专栏名称: 冷炮历史
三观尽毁莫流泪,冷吧渡你入正途~
目录
相关文章推荐
鱼羊史记  ·  男人对女人有这4个反应,说明真的动情了 ·  20 小时前  
上下五千年故事  ·  朱元璋见一大臣常穿破旧衣服,直夸清官,刘伯温 ... ·  4 天前  
上下五千年故事  ·  蒋介石1975年去世,为何至今45年棺椁还没 ... ·  3 天前  
鱼羊史记  ·  男女间互相生理性喜欢,才有的表现 ·  2 天前  
51好读  ›  专栏  ›  冷炮历史

103年前发生在十一月的「十月革命」

冷炮历史  · 公众号  · 历史  · 2020-11-09 11:00

正文


攻占东宫


1917年11月8日(儒略历10月25日),十月革命爆发了。

这场由列宁领导的俄国革命,对世界历史来讲都非常重要。

因为在人类历史上第一次在一个短暂的时期里, 真切地看到了一个纯理论描述中的社会是如何建立起来的。

随着历史档案的公开、历史研究的逐步深化,近年来,有关这场 20世纪对人类影响巨大的革命的研究成果越来越多,很多当年隐藏在宏大历史叙述下的历史细节及影响被逐渐揭开。

尼古拉二世 ·亚历山德罗维奇(1868年5月18日—1918年7月17日)

他是俄罗斯 罗曼诺夫王朝 最后一位沙皇,俄罗斯帝国末代皇帝

这其中,尼古拉二世一家的遭遇尤为引人关注。

1914年7月28日第一次世界大战爆发,这对本已风雨飘摇中的俄国来说,简直是一场灾难,但是,沙皇尼古拉二世依然把他的人民带进了这场血腥的战争。

1916年,俄军开赴东线战场

当时,整个俄国有 1200万人被动员入伍,在这场惨烈的战争中每4个士兵中便有3个伤亡,农民、工人不断地从农田和工作岗位上被调往前线,供德军屠宰, 三年来的战争已经为底层士兵的哗变打下基础。

到了 1917年初,沙俄军队中仅每月的逃兵就多达34,000人。而战争后俄军的死亡总人数居然高达380万,居于各交战国之首。

这场战争带来的恶果之一,就是造成俄国社会面临严重的食品短缺以及疯狂的通货膨胀。此时的俄国已经脱离了沙皇的掌握,整个帝国都处在风雨飘摇之中。

1917年初,在彼得格勒的杂货铺排队购买面包的妇女

正是这样一起因面包断货引发的骚动点燃了革命的导火索

1917年2月,革命已经风起云涌,一场运动从社会下层爆发了。2月23日,几千名纺织女工走出工厂发起罢工,并且把她们的男同志也号召了出来。

“打倒战争!打倒高物价!打倒饥饿!给工人面包!”街上的妇女们喊着这些口号走向他所在的工厂。在这天结束之前,大约9万人加入了罢工,第二天人数又翻了一倍。

而且,布尔什维克们主动加强了这场运动的怒火,他们有意识地扩大罢工、拉拢士兵的计划超过了对面包的诉求,随着双方的矛盾加剧,军队哗变了。

包围国家杜马办公地塔夫利达宫的示威群众,守备部队已经向起义的民众倒戈

第一批叛变军官起义的部队引起骨牌效应。到了 27日,彼得格勒15万人的卫戍部队已经土崩瓦解。同时,尼古拉二世也被自己的将军们所遗弃,他们认为这个皇帝只是胜利的障碍,毫无用处。

在从战争前线回家的途中,尼古拉乘坐的列车被劫持,并且收到来自各方的电报,电报中声称: “为了避免整个国家秩序的彻底坍塌,请他退位。”

