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新一轮科技革命和产业变革正在重塑全球经济结构。算力作为数字经济的核心生产力,成为全球战略竞争的新焦点。算力已成为国民经济发展的重要基础设施。当下是数据要素经由前期积累充分释放潜力的时代,也是算力需求指数型爆发增长的时代。加快推动算力建设,将有效激发数据要素创新活力,加速数字产业化和产业数字化进程,支撑经济高质量发展。
国家在算力方面已经做出了明确的规划,2028年达到2800EP。各省也积极响应算力规划,北京、上海、广东、甘肃等省份已经率先发布了包含2025年的发展规划。本文整理了近期我国几个主要算力中心的建设动态,供大家参考。
2023年5月21日北京市人民政府发布《北京市加快建设具有全球影响力的人工智能创新策源地实施方案(2023-2025年)》,该《方案》中指出提升算力资源统筹供给能力。分别在海淀/朝阳区建设北京人工智能公共算力中心、北京数字经济算力中心。在人工智能产业聚集区新建或改建升级一批人工智能商业化算力中心,推动自主可控软硬件算力生态建设。实施算力伙伴计划。推进跨区域算力协同,建设统一的多云算力调度平台。
据不完全统计,2023年以来,北京市已经建成或正在建设的智算中心包括京西智谷智算中心、石景山智能算力中心、北京昇腾人工智能计算中心、华章北京一号智算中心、北京数字经济算力中心等,涉及海淀、朝阳、经开区、石景山、门头沟、大兴、丰台等多区域,已建成智能算力总规模约5000P,智算产业规模正在持续扩大。
2024年4月24日,北京市经济和信息化局、北京市通信管理局印发《北京市算力基础设施建设实施方案(2024—2027年)》,该《方案》中指出重点建设海淀、朝阳、亦庄、京西(石景山、门头沟)等E级智能算力高地,优先加快两个10EFLOPS大规模智算集群建设进度,着重满足快速增长的大模型训练算力需求和推理算力需求。打造内蒙古(和林格尔、乌兰察布)-河北(张家口、廊坊)-北京-天津(武清)为主轴的京津冀蒙算力供给走廊。
2024年5月初,北京数字经济算力中心项目基础设施建设正式启动施工。项目利用存量厂房建设,打造全栈国产化AI算力生态,为人工智能“添动力”,助力数字经济高质量发展驶入“快车道”。
北京数字经济算力中心是北京市统筹布局的市级公共算力中心之一。项目位于朝阳区酒仙桥中路18号北广科技园内,由北京电子数智科技有限责任公司(以下简称“北电数智”)规划设计并建设运营,占地1.7万平方米,地上建筑规模为3.5万平方米,共3600个智能算力机柜。
目前,北京的算力规模大约为7000匹,计划到今年年底增加至1.2万匹,并有长远目标达到4.5万匹。重点建设区域包括南部的亦庄,将建设国家级人工智能训练场,目前已建成3000匹算力;北部的中关村科学城,已有1000匹算力规模;西部的门头沟,计划建设500匹算力的精细智能中心;东部的朝阳,计划建设500匹算力的制测中心。整体布局呈现东西南北四方布局,以南部亦庄为重中之重。投资节奏和金额将根据规划和实际需求进行调整,以支持北京经济社会发展和科技创新。
2022年6月1日,上海市通信管理局发布《新型数据中心“算力浦江”行动计划(2022-2024年)》。“算力浦江”行动计划实施半年以来,上海已初步形成了“一平台、五中心”的智算中心发展格局,依托新型互联网交换中心建设全国首个多云互联和算力交易平台,满足智算中心的算力调度和交易需要,上海超级计算中心(上海市人工智能公共算力服务平台)、腾讯长三角人工智能先进计算中心、阿里云华东智能算力中心、商汤科技人工智能计算中心、上海有孚临港云计算数据中心等五大智算中心已正式逐步投产,全部建成后智能算力总承载能力超10EFlops,为上海城市数字化转型提供坚实算力基座。
2024年3月21日,上海市通信管理局等十一部门发布《上海市智能算力基础设施高质量发展“算力浦江”智算行动实施方案(2024-2025年)》,提出形成上海算力交易平台、上海市人工智能公共算力服务平台两大算力资源调度核心,以及面向智算应用的算力中心多极分布的“1+1+X”智能算力建设和服务体系,明确了“智算设施高效协同、智算要素自主可控、智算应用融合泛在、绿色智算效能突出、智算生态安全开放”五大目标。
到2025年,上海市智能算力规模超过30EFlops(FP16),占比达到总算力的50%以上;智算中心内先进存储容量占比达到50%以上;新建智算中心国产算力芯片使用占比超过50%;智能算力典型应用场景超过50个。
