日更第2年的第247天。
买了可课多了,会想着快速把课听完。
听的时候觉得很受启发,可听完了之后却发现,一点印象都没有,似乎什么都没有留下,得改。
于是就在本子上做笔记,印象是留下来了,可还是觉得是零散的点,怎么破?
上个月在学习刘润的5分钟商学院,看到了一张图。
这张图我存在手机里,没事就拿出来看,在想我在什么地方可以用这个图呢?
办公室的墙全是玻璃的,我能用来做什么呢?
我住的地方,墙面是灰色的,也是可以用来墙便签的,我贴怎样的便签呢?
再仔细看这个上面的内容,是按工作流程做的分工。我们工作流程有哪些呢?
我想到了活动的前中后,可以梳理出每个阶段该做的事情,做出某项工作的工作手册。
可是不对,这个表格上是关于课程进行到哪个阶段,每张便签都是针对同一个事情的。
我有这样的内容吗?
如果没有,还可以用在哪?
我想到了做知识整理。
看了很多品牌相关的书,也学了不少课程,有没有可能把这些知识点汇集到一张图上呢?
分成几个版块:思维,定位,抢位,事件,传播,故事,节奏。
每个版块分别再找一个地方,象下面这样。
黄色的是一个版块关键要素,花的是要素的关键要素。
这样做的好处是可以随时的进行排列,觉得好的往上加,觉得不好的往下撤,并且纸条还可以拿拿下来,再重新修改制再贴上去。
墙上全部贴完了之后,我又交给美工让美工去帮我去把它做出来,所以在上个月这个地图就出来了。
这件事给了我成就感。
还可以用在哪呢?
8月31号和9月1号,我集中学习了两个关于创意的课程,两个老师都比较有名,课程也讲得非常好,可是说实话,并不是,并不是听了一次,就能理解,甚至能够用了。
怎样才能从框架到筛选适合我自己的呢?
我又想到了标签整理法。
竖条是关键点,横条是关键点的关键点。
很快,就将这些内容梳理上墙了。
很快也发现,这两个老师讲的内容有互补的地方,一个比较体系化,每一节课,都有操作步骤,注意事项及案例。
另一个老师比较感性,没有具体讲步骤,只是举了案例让你自己去体会。
内容有也重复的地方,只是每个人用的词都不同。
于是又需要整理。
在这,又问了自己两个问题:
1.还有其他人讲过创意吗?他们讲的维度是一样的吗?
2.还有其他的书讲创意吗?有其他的维度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