01
历史永远是充满吊诡的。
1994年,中国出版史上出现了第一本“现象级”的现代外国文学小说译作——在出版之后仅仅十个月里,这本封面俗气、装帧简陋,只有八万字薄薄的小册子,在中国卖出了25万本!——这还不包括那些数倍于此的,“错字百出,纸质不如卫生纸”的盗版。
整个九十年代,唯一能在传播度上与之抗衡的中国文学作品,可能就是那之前不久出版的《文化苦旅》了。
没错,这就是《廊桥遗梦》(The Bridge of Madison County)。
昨天,77岁的《廊桥遗梦》作者沃勒(R. J. Waller)在美国家中去世。25年前,当他为了应付差事只花了11天时间炮制出这部“情节老套滥俗”的中篇小说时,一定没有想到,它将成为美国现代文学史上“殿堂级”的畅销书——迄今为止,这部小说已被翻译成超过35种语言,全球销售量超过1200万册,高居《纽约时报》书评专栏榜首。
然而,关键问题还不在这里。要命的是,这部小说描写的,居然是一段鬼使神差地发生,继而天雷地火的,又无疾而终的——婚外恋!
《廊桥遗梦》1994年中译初版本
02
更传奇的故事,还在后头。
在中译本出版后很长时间里,超过30万的读者,竟然都对那位叫做“梅嘉”的译者一无所知。出版社拒绝透露任何有关译者的信息,图书馆里也查不到“梅嘉”翻译的任何其他作品,她仿佛耀眼的明星,骤然划破夜空,然后又转瞬即逝,没有留下任何痕迹。
半年以后,伴随着《廊桥遗梦》热销程度的急剧攀升,译者的真实姓名终于曝光。尽管如此,译者还是坚决地拒绝了有关于这本书的任何形式采访,只留给穷追不舍的媒体和读者这样一句话:
在我所有的工作中,这本译作是付出劳动最少,在价值上也是最轻量级的,尽管这不是一本坏书,我也没有说过根本不值一顾这样的话。我认为我的任何作品都比这值得关注。
正是出于这样的原因,作者生平第一次在译作上用了胡乱编的名字。尽管这本译作的销量超过她所有其他著作总和的很多倍,她也从不曾把这本书列入自己长长的著作目录上。
这位特立独行的译者,就是资中筠先生。当代中国最有担当与傲骨的知识分子之一。
1994年,资中筠在南京讲学。适值她与研究团队呕心沥血四年完成的《战后美国外交史》出版,有学生告诉她书店能买到。下了课,资中筠跑去书店,书架上已经没了踪影。老板说,这样的学术书,最多进个一两套,卖完拉倒,否则砸在手上就是累赘。与此同时,资中筠却看到,书架上插着好几本她先前翻译的巴尔扎克,迎面最显著的地方,则是一摞一摞的畅销书《廊桥遗梦》。
资中筠说,那本《外交史》凝聚了许多严肃学者多年艰苦劳动,却与《廊桥遗梦》的命运形成鲜明对比,就本人而言,三种作品的劳动与遭遇正好“倒挂”。当时她就感慨系之、唏嘘不已,“自己跟自己比,心理不平衡”。
资中筠先生
03
资中筠先生的“情绪”,确实有点道理——这个并不高明的故事,一脚踩上了爱情小说里两个最应该回避的“恶俗”题材的雷区:一见钟情和婚外情。
意大利女孩弗朗西斯卡出生在那不勒斯一个传统、保守的乡村家庭。在与一位艺术家一段刻骨铭心的爱情被现实的父母扼杀之后,她彻底告别了粉红色的、充满幻想的少女时代。
这时,弗朗西斯卡遇到了来自异国的陌生人理查德,这是一个稳重、善良、不爱幻想,“能过日子”的男人。弗朗西斯卡跟着他来到美国,开始在衣阿华廊桥小镇上过起平静的生活,生儿育女,循规蹈矩,日子仿佛一眼可以望到头。
突然有一天,金凯出现了。
这个《国家地理》杂志的摄影记者,仿佛生活在“奇异的,鬼魂出没的,远在达尔文进化论中物种起源之前的世界里”。从彼此双目对视的第一眼开始,他们就沦陷了。“在一个混沌无常对的世界里,这样的爱,只会出现一次,不论能活几生几世,以后再也不会再现。”
在接下来的四天里,这对中年男女抛开了世俗的一切,接吻、做爱、听音乐、谈幻想、谈爱情……四天凝缩了一生。
