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题图来源插画师Sophie Blackall
作品)
来源:视觉志 | QQ_shijuezhi
每个人都希望被世界温柔以待,可又有多少人,愿意对这个世界温柔以待呢?
来看这个发生在中国的真实故事。
一年前,一位拾荒老人静静地离开了这个世界。人们在整理他的生前物品时,意外发现他遗产惊人。
他到底是谁?
这个问题很快被回答。然而答案,却让所有人泪流满面......
2015年,杭州图书馆,那位拾荒老人每天都来看书。
他很清瘦、寸头,穿得不大讲究:褪色的红外套,袖口有点脏;白球鞋上蒙了一层灰;一根竹棍挑着两个破袋子。
这个形象,怎么看都和干净的阅览室格格不入。
但在坐看书的各位,谁都没资格嫌弃他。
他比所有人都更像读书人。
一落座,把拾荒的家当放好,起身,不是去书架拿书,而是直奔洗手间。秋冬一到,水很凉。他还是仔仔细细把手洗干净。
“不要把书弄花了”,老人常这样念叨。
传统的读书人讲究“爱惜字纸”。阅读前洗手,不把指印沾到书页上,很多人不当回事儿。他一个拾荒者却对书有近乎温柔的爱惜,让人心里不觉一暖。
有新闻报道他,人们才知道他叫“
章楷
”,杭州独居老人。
每天,“章楷”都会到图书馆看会儿书。“我们老了,大脑要萎缩了。要不断充电,不断得到精神支撑。”镜头前老人一脸认真。
看不清书上的字,又没钱配眼镜,“章楷”只能奋力贴近。
耳朵有点背,只能听清身边的喊话。但一旦和人辩论起来,他逻辑清晰,条条有理,知识面特别丰富。
整个图书馆,只有他年事最高。可不知道为什么,那个佝偻的背影,看上去很安静。
图书馆的人待“章楷”很亲近。工作人员已经习惯看着他挑着破袋子,笑眯眯地进进出出。
刮风、下雨,只要图书馆开门,他都来。
除了那天。2015年11月18日,“章楷”失约了。
他在过斑马线的时候,被一辆出租车撞成重伤,送去医院治疗。经抢救无效,几天后,去世。
杭州图书馆再也见不到这个认真洗手的老人,
世上也少了一个读书之人
。
“章楷”走了,但故事还远没有结束。
女儿在整理他的生前之物时,
意外发现了一笔惊人的遗产
。也正是这笔遗产,揭开了这位拾荒老人背后伟大的一生。
那笔遗产,不是钱,而是满满一铁盒的收据、发黄的信:
《希望工程结对救助卡》、《扶贫公益助学金证书》、一封封的感谢信。
每一张纸上,收件人都写着:
魏丁兆
。
女儿一脸莫名其妙:魏丁兆是谁?我父亲叫韦思浩。
等等,那拾荒老人“
章楷
”又是谁?
这些年,他一直在匿名给困难学生捐款吗?
原来这一切,都是韦思浩隐藏多年的秘密。
除了拾荒者,韦思浩还有另外一个不为人知的身份:杭州某中学一级退休教师。
一辈子站在讲台上教书育人、兢兢业业,直到退休那天。而退休之后,他又坚持20年,给贫困学生捐款,让更多的人接受教育......
他晚年本可以过得很舒适:
住在教育单位分的房子里,不用担心房贷;三个女儿都特别孝顺;每个月5000块钱的退休金,社会保障齐全。
每天喝茶、遛鸟、逛公园。晚上9点上床,早上6点醒来。日子安稳、岁月静好。
在所有人眼里,这叫天伦之乐,除了韦思浩。
这个“固执”的老人根本闲不住。
退休后不久,他就找根竹竿,挑着两个大袋子,上街“寻宝”了。易拉罐也要、塑料瓶也要,袋子里满满当当的破烂。
周围人看不去,都劝他:你到底也是个有身份的人啊喂!
嗯,这话不假。韦思浩确实是个体面人:
那个连高中生都很稀缺的年代,他是杭州大学(现并入浙江大学)的高材生;
参与过《汉语大词典》的编写;
到退休都是中学一级教师。
但退休后的韦思浩,变成了一个叫
章楷
的拾荒老人,和“体面”根本不沾边。
他吃的这些苦,不过是想给上不起学的孩子,多捐点钱。
从90年代起,韦思浩就一次性捐出过
三四百
。如今,
三四千
。
二十多年来,光捐款助学凭证,大大小小几十张。
上面统一的签名:魏丁兆。都是化名,这件事,他压根儿不想让别人知道。
一个人,是可以雪白无私成这样的。
受资助学生给韦思浩写的感谢信
这些,都是受资助的学生给韦思浩写的感谢信。
有一封是这样的:
“魏爷爷:您好,好久没给您写信了。我现在在学校学习,两三个星期才能回家一趟。我妈妈和爸爸没有文化,能让我们上学已经是幸运了,感谢您......”
“魏爷爷”,这些孩子甚至不知道他的真名,叫韦思浩......
他无怨无悔。
为了最大程度省下钱,韦思浩一直住在没装修过的毛坯房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