哲理类
01.
天下之理未尝不一
,
而一不可执。
万事万物,天下的道理都是统一的,所谓“一切即一,一即一切”,但是这个“一”不是静止的、僵死的、不变的,而是充满着对立、差别和变化,所以又不能执着于“一”。
0
2.
春江水暖鸭先知。
由于鸭子喜欢游水觅食,所以能最先体会到春天的来临,以及水温的上升。
只有经常和某种事物相接触,也最熟悉它的人,才能最敏锐地发现它的任何细微的变化。
这句诗极富哲理,现在我们指某一新的情况或消息被人预先知道时,便往往引用这一句。
03.
不识庐山真面目
,
只缘身在此山中
。
为什么不能辨认庐山的真实面目呢?因为身在庐山之中,视野为庐山的峰峦所局限,看到的只是庐山的一峰一岭一丘一壑,局部而已,这必然带有片面性。
游山所见如此,观察世上事物也常如此。由于人们所处的地位不同,看问题的出发点不同,对客观事物的认识难免有一定的片面性;要认识事物的真相与全貌,必须超越狭小的范围,摆脱主观成见。
04.
若言琴上有琴声,放在匣中何不鸣
?
若言声在指头上
,
何不于君指上听
?
美妙琴声的出现,有待于客观的物,就是这个琴;和主观的人,就是弹琴者。两者巧妙地结合起来,才能发出美妙的琴声。
琴声也不是源于妙指,而是来自内心,琴声即心声。物我融合,才是佳境!
只有主观和客观相统一,事物的内部矛盾(内因)和事物的外部矛盾(外因)相统一,才能成功。
05.
故世之言道者
,
或即其所见
,
而名之
;
或莫之见
,
意之
;
皆求道之过也。
世上大谈“道”的人,有的是就他自己的理解来阐明它,有的没有理解它,却主观猜度它,这都是研求道的弊病。
得道之人毕竟是极少数,大多数人只能是人云亦云,或者是主观臆测,不是失之于偏,就是失之于浅,所以不要有一点心得,就自以为知“道”了。
06.
物必先腐,而后虫生。
事物的变化是内因、外因共同作用的结果,其中内因起决定作用。
07.
自其变者而观之
,
则天地曾不能以一瞬;
自其不变者而观之
,
则物与我皆无尽也。
从事物变易的一面来看,天地间没有一瞬间不发生变化,这是说事物的绝对运动;而从事物不变的一面来看,万物与自己的生命同样无穷无尽,这是说事物的无限循环。
08.
有名而无实
,
则其名不行
;
有实而无名
,
则其实不长。
徒有其名而无其实,它的“名”很快就会被人们厌弃;光有其实而无其名,它的“实”就不能广被人知。
“名实之辩”是古代哲学中的一个重要命题,苏东坡大体上是一种“名实相副”的观点。
09.
画竹必先得成竹于胸。
实践出真知,熟练出技巧。观察到实践,实践到理论,理论应用于实践。
10.
有所取必有所舍
,
有所禁必有所宽。
要有所获取,就一定要有所舍弃;要有所禁止,就一定要有所宽容。
天下事物充满着正反两面、对立转化的辩证关系。
读书类
11.
孔子圣人,其学必始于观书。
要使自己成为孔夫子那样有文化、有道德的人,做学问必须从读书开始。
读书也许能够决定一个人的命运,也许不能,但是至少可以充实人生,也有助于规划一个人的人生。
12.
书富如入海
,
百货皆有。
人之精力
,
不能兼收尽取
,
但得所欲求者尔。
书籍众多浩瀚,如入东海,什么样的都有,而人的精力是不可能读尽天下书的,只能读取一些希望读到的。
读书选择自己喜欢的,也不必像学者那样读书,可以学习陶渊明的读书态度,“好读书,但不求甚解”。
13.
旧书不厌百回读
,
熟读深思子自知。
读书不要贪多贪新,要把经典的好书反复读,书读百遍,其义自见!
14.
腹有诗书气自华,读书万卷始通神。
曾国藩说,“唯读书能改变气质”,读不读书,时间久了,精神气质就会变得不一样。
1
5
.
博
观
而约取
,
厚积而薄发。
只有广见博识,才能择其精要者而取之;只有积累丰厚,才能得心应手、为我所用。
读书、做学问都需要积累,积累的多了,才能灵活运用。
修身类
16.
古之成大事者,不惟有超世之才,
亦必有坚忍不拔之志
。
人无志不立。王阳明说:“故立志者,为学之心也;为学者,立志之事也。”
17.
流而不返者
,
水也
;
不以时迁者
,
松柏也
。
一个人应该人格独立,绝不随波逐流,有所为,有所不为。
18.
生、死、穷达
,
不易其操
。
孟子说,“穷则独善其身,达则兼善天下”,不要由于生死,穷困潦倒或者飞黄腾达而改变自己的节操。
19.
宁可食无肉
,
不可居无竹。
无肉令人瘦
,
无竹令人俗。
人瘦尚可肥
,
士俗不可医。
人不要太俗,应该少些低级趣味。
2
0.
修其本而末自应。
修身就是修炼自身德行,为自己打下根基,只要这根基坚实了,就会有好的结果。
21.
天下之理,戒然后有慧,
盖慧性圆通,必从戒谨中入。
修身养心“三字诀”:戒、定、慧。
一个修养身心的人,可以根据自己的需要制定阶段性的“戒”,约束自己的行为和心理,以此保证自己的修行能够不断进步,逐步产生定力,进而产生智慧,从而实现修养身心的目标。
22.
夫既心识其所以然,而不能然者,
内外不一,心手不相应,不学之过也。
心里知道是怎么回事,却做不出来,这就是眼高手低,原因就是没有努力学习,没有下苦功夫。
23.
浩然之气
,
不依形而立,不恃力而行,
不待生而存,不随死而亡矣,
故在天为星辰,在地为河狱,
幽则为鬼神,而明则复为人。
人当修浩然之气。
人的生活也就是心灵的生活,“浩然之气”这种力量,形成人的事业和人品,与生命俱来,由生活中的遭遇而显示出它的形态。
养生类
24.
善养身者
,
使之能逸而能劳。
有逸有劳,劳逸结合,使身体一张一弛,既能得到休息,又能得到锻炼,如此调济,方能身体康健。
25.
养生亦无他术
,
安寝无念
,
神气自复。
东坡五十九岁开始独眠,认为这是养生之道。睡得安稳,心无杂念,身体精神都能得到恢复。
26.
守之以一,养之以和,
和理日济,同乎大顺。
健康长生之道就是简单的生活,精神保持守一,心态保持平和。
27.
无事以当贵
,
早寝以当富
,
安步以当车
,
晚食以当肉。
养生具体说就是心中常无事,早睡早起,经常散步,节制饮食。
处世类
28.
人不可以苟富贵,亦不可以徒贫贱。
人不能通过不正当的手段取得富贵,也不能白白地安于贫贱的处境。
人不是为了贫贱而活着,关键是要通过光明正大的途径,通过诚实的劳动,去争取富裕。
29.
人生如逆旅
,
我亦是行人。
我们都是这世上的匆匆过客。
30.
眼前见天下无一个不好人
。
可以看出苏东坡的豁达。
人都有缺点和不足,也都有长处和美德,若只看人的短处,则满眼坏处,心生是非。
31.
占得人间一味愚
。
以愚人的态度来接纳人生中所有的一切。
32.
人皆养子望聪明
,
我被聪明误一生。
唯愿孩儿愚且鲁
,
无灾无难到公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