尼古拉二世显然已是穷途末路, 3月1日,尼古拉二世宣布退位, 统治俄国 300多年的罗曼诺夫家族走下了历史舞台。

同年 3月5日,俄国的临时政府组建完成,立即有人向临时政府请求逮捕前任沙皇。尼古拉二世一家在被软禁在了亚历山大宫,而此时,临时政府控制下的军队继续与德军作战。

斯大林时代创作的政治宣传画《列宁抵达彼得格勒》,与画中场景不同

真实的情况是列宁一行系在深夜到站,仅有少数苏维埃领导人到场迎接

他身后也不可能出现头戴鸭舌帽的斯大林

这时,德国人向俄国送来一份厚礼 ——列宁。

这位被沙皇尼古拉二世流放的革命导师被装在一辆闷罐列车中,穿过德国,向俄国驶来。

列宁的到来掀起了更大的一波激进情绪,临时政府收到了严惩皇室的要求。到了仲夏,他们决定罗曼诺夫一家子,早已不该继续在精美的宫殿中享受,该出去吃点苦头了。

于是, 1917年8月1日清晨,沙皇尼古拉二世和他的家人离开了亚历山大宫,随行带着39名旧臣和随员,被押往西伯利亚。此时,他们并没有意识到, 经此一去,将永无归期。

然而,沙皇倒台后,俄国组建的临时政府简直不堪一击,在导师列宁那极富号召力的呼喊下, “十月革命”终于来了,历史进入了我们熟悉的叙事。

列宁的布尔什维克取代了临时政府,风暴席卷冬宫。他们很快组建了自己的军事力量,红军登上历史舞台。为了防止白匪军利用沙皇一家 “窃取革命果实”,如何处置罗曼诺夫一家,成为摆在红军面前的最重要的几个问题之一。

通过宣传机器,列宁将 “尼古拉二世”的称号改为“血腥的尼古拉”。直到1918年7月,俄国内战仍在激烈的进行着,有关人员决定将关押在商人伊帕季耶夫的寓所里的尼古拉二世全家干掉,以避免其日后卷土重来的可能性。

尼古拉二世全家福(后期着色)

1918年7月16日深夜或7月17日凌晨,尼古拉二世家族包括和他们在一起的仆人近10人被看管他们的人赶到地下室,使用机关枪扫射集体处决。他们的尸体被浇上硫酸和汽油销毁,残余骨渣被埋藏在叶卡捷琳堡地区的一个废弃洞穴中。

那年,尼古拉二世 50岁,他妻子46岁,儿子阿列克谢14岁,大女儿奥尔加23岁,二女儿塔季娅娜21岁,三女儿玛利娅19岁,小女儿阿纳斯塔西娅17岁。

雅可夫 ·米哈伊诺维奇·斯维尔德洛夫(1885年6月3日——1919年3月16日)

作为这场处决内幕的参与人,日里亚尔曾撰写了一部《尼古拉二世及其一家的悲惨命运》。这本书中,日里亚尔认为全俄中央执行委员会主席斯维尔德洛夫和乌拉尔地方苏维埃作出亲自下达枪杀沙皇一家的命令,也有人说是列宁的指示。

作为十月革命的领导人之一,列宁最亲密的战友 ——托洛茨基的结局,也值得我们反复回味。

不知道是凑巧还是列宁送给这位密友的惊喜,十月革命当天恰好也是托洛茨基的生日。

1919年,在庆祝十月革命两周年的活动上

1924年列宁去世后,这位红军的缔造者曾被很多人看作是列宁的接班人,托洛茨不仅在红军中有着崇高的威望,他还是“第四国际”的实际缔造者。

可是在激烈的斗争中,托洛茨基得罪了加米涅夫和季诺维也夫,称他们 “并非真正的列宁主义者”,直接把这两位推向了斯大林一方,一拳难敌四手,最终接班人宝座还是让斯大林拿走。

加米涅夫和列宁在一起

在这里插一句,值得一提的当初倒向斯大林的加米涅夫和季诺维也夫,在 1934至1935年被指控组织“反革命地下恐怖集团”, 哥俩一起被处决。

话说回来,坐上苏联第一把交椅的斯大林可不是善罢甘休的人。

1928年1月,托洛茨基被流放哈萨克斯坦的阿拉木图,在流放期间还不断抨击斯大林,1929年初苏联决定将其驱逐出境,被驱逐出国后,托洛茨基先后流亡土耳其的普林基波岛、法国和挪威等地,最后流亡到墨西哥。

三个政治强人

在墨西哥流亡期间,克格勃组织过几次暗杀都失败了。







请到「今天看啥」查看全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