专栏名称: 火星宏观
用数据说话,做定量研究!
目录
相关文章推荐
东呈金润  ·  2025.02.06涨停分析 ·  昨天  
东呈金润  ·  2025.02.06涨停分析 ·  昨天  
法询金融固收组  ·  十债1.6%与万科债券翻倍! ·  2 天前  
爱平度  ·  大涨!金价再创新高 ·  4 天前  
图解金融  ·  暂停降息! ·  1 周前  
51好读  ›  专栏  ›  火星宏观

周一下调14天逆回购利率,并非央行降息,也非央行降息的信号

火星宏观  · 公众号  · 金融  · 2024-09-24 05:00

主要观点总结

文章介绍了央行宣布下调14天逆回购利率10个基点的事件,并详细解释了央行政策利率体系的构成,包括逆回购利率、中期借贷便利(MLF)利率、常备借贷便利(SLF)利率、贷款市场报价利率(LPR)和超额存款准备金利率等。同时,文章阐述了政策利率之间的关系,并分析了此次下调14天逆回购利率并不代表央行降息,也不意味着下一次降息信号。文章还讨论了年内央行是否会下调LPR利率的问题。

关键观点总结

关键观点1: 央行宣布下调14天逆回购利率10个基点

这是维护季末银行体系流动性合理充裕的措施,但并不代表央行整体的降息行动。

关键观点2: 央行政策利率体系的构成

包括逆回购利率、中期借贷便利利率、常备借贷便利利率等,它们各自有不同的功能和期限。

关键观点3: 不同政策利率之间的关系

超额存款准备金利率是央行的资金成本,逆回购利率等是央行向商业银行提供不同期限基础性货币的利率标准,贷款市场报价利率则是商业银行向非银行企业和个人提供贷款的指导利率。

关键观点4: 7天逆回购利率成为核心政策利率

在央行的货币政策操作中,7天逆回购利率是最为重要的政策利率,它的变化才是未来LPR利率的风向标。

关键观点5: 年内央行是否会下调LPR利率

目前经济形势低迷,央行可能会考虑降息。但央行的货币政策缺乏足够的透明度,外界很难准确预测央行降息的时间点。


正文

内容提要:

9月23日,央行宣布下调14天逆回购利率10个基点。央行政策利率体系由逆回购、中期借贷便利、常备借贷便利和贷款市场报价、超额存款准备金等利率等组成。下调14天逆回购利率不代表央行降息吗,也不是央行计划下调LPR的信号。

一、9月23日,央行宣布下调14天逆回购利率10个基点。

根据人民银行网站消息,9月23日,央行称为维护季末银行体系流动性合理充裕,以固定利率、数量招标方式开展了1601亿元7天期和745亿元14天期逆回购操作。

一是进行745亿元14天期逆回购操作,中标利率为1.85%,此前为1.95%。根据央行此次公告,本次实施的14天期逆回购操作利率下调了10个基点。

二是进行1601亿元7天期逆回购操作,中标利率为1.70%。与此前持平。因23日有1387亿元7天期逆回购到期,实现净投放959亿元。

由于市场普遍预期中秋假期结束后,央行将会下调政策利率。但上周四、周五央行未能满足市场预期,没有任何消息。所以周一央行在逆回购公告中宣布14天期逆回购操作利率下调10个基点。不少人评论说央行降息了。

也有人说央行把面粉利率调降了一点,是为了引导下个月面包利率下调。

要弄清楚这一点,今天央行的公告是不是降息,或者会不会是下一次降息的信号,我们首先必须基本了解央行的政策利率体系。

二、央行政策利率体系。

目前,央行的政策利率比较复杂,由逆回购利率、中期借贷便利(MLF)、常备借贷便利(SLF)和贷款市场报价利率(LPR)、超额存款准备金利率等组成。也称为利率走廊。

1,逆回购利率。

逆回购(Reserve Repo)是指央行把钱借给商业银行,商业银行把债券质押给央行,到期后商业银行还钱,债券解押回到商业银行账户上。1998年,中国人民银行建立公开市场业务一级交易商制度,从2012年起,逆回购成为中国央行常态化的公开市场业务操作手段。央行通过交替使用不同期限的逆回购货币政策,可以使资金投放更加精准。

人民银行使用的逆回购主要有两大品种,一个是7天逆回购,一个是14天逆回购。期限不同,利率不同。但7天或14天,都属于短期基础货币的货币政策工具。

2,中期借贷便利(MLF)利率。

MLF于2014年9月由人行创设。发放对象为符合宏观审慎管理要求的商业银行、政策性银行,可通过招标方式开展;发放方式为质押方式,并需提供国债、央行票据、政策性金融债、高等级信用债等优质债券作为合格质押品。

MLF的主要功能是,通过调节向金融机构中期融资的成本,来对金融机构的资产负债表和市场预期产生影响。

MLF是央行的中期基础货币的货币政策工具,

3、常备借贷便利(SLF)利率。

SLF是人行于2013年初创设的一种货币政策工具,主要用于满足金融机构期限较长的大额流动性需求。常备借贷便利是央行与金融机构“一对一”交易,同样以抵押方式发放,合格的抵押品包括高信用评级的债券类资产及优质信贷资产等;利率水平,则根据货币政策调控、引导市场利率的需要等因素综合确定。