据文件内容,上海市将打造“智算+城市治理”、“智算+工业”、“智算+教育科研”、“智算+金融”、“智算+医疗”、“智算+机器人”、“智算+自动驾驶”7大智算应用场景,提升绿色智算水平,创建智算产业生态。
据测算,广东省综合算力指数(集算力、存力、运力于一体的新型算网能力)达67.5,居全国第一。通用算力方面,广东省拥有约230个数据中心,合计标准机架数量约62万个,占全国9.5%。
2024年3月7日,广东省通信管理局等九部门印发《广东省算力基础设施高质量发展行动暨“粤算”行动计划(2024-2025年)》,提出推动全国一体化算力网络粤港澳大湾区枢纽节点韶关数据中心集群,推进“1+2+N”算力中心布局,以韶关数据中心集群为核心,形成广州、深圳两个低时延智能算力应用区。
到2025年,广东省算力规模达到38EFLOPS,智能算力占比达到50%;打造“城市内1ms、韶关至广深3ms、韶关至全省5ms”时延圈;新增国产化算力占比达到70%;打造算力典型示范标杆案例6个。
据文件内容,广东省将在“算力+工业”、“算力+教育”、“算力+医疗”、“算力+交通”、“算力+金融”、“算力+政务”六个方向深化算力赋能行业应用。
2022年9月23日,甘肃省人民政府办公厅发布《关于统筹推进全省算力资源统一调度的指导意见》,指出统筹布局算力基础设施,打造高效互通的直连网络,提升算力统一输出能力,建设算力资源调度服务平台,构建算力交易市场运营机制,推进建设统一的“国资云”,开展算力调度技术研发,打造网络安全保障体系。
甘肃庆阳会同三大通信运营商,打通庆阳到兰州、西安、郑州、北京、上海、广州、深圳等重点城市的直连链路,搭建与7大枢纽节点同架构双向支撑的高速传输网络体系。2023年1月,甘肃国家算力枢纽算力资源调度中心项目主体正式封顶。
2024年5月8日,据工信部官网消息,甘肃省通信管理局联合省发改委、省工信厅等六部门印发了《甘肃算力基础设施高质量发展三年行动计划(2024-2026年)》,统筹谋划部署甘肃省算力基础设施建设发展布局,加快推进全国一体化算力国家枢纽节点(甘肃)建设,支撑甘肃省数字经济高质量发展。到2026年,计算力方面,全省算力规模超过30EFLOPS;运载力方面,实现庆阳数据中心集群到兰州时延达到3ms以内,到成渝枢纽时延达到8ms以内,到京津冀枢纽时延达到10ms以内,到长三角枢纽时延达到15ms以内,到粤港澳大湾区枢纽时延达到15ms以内;存储力方面,存储总量超过65EB,先进存储容量占比达到32%以上;应用赋能方面,围绕工业、能源、文旅、公共服务等领域,推动人工智能算力赋能新型工业化。
2022年2月,国家发展改革委等部委联合印发文件,同意在全国8个地区启动建设国家算力枢纽节点。至此,全国一体化大数据中心体系完成总体布局设计,“东数西算”工程正式全面启动。贵州作为全国8个获批建设全国一体化算力网络国家枢纽节点之一,深度参与到国家这一超级工程之中。
近年来,乘着“东数西算”东风,在实施数字经济战略上抢新机,抓住算力、赋能、产业三个关键,以算力保障基地建设为主抓手和突破口,数字经济发展创新区建设扎实推进,全国一体化算力网络国家(贵州)枢纽节点建设成效显著。目前,全省在建及投运重点数据中心43个,其中,超大型、大型数据中心24个,18个集中在贵安新区,算力规模累计达到15Eflops。
2023年10月23日,贵州省大数据局等8部门印发《关于促进全国一体化算力网络国家(贵州)枢纽节点建设的若干激励政策》,该政策指出,支持算力中心建设,打造人工智能算力高地,支持在贵安新区新建智算中心项目,优先对国产化比例高的项目给予奖励;发放“贵州算力券”,作为一种政策工具和数字化凭证,用于支持省内外企业、高校、科研机构等购买贵州算力服务时抵扣一定比例服务费用,建立贵州算力消费、数据资源有序流通与特色产业联动互促的综合性激励机制,做大做强算力产业。在一系列政策和举措的推动下,贵州算力产业不断培育壮大,正着力加快构建算力产业发展的新格局。
2024年2月2日,据贵州省通信管理局官网消息,贵州省七部门联合发布了 《贵州省算力基础设施高质量发展行动计划(2024-2025年)》,提出到2025年,计算供给均衡合理,总算力规模提升到80EFLOPS,超算算力与智算算力占比达到35%;实现城市内单向时延1毫秒,贵阳·贵安集群至各市(州)城市间单向时延3毫秒以内;至成渝、粤港澳数据中心单向时延10毫秒以内、至长三角、京津冀数据中心单向时延20毫秒以内;存储总量超过60EB;以应用场景为牵引,着力打造应用标杆。
