专栏名称: 文博在线平台
文博在线——中国文物报社全新打造的文博数字化传播与服务平台。
目录
相关文章推荐
哲学园  ·  进步、世俗化与现代性(乔拓新 译) ·  昨天  
安徽省发展改革委  ·  安徽省新能源汽车产业集群建设企业巡展——【2 ... ·  2 天前  
安徽省发展改革委  ·  安徽省新能源汽车产业集群建设企业巡展——【2 ... ·  2 天前  
哲学园  ·  结构与心灵的形而上学(序言) ·  2 天前  
51好读  ›  专栏  ›  文博在线平台

国家出版基金项目《跨时空的历史文化再现》新书发布会 暨“周士琦先生陈列艺术事业七十年”研讨会在京举行

文博在线平台  · 公众号  ·  · 2019-03-28 17:17

正文


中国博物馆陈列艺术设计资深专家周士琦的首部个人专著《跨时空的历史文化再现——中国博物馆陈列艺术60年》,近日由译林出版社正式出版。



3月27日下午,国家出版基金项目《跨时空的历史文化再现》新书发布会暨“周士琦先生陈列艺术事业七十年”研讨会在北京中国人民革命军事博物馆举行。国家文物局博物馆与社会文物司副司长金瑞国,全国政协委员、中国博物馆协会副理事长兼秘书长、国际博物馆协会副主席安来顺到会并致辞,充分肯定了该书对中国博物馆陈列设计界、博物馆学界、文化艺术界的重大意义。


译林出版社向中国博协陈列艺术委员会赠书


中国博物馆协会陈列艺术委员会主要创始人夏书绅、译林出版社社长顾爱彬、中国人民革命军事博物馆馆长李洪军分别致辞,之后由周士琦先生做了主旨发言。


中国博物馆陈列艺术设计专家周士琦做主旨发言


在随后的研讨会上,来自全国的二十余个博物馆的陈列艺术专家就本书内容与周士琦先生从艺经验进行了探讨。柳士发、李耀申、李晨、崔学谙、刘超英、佘志宏、赵春贵、李跃进、刘鹭等三十余人到会并进行了富有卓识的研讨。光明日报、中华读书报、中国出版传媒商报、中国新闻出版广电报、中国日报、中国文物报、《中国博物馆》杂志、澎湃新闻、中国文化报等十数家媒体应邀与会。


周士琦先生1951年毕业于中央美术学院实用美术系,是当代中国博物馆陈列艺术的初创者之一,享受国务院政府特殊津贴。他曾历任中央美院展览工作室设计师、中国革命博物馆(今中国国家博物馆)展览设计师及研究员、北京博物馆学会名誉理事、陈列设计委员会主任等职,亲身参与了中国国家博物馆、北京中山堂、宋庆龄故居、颐和园澹宁堂等重要机构重点常设展览的陈列设计,奠定了中国博物馆展陈艺术设计的基石。周士琦先生在我国博物馆园地殚精竭力,辛勤耕耘的60年,亲身亲力地见证了我国博物馆的发展和陈列艺术的前行、探索与成就,也目睹了新理念的诞生、新材料、新技术的时代跨越与不断发展。由于工作性质原因,周老过去的工作成果多为一个个精彩的展览,撰写的相关文章也多集中于陈列艺术与技术讨论,散见于各种学术期刊,时间跨度大、内容范围广。



《跨时空的历史文化再现:中国博物馆陈列艺术60年》收录了周老从业多年的精品文章,分为上篇“再现——博物馆陈列的思考”、中篇“展陈·览新——各类陈列的设计艺术”、下篇“时空——历史文化对谈”以及附录“回想——陈列艺术六十年”,从理论思考,实际实践及启示思考方面完整呈现了周士琦先生的博物馆展陈思想,以及中国博物馆展陈在理念、技术等方面的全面发展。该书配合大量展览史料照片及艺术作品图片,包括经典展陈的老照片、设计手稿等,既谈展览之“法”,又议展览之“道”,记载六十年中国博物馆记忆,讲述中国博物馆展览故事,具有较高的研究价值。


本书集结了周士琦先生多年工作成果,凝聚了几代中国展陈人的思想与智慧,亦可与中国博物馆发展史相联;既是一部博物馆先驱的个人史,亦是中国博物馆陈列史,对我国陈列设计界、博物馆界、文化艺术界,都具有重大意义。本书的出版,既是中国博物馆展陈设计先辈的经验荟萃,也堪称一部中国博物馆展览史。书中蕴含的陈列艺术设计理念,必然会影响到更多从事博物馆陈列艺术设计的学者和年青的博物馆人,让文物、遗产和文字能更鲜活地呈现在人们眼前。”


专家表示,目前关于中国博物馆陈列的图书多为专业学科教材,系统展现中国博物馆陈列发展史的图书较少。本书除了填补相关图书出版的空白,另一具有突破性的价值在于:它打破了过去大家对博物馆陈列设计师的刻板印象,明确了陈列设计的含义、方法、意义以及未来的发展方向。过去大家对于博物馆陈列设计的讨论,多集中于材料的选取和制作,更多偏重技术层面。在接受新科技手段的实践中,也走过过分追求“新”技术而使形式设计与内容意义相脱离的弯路。周士琦先生的陈列设计思想理论明确指出,技术是手段而不是目的,形式设计必须与内容意义相结合。举例而言,为了更好地凸显具体的展览中心人物的品质气度,符合人物事件的历史事实,在选取陈列呈现手段时,可以放弃高新的技术手段(“声”“光”“电”),而采用看上去更为传统陈列形式(如特制的陈列柜等)。“在大家蜂拥采用最新技术手段的大环境下,敢于根据实际情况放弃与陈列内容不符的新型展示方式,也是陈列艺术思维的体现。”周老深具启发的思考,值得广大陈列设计人员参考学习和专业研究,也为诸多中国博物馆爱好者打开了一扇了解中国博物馆展陈的窗户。







请到「今天看啥」查看全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