专栏名称: 万科周刊
万科周刊是万科集团自媒体,纸刊于1992年创刊,是国内业界第一本企业内刊。企业视角,人文情怀,理性观察,万科周刊,不止是内刊。
目录
相关文章推荐
今日悉尼  ·  澳洲洪水肆虐,香蕉价格恐涨至$14澳元/kg ... ·  3 天前  
航空工业  ·  护航亚冬,“吉祥”相伴 ·  4 天前  
51好读  ›  专栏  ›  万科周刊

说福州烟台山绝美,其实是在说什么?

万科周刊  · 公众号  ·  · 2018-07-31 21:52

正文

万周按

城市更新的语境背后,其实是对每片土地自身附着的历史记忆的尊重。


“去福州烟台山看看吧!”


越来越多的人在推荐旅游去处时,会提到福州烟台山。


这个听起来有些陌生的名字,和广州的永庆坊、上海的上生·新所一样,是万科“留住城市原有味道、注入新功能与活力”的城市更新作品。


改造后的福州烟台山,在网上被人形容为“绝美”,更有人说它是“世纪沧桑后的芳华重现”。


那么,说福州烟台山绝美,其实是在说什么?



东西文化碰撞与世纪沧桑


烟台山位于闽江的南江滨沿线,至今仍保留着百年前最原生态的山地街巷。在城市高速建设与发展的背景下,这里成为了一处市民愿意漫步驻足、品味记忆的空间。


老街巷中分布着的大大小小历经岁月洗礼的斑驳建筑,无一不在印证着这片土地曾鼎盛繁荣的中西文化交融史。



福州烟台山北面全景图(19世纪下半叶与20世纪上半叶)


鸦片战争后的福州被辟为首批五口通商口岸之一,烟台山自此成为西方文明与东方文化碰撞融合的最前沿。一时间,不到9平米公里的区域内,各类中西建筑星罗棋布,不仅赢得“万国建筑博物馆”的美誉,更在潜移默化中改变了当地人的生活方式。


百年来的历史风云变幻,烟台山形成了以山地街巷与小尺度公共空间为肌理,同时保留有园、庐、舍和西式公馆等多种建筑风格中西院落的独特风貌基因。


烟台山梅坞路


烟台山立新路


烟台山公园路历史建筑群


不过,由于烟台山居住人口庞大,建筑破坏较严重,尽管它与厦门鼓浪屿、上海外滩同时期兴起发展,但规划、建筑保留都做得并不好。


中西杂糅的烟台山建筑,除却居住的基本功能,更是唤起人们对城市过往记忆的符码式存在。


尊重每片土地的历史记忆


续写烟台山历史,激活沉睡的历史建筑。从2016年开始,万科聚集中外多元时代的建筑智慧,为烟台山创造新的多元价值。


城市更新的语境背后,其实是对每片土地自身附着的历史记忆的尊重。作为“城乡建设与生活服务商”,万科致力于城市空间与功能的复兴,力争让城市温度与文化得以延续。


始建于1863年的爱国路2号,融合了古典主义、巴洛克、殖民地式外廊等多种西式建筑风格,最早为J. Forster 洋行所有,经营茶叶生意,几经易主后归属怡和洋行,在1891-1928年租借给美国作为领事馆,建国后被当做民居供20余户居民使用。


美国领事馆旧影,摄于1893年/源于《美国驻中国福州领事馆领事报告(1849-1906)》


“用最少干预的设计手法,捕捉和讲述特定历史时期的价值,历史是建筑的历史、城市的历史和民众的历史。”万科特邀请福建清华院、AIM恺慕建筑设计等国内外设计单位共同为爱国路2号度身定制修缮方案。


秉承“保留、传承、创新”的理念,参考慕尼黑阿尔特斯绘画陈列馆、柏林新博物馆等著名历史建筑的设计手法,遵循安全性和可逆性等原则,团队以最小干预的做法保护建筑的多样性,将前期功能定位、本体修缮方案结合室内设计与展览设计一体化考虑,并由省级文物专家团队进行审批验收,为老建筑的新生提供了另一种思路。




路2号修缮前后同角度对比照片


历经700多天的匠心雕琢,爱国路2号以福州烟台山历史博物馆的全新功能对外开放。考虑到历史需要感知,沉浸其中,才能让其更加深刻与立体,场馆打造出福州首个“光影沉浸式”博物馆,运动全息多媒体的“智慧科技”重现烟台山的百年芳华,让历史场景一幕幕浮现眼前。


在传统建筑中复苏现代意境


在做好传统保护的同时,另一个问题也摆在城市更新者面前: 若不能将历史遗迹连接当下时代风华,又怎能引领未来生活美学走向?


万科不断提出、完善方案,为的是既能留住城市原有的味道与记忆,又能持续地注入新的功能与活力。


罗宅,位于烟台山观井路上,是这条老街上面积最大的纯中式建筑,始建于明代万历年间,于清代重建,为罗氏后人在清光绪年间购买,世代传承,时至今日已有400多年。


罗氏祖先系近代福州钱庄业巨贾罗金城,家族兴旺、名声显赫。罗家早年所经营的海船,也是闽剧著名剧目《贻顺哥烛蒂》故事发生地之一,主角跑船的春生工作地就在罗家的船,而春香则在罗宅当丫鬟。

罗宅/严可清摄于2009年9月(福州老建筑百科)


相较于西式建筑,东方古建筑的修缮,手作的细腻与质感是现代机械化施工所无法比拟的。


怀有对城市、历史、建筑的敬畏,万科邀请62位手工艺匠人(其中14位为非遗传承匠人),涉及木、土、石、雕刻、泥塑、彩绘等多个工种共同参与,耗时近8个月完成179712块古砖、55450块青瓦、72根木柱、146根顶梁、228平方米卯石墙的修缮工作,以古法技艺重现百年老宅的前世芳华。


“现代机器无法精细修复老房子,古法技艺建造,得靠祖传手艺复原。”老匠人陈师傅欣喜地感叹。


罗宅中式建筑元素:山水头、墙堵


修缮仅是第一步,如何在保留罗宅原有风骨的基础上,以现代的设计手法传承历史,使罗宅重获新生?







请到「今天看啥」查看全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