618大促正式来临前,两份出版行业的“联合声明”引爆了关于图书低价销售的讨论。
京沪两地共计56家出版单位在联合声明中表述,不会参与某电商平台提出的618促销活动方案。该方案要求,
各社全品种图书以2-3折价保政策参与618期间累计8天的促销活动。
至此,
出版社与渠道积累多年的矛盾终于以一种刚烈的方式爆发
。联合抵制目前已发酵数日,涉事平台方暂未对此作出回应。
三折大促击穿图书成本,“出版社成为了冤大头”
引发出版单位联合抵制的是大促提出“2-3折”,这已经逼近甚至击穿图书生产的成本线。
一位做过策划、图书编辑的业内人士告诉蓝鲸记者,
图书的利润基本公开透明。一般印刷纸张成本占到定价的10-20%,编辑管理成本10%左右(包含仓储物流等费用),作者稿费大概10-20%
。如果是外版书,成本会更高。若以大促2-3折结算,出版社做的就是亏本买卖。
前述从业人员补充称,该电商平台之前基本是4、5折进货,尾货、旧书、批量垃圾书才是2至3折。因此多位业内人士认为,
促销方案中的“全品类参与”可能是引发联合抵制的关键因素
。以往出版社可以自己选报参加活动的图书,而不是全部图书必须参加。受访出版社人员透露,“一般情况下,新书、教材、成本高的书是不参加活动的,出版社内部会根据自身情况做筛选。”
实际上早在2013年,就曾有过8家出版社联社抵制电商平台“逆价倾销图书”。
十年过去,图书大促的折扣底线从当时的3-4折降低到2-3折
。
还有业内人士向记者透露,某直播平台的拿货价甚至低至1.5折,有时候一本书的毛利仅有几毛钱。“这个结算价甚至不能覆盖印刷成本,我感觉都是在给印厂和纸厂打工。”
直播渠道侵蚀利润空间,业内:低价卖书也是谷贱伤农
一位出版社从业人员坦言,面对头部电商平台,出版社选择相对有限,退出大促可能已经是出版社能做出的最大动作。“
出版社不可能直接放弃这个渠道,但电商大促其实并不能真正带来实质性的销量增长
。”
一方面,线上图书销售基本已经实现了5-6折的常态化折扣;另一方面,平台电商的流量优势正被短视频和直播带货强势挤压。《2023年图书零售市场年度报告》显示,平台电商依然是规模最大的渠道,码洋比重为41.46%,但同比下滑3.68%。相比之下,
2023年短视频电商依然呈现高速增长态势,同比增长70.1%,成为带动整体零售市场增长的主要动力
。
直播、短视频渠道让图书更好卖了,但出版行业的日子并没有因此好过。
开卷数据显示,
2022年平台电商图书销售最低折扣达56%,而短视频电商图书销售最低折扣仅有42%
——书商的盈利空间被进一步压缩。此外,动辄九块九包邮、一元抢书等骨折活动,显然已经颠覆图书的价格体系和消费者的价格认知。
2021年9月,图书博主刘媛媛举办的一元专场图书直播,在16个小时里创造了近8000万的GMV。从业者普遍认为,这无疑是对图书行业的背刺和绞杀。去年年底,东方甄选的1元卖书活动也曾引发广泛争议。受访业内人士直言,“
某甄选说谷贱伤农,怎么低价卖书的时候就不说了?
”
尽管直播和短视频低价卖书很可能赔本赚吆喝,许多出版社依旧趋之若鹜。
有业内人士告诉蓝鲸记者,一方面是因为短视频平台流量大,出版机构饮鸩止渴;另一方面,出版机构确实需要消化库存。
一些单位有书号指标,“做那么多书不能砸在库里吧。”
图书价格打下来了,但受伤害的还是读者
有意思的是,出版方联合抵制发酵后,舆论并未呈现一边倒。
有观点同情出版社利润微薄;也有读者认为把图书价格打下来的电商平台,才是和消费者站在一边的
。
低价售书情境下,读者真的获利了吗?
低价销售会逼迫出版社提高图书定价,电商平台就会进一步在高定价的基础上降低折扣——这显然是一个恶性循环。更严重的是,微薄的利润空间下,出版社只能削减成本,图书品质就会随之下滑。低价和折扣只是暂时的,市场上的劣币驱逐良币,长久来看真正受损的还是消费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