来源:星球研究所(ID:xingqiuyanjiusuo),已获授权
毁灭与创造
2017年8月8日21时19分
一场突如其来的7级地震
袭击了中国最为火爆的旅游景区
九寨沟
(8月10日西部战区空军出动运-9飞机航拍九寨沟,可以看到滑坡或泥石流在山体上擦出了巨大的痕迹,威胁着下方湛蓝的湖泊;图片源自@中国军网)
原本色彩斑斓的多个高山湖泊坝体坍塌
湖水瞬间下泄、几乎干涸
(为湖水排尽、已经见底的火花海,图片源自@央视新闻)
昔日宽近300米、有着珠帘水瀑的
诺日朗瀑布
荒败狼藉有如乡野土坡
(该瀑布是86版《西游记》的取景地,唐僧师徒步四人在瀑布上行走的画面曾深入人心;图片源自@央视新闻)
从仙界跌落凡尘
九寨沟仅仅用了一天时间
变化之快、令人唏嘘
人们或为已经饱览九寨风光而庆幸
或为尚未去过而遗憾
似乎九寨沟的破败已成定局
美景真的就此消失了吗?
当然不是!
如果我们了解九寨沟的形成历史
就会明白一处风景想要“修炼”到九寨沟的级别
它所要经历的“磨难”将超乎想象
对于大自然而言
这点损伤实在微不足道
更何况
一切磨难皆是修炼
一切毁灭皆是创造
Ⅰ
九寨沟位于青藏高原最东缘
地处向四川盆地的过渡地带
(图中红色水滴为九寨沟位置,地图源自@Google,星球研究所标注)
4亿年前
这里还是一片浅海
海水清澈温暖、阳光直射海底
大量古生物在此繁衍生息
(古生代海洋生物艺术复原图,图片源自@Pinterest)
日复一日的光合作用
一代又一代生物死去之后残留的骨骼
使得一种毫不起眼的物质
开始在此经年累月地聚积
这种物质便是
钙
钙以碳酸盐岩的形式沉积在海底
亿万年后其总厚度居然高达
4000米
相当于在九寨沟的地表之上
覆盖了50个黄土高原的厚度
在久远的未来
它将是形成九寨沟美景最重要的物质基础
(黄土高原的平均黄土厚度为50-80米;为碳酸盐岩之一的海藻石灰岩样本,图片源自@林朝贤)
6500万年前
印度板块与亚欧板块开始碰撞
青藏高原剧烈隆起
到了距今
330万年前
青藏高原的东缘已经隆升到海拔3000米
一块覆盖着厚厚的碳酸盐岩层
有着平缓山体的高原山地
诞生了
这便是九寨沟的雏形
(从成都飞往九寨沟九黄机场途中拍摄九寨沟周边区域,山峰为岷山山脉;摄影师@Sandoy)
与此同时
毁灭与创造之神开始降临
九寨沟的未来注定天翻地覆
Ⅱ
首先登场的毁灭者与创造者是
冰川
260万年前
冰期来临,全球气温骤降
作为高原山地的九寨沟
发育出了大规模的山岳冰川
冰川对山峰产生强烈剥蚀
平缓的外壳被冰川“破坏”
一座座山峰开始变得陡峭
(冰川剥蚀山峰形成角峰的示意图,原图刊载于1958年《The Physical Geography of Glaciers and Glaciation》,星球研究所修订并增加中文标注)
其中最重要的山峰有三座
分别是扎依扎嘎山、达戈山、沃洛色嫫山
扎依扎嘎山海拔4400米
山峰尖削峥嵘、直刺苍穹
(九寨沟区域的山峰都在雪线之下,为季节性雪山;当地人认为该山为万山之祖,下方湖泊为褡连海,由多个带状小湖组成;摄影师@钱玮)
沃洛色嫫山海拔4114米
身姿巍峨,时常雾气缭绕
(亦有海拔数据标为4136米;拍摄于树正寨,摄影师@张林阳)
达戈山海拔4106米
由裸露的石灰岩构成,山势挺拔雄健
(亦有海拔数据标为4200米;当地传说达戈为男神山,沃洛色嫫为女神山,是一对历经磨难的恋人;拍摄于珍珠滩,摄影师@张林阳)
初步完成对山峰的剥蚀之后
气温上升,冰川消融
一场更大的“破坏”正在蕴酿
距今
70万年前
第二次冰期卷土重来
冰川规模更大、切割更加猛烈
平坦的高原大地
被划出一道道高深宽阔的U型谷
(时间约在70万年前-16万年前;冰川形成U型谷的动态示意图,注意动画最后,冰川退却后在地表留下了冰斗湖、冰碛湖;制图@Cecilia Bernal/维基百科)
今天九寨沟景区内的重要沟谷
多数都在此时被冰川创造出来
(九寨沟地形图;则查洼沟、日则沟、树正沟构成了九寨沟的Y字形沟谷分布,主要景点皆在这三条沟内分布;地图源自Google,由北向南视角,星球研究所标注)
典型的如则查洼沟
它长近32公里
是九寨沟景区内最长的一条沟
两岸岩壁陡立,坡度高达60-90°之间
最窄处仅20-30米
从空中俯瞰颇有君临长江三峡之势