近年来,宁夏银川市紧抓“东数西算”战略机遇,全力实施数字赋能计划,加快数字基础设施建设,推动数字信息产业发展。在此基础上,银川拔节起势布新局,以高水平创建国家人工智能创新应用先导区为目标,以引进培育国内知名通用和行业大模型为切入点,打造数字经济发展核心生产力,全力建设“算力之都”。
2023年8月,宁夏移动建成西部首个面向市场的千卡级AI训练集群—中国移动(宁夏中卫)数据中心,提供算力服务运营,支撑行业大模型产业发展。
2024年5月20日国新办举行“推动高质量发展”系列主题新闻发布会,围绕“以建设黄河流域生态保护和高质量发展先行区为牵引 加快建设现代化美丽新宁夏”作介绍。宁夏回族自治区党委常委、副主席买彦州介绍,在东数西算方面,新建一批绿色数据中心,尽快建成全国大型智算基地,让宁夏的电力变成全国的算力,跑出数字经济加速度。
河北,因其紧邻北京核心区域的地理位置和明显的土地、电力供给优势,已成为北京算力溢出需求的主要承载区,其中张家口、廊坊、保定更是核心承接区域。据河北发改委消息,自2022年以来,共审批通过了104个数据中心项目,其中张家口占据了83个,廊坊和保定各有10个。
公开数据显示,截至2023年底,张家口市投入运营数据中心27个、标准机柜33万架、服务器153万台,算力规模达到7600P。
2023年1至10月,河北省大数据服务产业收入75.21亿元,同比增长28.92%。廊坊华海三河铭泰云计算数据中心、万国数据智能创新云计算数据中心等河北省6个数据中心被评为国家绿色数据中心,数量位居全国第二。数据港张北2A2数据中心等3个数据中心入选国家新型数据中心典型案例,数量排名全国第一。
据《中国综合算力指数(2023年)》显示,河北综合算力指数排名全国第4。
其中,算力指数排名全国第1,存力指数排名全国第4。
截至去年底,河北省在线运营服务器规模突破350万台。
河北人工智能计算中心位于石家庄,所以也叫石家庄人工智能计算中心,它作为河北省科技创新“主阵地”积极响应国家政策和河北省统一部署,在2023中国国际数字经济博览会期间,与桑达股份达成战略合作,正式启动石家庄
人工智能计算中心的建设。
2023年11月30日,以“数字石家庄·智算创未来”为主题的2023石家庄人工智能产业生态发展大会正式召开。会上,“石家庄人工智能计算中心”正式揭牌。
石家庄人工智能计算中心是
石家庄市为推动算力基础设施领域高质量发展和加速产业数字化、智能化进程而建设的重要基础设施,
占地15亩,总规划算力300P,建成后将成为河北省算力规模最大、计算能力最强,国内性价比最高、硬件迭代速度最快的智算中心。
一期建设人工智能算力100P,
投资5.1亿元。
围绕算力填充、生态构建,建设一中心四平台,可以快捷地为政府和行业客户提供通用智算支持,促进产业升级与创新驱动发展。
未来,将根据不同的大模型场景,面向行业用户对算力的需求,扩建不同类型的算力资源,将在3年内扩容至500P的计算能力。
2024年初,一期100P算力已正式上线并开放测试,可同时向企业、政府行业、高校等在内的算力需求单位提供上线测试环境。
目前,河北人工智能计算中心已注册用户65家,上线适配32家,算力使用规模已达到93PFlops,主要涉及交通、医疗、农业等行业。
2024年5月20日,河北省人民政府办公厅发布了《关于进一步优化算力布局推动人工智能产业创新发展的意见》。
《意见》明确指出到2025年,算力规模达到35EFlops以上,智能算力占比达到35%左右,新增算力基础软硬件设施自主可控比例60%以上。在智能制造、医
疗健康等优势领域孵化一批行业应用大模型,培育典型应用场景30个。
在算力方面,支持河北人工智能计算中心扩容做大,推动实现全省数据中心从通用算力为主到通算、智算融合发展的结构性调整。
[1]
《北京市算力基础设施建设实施方案(2024—2027年)》
[2]
《广东省算力基础设施高质量发展行动暨“粤算”行动计划(2024-2025年)》
[3]
《甘肃算力基础设施高质量发展三年行动计划(2024-2026年)》
[4]
贵州日报
《贵州:综合算力位居全国前列 智算规模占比超90%》
[5
]
《河北省进一步优化算力布局推动人工智能产业创新发展的意见》
[6
]河北
日报
《
张家口:持续打造算力经济廊道
》
来源
数据要素社综合整理,转载请注明来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