4、贷款市场报价利率(LPR)。

LPR的集中报价和发布机制于2013年10月25日正式运行。

LPR是由具有代表性的报价行,根据本行对最优质客户的贷款利率,以公开市场操作利率加点形成的方式报价,由人民银行授权全国银行间同业拆借中心计算并公布的基础性的贷款参考利率。

目前,商业银行实行的存贷款利率是根据央行公布的存贷款基准利率制定的。

目前全国银行间同业拆借中心向社会公布1年期和5年期以上LPR。

5、超额存款准备金利率。

是中央银行对金融机构存放在中央银行、超出法定存款准备金的部分超额存款准备金计付利息所执行的利率。

2008年,央行下调银行超额存款准备金利率,从0.99%下调到0.72%。2023年4月3日,央行从0.72%调整到0.35%,此后一直未变。

6、以上政策利率之间的关系。

首先我们要了解,超额存款准备金利率是央行的资金成本。逆回购利率,中期借贷便利利率和常备借贷便利利率,属于央行向商业银行提供短期、中期、长期不同期限基础性货币的利率标准,属于商业银行从央行批发进货的资金利率。贷款市场报价利率是商业银行向非银行企业和个人提供贷款的零售性的指导利率。不同企业和个人获得贷款的利率,均按LPR加点、降点确定。

其次,从央行利率走廊来看,超额存款准备金利率是央行政策利率的下限,常备借贷便利是上限。实际上LPR是商业银行对企业和个人的贷款利率,不在央行对商业银行的批发价范围中。

再次,逆回购利率、中期借贷便利和常备借贷便利利率,谁是最核心的政策利率?在不同时期,央行的重点不一样。

两年前的2022年9月20日,人民银行发布“走中国特色金融发展之路”系列第四篇《深入推进利率市场化改革》一文。文章称,央行坚持每日以7天期逆回购为主开展公开市场操作,每月月中开展MLF操作,提高货币政策操作的透明度、规则性和可预期性,向市场连续释放短期和中期政策利率信号。健全利率走廊机制,实现常备借贷便利(SLF)全流程电子化,发挥SLF利率作为利率走廊上限和超额存款准备金利率作为利率走廊下限的作用。

文章称,在当时的货币政策操作中,1年期MLF利率和7天逆回购利率是最为重要的政策利率,降息主要指向这两个政策利率的调降。

但新的央行行长到任后,多次强调7天逆回购利率在政策利率中的作用。

在2024年6月19日陆家嘴论坛上,潘功胜发表讲话称,将进一步健全市场化的利率调控机制,明确以央行的某个短期操作利率,比如7天逆回购为主要政策利率,淡化其他政策利率,理顺由短及长的传导关系,配合适度收窄利率走廊的宽度。

所以,目前,7天逆回购是央行最重要的政策利率,它的变化,才是未来LPR利率的风向标。

三、下调14天逆回购利率代表央行降息吗?

了解了央行的货币政策体系,我们知道,按照目前央行的玩法,7天逆回购利率才是核心的政策利率,它才是LPR调整最可靠的风向标。

在今年7月22日7天期逆回购操作利率从1.8%下调到1.7之后,MLF利率从2.5%下调到2.3%;隔夜、7天和1个月的SLF利率均下调10个点,其中1个月的SLF利率从3.15%下调到3.05%;1年前LPR报价利率从3.45%下调到3.35%,5年前LPR报价利率从3.95%下调到3.85%。实际上,这已经凸显了7天期逆回购操作利率作为基准政策利率的地位。

尤其是此次下调MLF利率安排在下调LPR利率3天之后,14天逆回购利率居然拖到2个月后的今天才下调。进一步淡化了MLF的政策利率色彩,也表明14天逆回购利率与7天逆回购的从属地位。

也就是说,今天14天逆回购利率下调,是两个月前由7天逆回购引发的政策利率下调的尾声,央行出于强调两者的差异性,延迟2个月后才补调,以保持14天逆回购与7天逆回购长期以来保持的15个基点的利差。

总之,第一,此次调低14天期逆回购利率不是央行计划中的一次降息行动,仅是两个月前降息行动的收尾。

第二,此次调低14天期逆回购利率,不能被视为即将下调贷款市场报价利率LPR的信号。因为核心的政策利率7天逆回购利率,今天保持稳定。

第三,年内央行会不会下调LPR利率?

理论上,目前低迷的经济形势,站在央行的惯性思维角度看,应该降息。9月18日美联储超预期降息50个基点,也为央行继续降息提供了新的腾挪空间。年内央行应该会至少下调一次贷款市场报价利率,以期在资产价格下行和收入低迷周期中,解决企业、居民被动性杠杆率提高所带来的债务风险和债务负担。

包括最近两周关于存量房贷利率调整的消息,虽然未见央行的正式否认,而且市场呼声一直比较强烈,也未见央行的哪怕暗示性的确认。三郎也倾向于正式操作和落地只是时间问题,但在解决好银行业存贷利差问题之前,央行恐怕很难决策。因为央行一定认为,稳定商业银行,比减轻房贷负担更为重要。

另外,我们央行的货币政策,央行自身从来不进行公开辩论,或者公开引导,加上央行缺乏足够的独立性。外界很难像准确预测美联储降息那样来预测央行降息的时间点。即使三郎在2023年11月份就预估美联储将在2024年9月降息,但三郎从来不敢预测央行一定会在哪一个具体时间点降息。事实上,所有预估央行降息时间点的人,基本上都被打脸。

推荐阅读已发历史文章:






请到「今天看啥」查看全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