(图中湖泊为则查洼沟尽头的长海,照片由空军运-9飞机拍摄,由南向北视角;因为冰川消退后降水持续切割,现在九寨沟的谷型更多由U型变为V型)
23万年前
冰川退却
原来覆盖着冰川的山体
出现了多个冰斗湖
例如扎依扎嘎山附近的黑湖
因为湖水较深
在周围白雪的映衬下显得通体漆黑
(形成时间约在距今23.5万年-19万年前;冰斗是一种三面环山的凹地,由于随季节和昼夜温度的变化,积雪融化和冻结反复进行,融水渗入岩石裂缝,冻结后膨胀,使岩石崩解碎裂,碎屑被融水带走形成一个凹地;摄影师@钱玮)
在海拔更低的沟谷中
则形成了多个冰碛湖
最著名的当属九寨沟内最大的湖泊
长海
丰水期容积达4600万立方米
相当于3个西湖
(长海形成时间约在距今23.5万年-19万年前,摄影师@许景惠)
如此大的一个湖泊在形成的同时
也侵夺了下游古湖泊的水量
造成下游古湖泊干涸消失
可谓有生必有死
(长海冬季冰封的湖面,摄影师@龚强)
被冰川侵蚀过的大地变得异常脆弱
一群比冰川更加“闹腾”的毁灭与创造者开始频繁发威
它们是由地震、重力作用所造成的
崩塌、滑坡、泥石流等等
21万年前
诺日朗南北山体大量崩落
崩滑物质急剧叠加
谷底水流之处逐渐堆积形成了
一个微凸弧形的直立崖面
九寨沟内最宽的瀑布
诺日朗瀑布诞生了
(形成时间约在距今21.3万年-18.9万年前;8月8日地震时该瀑布崩塌严重;摄影师@黄渊)
尤其秋季来临
诺日朗瀑布被周围植物衬托得多姿多彩
完全无法想像这样一处美景
曾是因山体崩落而诞生
又因地震而被毁
(请将手机横屏观看,摄影师@阿榕视角)
诺日朗瀑布下游的树正瀑布
也同样是由崩塌、滑坡形成
(时间约在距今21.3万年-18.9万年前,树正瀑布,拍摄点就是瀑布旁栈;摄影师@罗斐)
迭经冰川、崩塌、滑坡“毁灭”的九寨沟
一波未平一波又起
16万年前
第三次冰期来临
洪荒之力层层加码
不但大小沟谷继续加深、加宽
还在许多地方形成大量堆积物堵塞河道
堵塞之处又积水成湖
形成堰塞湖
(堰塞湖形成动态示意图,源自@搜狐网图述)
号称九寨沟最美湖泊的五花海
便在此时因泥石流堵塞河道而形成
至今两岸均可见泥石流扇伸入湖中
(形成时间约在距今16万年-3万年,为航拍五花海,摄影师@李珩)
五花海上游的箭竹海
亦由同样原因造成
(形成时间未知,湖尾为淤塞处;摄影师@姚璐)
早期冰川形成的湖泊
也逃脱不了被崩落的石块“堵塞”、“破坏”的命运
然而命运总是这样奇特
“破坏”之后的湖泊反而变得比之前更大、更美丽
例如熊猫海
湖水面积达到之前的数倍
湛蓝的颜色就连蓝宝石都无法比拟
(熊猫海的形成原因还包括生物钙华堆积堰塞物,形成时间约在距今23.5万年-19万年前;为航拍熊猫海,摄影师@李珩)
从下面这张图中可以清楚看到
熊猫海两岸群山夹峙
如若发生山体崩塌
非常容易形成新的堰塞物而改变海子的现状
(摄影师@李珩)
与冰川、崩塌、滑坡、泥石流相比
另一个毁灭与创造者则是润物细无声的
它便是
水
大量的降水使得九寨沟地下的碳酸盐岩地层被破坏
形成了一个极为强大的地下水系统
几乎随处可见被水切出的裂缝或洞口
(九寨沟地下暗河出口之一,摄影师@钱玮)
水顺着溶岩缝隙流入或流出
流出地表的部分
化身为美丽的溪流、河流
沿着沟谷将一个个湖泊串联起来
(九寨沟内的孔雀河河道,摄影师@姚璐)
水流不但为湖泊补充水源
还带来了上文中提到的重要物质
钙
水将碳酸盐岩中的钙质溶解
在沿途不断沉积
所形成的沉积物被称为钙华
钙华粘附于岩石、湖底
甚至附着于跌落水中的树木
(五花海,水底树木上为钙华;另外有一个真相:一般家庭烧水壶底的水垢与钙华为同一种物质,美与丑的差别在于它所处的位置;摄影师@张坤琨)
1万年前
钙华沉积逐步进入稳定期
今天我们所看到的九寨沟钙华
绝大部分都形成于这一时期
小小的钙华积少成多
开始显现极强的破坏力
它们累积成堤坝
将“好端端”一条河流切割得“支离破碎”
(树正群海航拍,中间的条状堤坝多由钙华沉积形成,摄影师@李珩)
却也创造出了新的风景
最为典型的是树正群海
钙华累积的堤坝在沟谷中形成了大大小小23个海子
紧密相间、连绵600余米
秋季层林尽染
究竟是水上长满了五颜六色的植物
还是陆地上布满了碧玉水体
已然无法分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