抉择的时候到了。女人问:我们怎么办?内心深处,她很难抗拒男人的心灵诱惑:
我们可以在大漠的沙堆里做爱,在蒙巴萨的阳台上喝白兰地,僚望阿拉伯三角帆船在初起在晨风中扬帆启程。我要带你去狮之国,到孟买湾边是一座古老的法国城市,那里的一个奇妙的屋顶饭店,还有火车穿过山间隧道,还有比利牛斯山的高处巴斯克人开的小旅店,在南印度一块老虎保留地有一个特别的岛,位于一大片湖中央。如果你不喜欢大路上的生活,那么我就找个地方,开个店,专摄当地风光,或肖像,或者干一行随便什么能维持我们生活的营生……
男人走了,女人最终选择了家庭和责任,生活一如既往的向前走,平静,没有左顾右盼,没有波澜起伏。
《廊桥遗梦》电影(1995)剧照
04
十七年后,女人收到一个包裹。
最上面有一封信:
亲爱的弗朗斯西卡女士:
我们是一位最近去世的罗伯特.金凯先生的财产代理人……
这段话,让她隔了整整一小时,才有勇气继续将信念了下去:
金凯先生遗体已火化,根据本人遗愿,他的骨灰将撒在您家附近,据我所知该地称为罗斯曼桥……
终于从巨大的伤痛中喘过气后,她打开了盒子,里面是他最钟爱的一根项链,项链顶端的圆牌上,刻着弗朗西斯卡的名字。
此后,每年生日,女人都会从牛皮纸拿出那封长长的信,一次次轻声朗读:
我只知道在那个炎热的星期五,从你的小巷开车出来,是我一生中做过的最艰难的事,以后也决不会再有。我心已蒙上灰尘,我想不出来更恰当的说法。
我不喜欢自怜自艾,相反,我有感激之情,因为我至少找到了你。我们本来也可能像一闪而过的二粒宇宙尘埃一样失之交臂。
对宇宙来说,四天和四兆光年没什么区别,我努力记住这一点。
在我头脑深处,时间是残忍的符号,因为我永不能与你相聚。
我爱你,深深地,全身心的爱你,真到永远!
最后的牛仔:罗伯特
《廊桥遗梦》电影(1995)剧照
05
在坊间数不清的书评中,最深刻的,还是一度对小说嗤之以鼻的译者资中筠先生。她说:
关于《廊桥遗梦》,评论大多着眼于爱情与家庭以及与之有关的价值观,似乎很少人注意到书中所表达的另一层思想,就是对现代市场经济社会的逆反。男主人公罗伯特·金凯就是这一逆反的化身。他的一切言论、行为都是竭力挣脱市场化了的世俗的枷锁,追求归真返璞。
书中的爱情故事如果单从弗朗西丝卡的角度看,不算新鲜:一个嫁到边远小镇本性有点浪漫气质的少妇,丈夫善良而不解风情,生活平静而乏味,因某种机遇被激发起了潜藏的激情,圆了少女时代的梦。与福楼拜的《包法利夫人》、辛格莱·刘易斯的《大街》等等异曲同工。
但是,从金凯的角度就有其独特之处。那是一种摆脱一切世俗观念,还原到人的最初的本性,纯而又纯,甚至带有原始野性的激情。天上人间只此一遭,如宇宙中两颗粒子相撞,如果失之交臂,就亿万斯年永不再遇。作者调动了一切想象力塑造出这样一个"最后的牛仔",与这高度组织化的市场社会格格不入,处处要反其道而行,包括对爱情。这样一种爱情注定是神龙见首不见尾的。
即使撇开弗朗西丝卡的家庭责任感不谈,能够想象她跟金凯私奔,然后两个人一起过日子白头偕老么?那金凯还成其为金凯么?这就像林黛玉与贾宝玉终成眷属,子孙满堂一样无法想象。每个故事有它自己的意境和规律,甚至不以作者的意志为转移。
我想,如果这本小书有一定的魅力的话,就在于作者以独特的手法通过金凯其人表达了对现代社会的逆反心理和一种追求归真返璞的情怀。
《廊桥遗梦》女主角扮演者斯特里普
06
1995年,《廊桥遗梦》被大导演伊斯威特(ClintEastwood)拍成电影,扮演农妇弗朗西斯卡的,是“梅姨”斯特里普(Meryl Streep),因为这个角色,她第八次获得奥斯卡金像奖最佳女主角提名。
剧中最著名的台词是:每个人都生活在各自的过去中,我们用一分钟去认识一个人,用一个月去喜欢一个人,用一年去爱上一个人,最后却要用整整一生去忘记一个人,而这就是所谓的爱情。
电影《廊桥遗梦》主题曲《此情不渝》