小说本身的情节,又通过小说中耶拉专栏的文本,不断地强化,弥漫在整部小说中,由此又引发和连带着对伊斯坦布尔历史和命运的叙述,更由此扩大到对东西方关系和本质的思索。
《黑书》是一部迷宫般叙事繁复的小说,而其主题也同样呈现出意义的网络化格局。作者融情节、故事、历史、虚构文本、自传成分等于一炉,各种元素交叉并存,形式和主题都体现出强烈的帕式色彩和鲜明的原创性。这是一部伟大的小说,堪称作者集大成的作品。
作者: [奥]托马斯·伯恩哈德
出版社: 上海人民出版社
出品方: 世纪文景
译者: 马文韬
出版年: 2024-1
艺术评论家雷格尔每隔一天就要到艺术史博物馆,坐在丁托列托的画作《白胡子男人》前,三十多年来从不间断,直到某一天他妻子离世。时隔半年之后,他又一次出现在那幅画像前,并邀请老朋友阿茨巴赫尔第二天去博物馆与他会面。通过阿茨巴赫尔的眼睛,我们得以了解雷格尔:他妻子的死,他关于自杀的想法,他对大师们的评论,以及最后,此次会面的目的。
既充满悲观又兴高采烈,既憎恶有加又十分滑稽,《历代大师》是一部有关文化、天才、国家、阶层、艺术价值和人类自命不凡的讽刺性喜剧。
作者托马斯·伯恩哈德,奥地利著名小说家、剧作家,被公认为20世纪最伟大的德语作家之一,也是“二战”之后德语文坛风格最独特、影响力最大的作家之一,对他有很多称谓:“阿尔卑斯山的贝克特”、“敌视人类的作家”、“以批判奥地利为职业的作家”、“灾难与死亡作家”、“夸张艺术家”、“故事破坏者”等。
特立独行的伯恩哈德以批判的方式关注人生(生存和生存危机)和社会现实(人道与社会变革)。文字极富音乐性,以犀利的夸张、重复和幽默,将人类境遇中种种愚钝与疾病,痛苦与冷漠,习惯与禁忌推向极端,向纷乱昏暗的世界投掷出一支支光与热的火炬。
汪晖“鲁迅研究”的早期代表作,也是新时期以来从内在视野重新理解鲁迅的典范作品之一。作者以颇具开创性的研究视角和理论范式,通过对鲁迅的思想与文学世界及其相互关系的深入剖析,揭示出鲁迅精神结构的矛盾性、复杂性和悖论性特征,及其历史“中间物”意识的深刻内涵和“反抗绝望”的人生哲学;并以此呈现鲁迅小说在叙事原则、叙事方法上的文化心理内容。
本次推出的是全新修订版,首次补刊了1988年作者博士论文所附参考资料,还一并呈现了前三版的序、导论、后记和跋语等。
作者: 陈存仁
出版社: 云南人民出版社
出品方: 理想国
出版年: 2024-3
作为20世纪二三十年代上海名医,陈存仁以个人亲身经历为线索,从细微处着笔,生动记述了上海由清末至第二次世界大战前近半个世纪的经济、金融、贸易、医药、民情、风俗,描摹了他所接触的三教九流的遗闻轶事,上至文化界、商界、政界风云人物——章太炎、于右任、吴稚晖、黄金荣、张啸林等,揭开这些名流普通生活的一面;下至底层小民——小伙计、妓女、里弄瘪三、贩夫走卒,娓娓道来的笔下是大时代里小人物的命运浮沉。
陈存仁从一个市民的生活视角出发,以银元流通为线索,串起老上海的经济变迁;通过有趣的掌故,细致刻画了民国的人事风物,呈现一个时代的悲欢离合;此外,作为一位儒医,作者更在书中记叙了传统教育浸润下的处世哲学、心理健康、人际关系、理财方法,对今日年轻的读者不失为一种亲切的启发与鼓励。
书内还收录有120多张黑白老照片,带你回到历史现场,重返那个洋溢着明亮色彩的银元时代。
性别麻烦
作者: [美] 朱迪斯·巴特勒
出版社: 岳麓书社
出品方: 浦睿文化
原作名: Gender Trouble
译者: 宋素凤
出版年: 2024-2
自1990年出版以来,《性别麻烦》已成为当代女性主义理论的重要著作,也是任何对性别、酷儿理论感兴趣的人的必备之作。它一经出版即引来赞誉和争议无数,巴特勒因此书而一举成为当代思想界最闪耀的学术明星之一。
《性别麻烦》融合了哲学、人类学、文学理论、精神分析等多学科话语,对波伏娃、福柯、拉康、弗洛伊德、克里斯特娃、露西·伊利格瑞等人的理论进行批判性地审视和分析,推翻了女性和男性的区别根植于身体本质的基本前提,为性别研究打开了新的方向。巴特勒在1999年发行的十周年纪念版序言中写道,《性别麻烦》的 “重点不在于提出一种新的性别化的生活方式”,而是“想为性别打开可能性的领域”。
作者: 谭同学
出版社: 生活·读书·新知三联书店 / 生活书店出版有限公司
副标题: 转型乡村中的人生、欲望与社会心态
出版年: 2024-1
所谓“双面人”,即指那些在“古今之变”中陷入悖论的农民。作者以粤西梧县“程村”为调查对象,通过书写三代人的人生史,呈现一个普通村庄从1949年到改革开放、再到21世纪的发展历程,描绘了当地基层乡镇治理的转型、半工半农结构的形成,以及乡土人情、精神信仰等多个维度,进而直入中国文化的内在肌理。
这是一部关于当代中国乡村的“史记”。每个关心乡村及个体命运的人,都能从中发现时代巨变的轨迹和个人的心声;这也是一部迈向普通读者的人类学专著。
今天富饶的岭南(包括广东、广西、海南岛)和毗邻的安南(大部分北越及红河三角洲)地区,在唐代时还是一片边远地区的“蛮荒化外”之地,旧称“南越”。本书即是关于这片神秘而燠热之地的历史文化研究,作者“遵循了上帝造物及从诺亚方舟登岸时的顺序”,逐一描述了中古南越引人注目的自然风物与山川地貌:从天空到海洋、岩石、河流、植物、野兽与鸟类,当然还有历史地理、区域分布、语言、人种、宗教、气候等。
作者卓越的历史语言文献的功底与人类学、民族学与民俗学的广阔视野,使得本书集历史研究、文化人类学研究与名物研究于一体;而唐代诗文与笔记史料中所呈现的中原唐人对南方土著的人文、宗教、风土、名物的认知与想象,使得本书不是在展示“博物馆抽屉中的一些标本”,也不是把历史“观念化”,而是要真正地复苏并认识那段历史,在千变万化的气、味、音、色中,试图探究这种南方的气味和感觉——以朱雀为象征——如何激发了在南越的唐人的想象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