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995年,法律系从静园四院的几间办公室,搬到了逸夫一楼,占了半栋楼,资料室变身为图书馆。25年前,1999年6月25日,在志攀、刘守芬老师的努力和带领下,法律系建院。
此后在学校支持下,学院筹资先后盖起了凯源楼和陈明楼,还添了两进院落。要知道,当年我入学时,全校文科各系,论规模,法律系倒数第二,而如今,
法学院是全校学生最多的院系。当年我是因考分不够,才分到了法律系,但如今,法学院本科录取分数线长期位居全校文科前列。
法学院的发展归功于前辈的艰难创业,苦苦支撑。不仅有前台的学者、教授,还有勤恳、负责的教务、学生工作和图书馆的老师,以及校友各种形式的支持。但回顾历史,会发现,
真正决定中国法学教育发展和繁荣的力量,是中国的政治经济社会变革和现代化建设。
要知道1909年,清末新设的各类学堂中,法政学堂超过1/3,法政专业的学生更是占了全国学生总数的52%。然而,从西洋、东洋引进且急剧膨胀的法律教育,包括清末变法维新立宪,甚至未能减缓中国的衰败。
武昌城内,有人实验室内吸烟引发了意外,炸出了武昌起义,清帝就逊位了。尽管有1936年的《五权宪草》,中国却军阀混战,日寇入侵,国土沦丧,民不聊生;又恰恰是在1948年“行宪”后一年,国民党政府垮台。是中国共产党领导中国革命,建立人民共和国,凭着抗美援朝赢得的底气,全面推进社会变革。工业化起步、两弹一星、“四个现代化”、尼克松访华,为中国改革开放全方位奠定了坚实基础,现代法治才在这个日益现代化、城市化的中国扎根。
乃至我有时很想用“文治”这个更中国传统的概念来置换泊来的“法治”。
但新的深刻社会变革仍在到来。
世界各地高等教育都面临挑战。美国高等教育杂志称:公立综合性大学,科研经费缩减、生源流失,“人文学科正空洞化”。还不仅是美国。中国3年前也开始新文科建设。
并不只是文科。港中大哲学硕士当火化工,引发了热议,但似乎没人注意到,他身边还站着两位“211”大学的工科本科生,一位建筑学、一位高分子材料工程。
法学教育多年蓬勃,还打算启动法律博士,一种时下看需求还不小的学位“奢侈品”。然而两年前,
教育部就曾撤销了4所高校的法学专业;更有地方院校,因生源和就业,已主动停招或压缩了法学生名额。