专栏名称: 澎湃思想市场
致力于提供思想交锋平台,青睐有思想的学术和有学术的思想碰撞!
目录
相关文章推荐
三峡小微  ·  李富民调研浙江天台抽水蓄能电站 ·  6 小时前  
51好读  ›  专栏  ›  澎湃思想市场

百年后,为何纪念超现实主义?

澎湃思想市场  · 公众号  ·  · 2024-12-24 12:57

正文

有竞争的思想,有底蕴的政治



文| 陆洁晶

“ 不仅要回溯至诗意想象的源头,更重要的是,在此处的坚持[1]。”

——布雷东,《超现实主义宣言》(1924)


1966年9月28日, 超现实主义发起奠基人之一安德烈·布雷东(André Breton, 1896-1966)辞世。同年十月,米歇尔·福柯接受法国杂志《艺术与休闲》( Arts et Loisirs )知名文学评论家克洛德·博纳福伊(Claude Bonnefoy)的采访。在回答对方关于布雷东及超现实主义所留下的影响提问时,福柯说: “我们正处于布雷东身后留下的空洞。……而与此同时,他的离世,亦是对我们自身再一次重生更强烈的召唤。”

来到2024年,时逢第一次《超现实主义宣言》(Manifeste du surréalisme, 1924)发布100周年,二十世纪这一最重要的现代文化艺术运动之一给今天的我们留下的“空洞”又是什么?福柯在采访中提到布雷东对于他这一代人留存着如同“黑色幽灵所释放的巨大能量”,其自由反叛的精神核心所折射的光芒,在今天该如何来展现?布雷东在1924年的《宣言》中对超现实主义精神的定义和诉求,对今天又能带来何样的启示?作为达达主义的直接延承者,超现实主义派在当时被视为非常规、革命性的文学及艺术表达方式,在今天又该如何去纪念这一集体所倡议的革命性?

蓬皮杜艺术中心“超现实主义”展上以手稿为中心的多媒体环绕放映,让参观者从展览一开始便置身于超现实主义运动始发的声音、面容及图像。


用诗意抵达革命!


在达利和玛格丽特异想天开的画像成为流行视觉文化的今天,人们似乎淡忘了超现实主义的发端首先是一场文学的革新。第一次世界大战结束后,几个从战场服役归来的年轻文学爱好者:布雷东,阿拉贡(Louis Aragon, 1897-1982),菲利普·苏波(Philippe Soupault, 1897-1990),保尔·艾吕阿(Paul Éluard, 1895-1952),希望颠覆被他们视为催生战争的罪魁祸首的资产阶级社会,以及代表这一社会的价值观念及被其认可的主流文学,特别是其中陈腐的旧思想及对狂热爱国主义的宣传。在一战遗留的乌云笼罩之下,这几个年轻人迫切地寻求一种全新的表述方式,希望由此摆脱谎言与恐惧,走出在过度迷恋进步的社会中人被日渐异化的状态。当时的巴黎,围绕着法国现代派诗人纪尧姆·阿波利奈尔(Guillaume Apollinaire, 1880—1918)及其身边的一众朋友,新思想的氛围正在酝酿。与此同时,在瑞士苏黎世发起了达达主义新文化运动,并随着杜尚(Marcel Duchamp, 1887-1968)和法国画家弗朗西斯·毕卡比亚(Francis Picabia, 1879-1953)发展到纽约与巴塞罗那。达达派提倡并实践摧毁旧有欧洲社会和文化秩序产物的态度,亦在西方世界的文化艺术界孵化着它的影响力。1918年,当达达派来到巴黎,布雷东几人更是对达达精神热烈拥抱。

而达达主义试图颠覆一切既有秩序的破坏性魅力,并未能在这些年轻人身上产生持久的说服力。1921年1月,当达达派发表宣言《达达掀翻一切》时 (Dada soulève tout),布雷东他们在其中看到了达达派思想虚无主义的限制。对这几个年轻人而言,当时更迫切的命题是:对旧有社会秩序的嘲笑与颠覆之外,该如何同时建立一种新的“可能性”?从而造就一个新的“人”,并逐渐改变这个世界。他们寻求一种新的表达,一种全新的个体存在方式和面对世界的态度,而达达派的“虚无主义”并不能回应这一愿望。1921年5月13日,政治宣传剧《巴雷斯的审判》在巴黎上演 (Procès Barrès,对法国作家莫里斯·巴雷斯[Maurice Barrès, 1862-1923]的虚拟审判剧),布雷东与达达派的分歧直接表露其中。就作家创作之责任这一点,双方在演出中展开了一场对改变社会及人生存条件的伦理辩论,布雷东更是直白地陈述了达达主义思想的局限性。几个月之后,布雷东和朋友们开始实验并逐一定义他们的表达途径,由此形成了超现实主义运动的雏形。自1922年开始,布雷东便提议将达达主义这一“模糊的运动”具体到生活和社会的实践中,并号召身边的朋友:“共同实现一次更实际的行动,让这一行动的影响不再仅限于文学与艺术的范围内。”

布雷东1924年《超现实主义宣言》的手稿陈列


1924年10月,第一次《超现实主义宣言》出版发行。布雷东将“超现实主义”定义为:“超现实主义,阳性名词。纯粹的精神学自发现象,主张通过此方法,以口头、书面或其它任何形式来表达思想的真实活动。它是思想活动的真实记录,摆脱所有理性管控的同时,亦不为任何美学或伦理的顾虑所限制。”《宣言》的字里行间亦清晰了超现实主义派所信奉的准则:超现实主义首先是个体精神的自由解放,坚持推翻被现有社会固化的心理机制,并由超现实主义取而代之。而人们在现有社会制度中所面临的个体存在问题,超现实主义派以为此找寻出口为行动目标。自此,超现实主义运动打开了文学艺术创作与生活相结合的多种可能性。这些准则的确立,亦将超现实主义派与达达派显著地区分开来。

而对写作方式和语言的实验与探索,特别是诗歌,则成为这几个年轻人传达超现实主义派观点的主要表达方式。超现实主义派的“诗歌”与“诗意”不只是文字,它更意指与生活密不可分的存在方式,一种寻回个体自由的途径。挣脱法理性的物化现实,进入潜意识领域,不受任何束缚的自由表达形式,成了他们探求文学创作与现实及想象世界间关系的重要实验之一。这一“潜意识”固然深受同一时期弗洛伊德精神分析学的影响,但超现实主义派更侧重“潜意识”及梦境状态中摆脱理性控制的无政府主义状态(而非心理分析与治疗本身)。布雷东在第一次《超现实主义宣言》中将“潜意识”看作个体自我的“精神深处”,而这一“深处”的力量可被用来抵御社会对人工具理性的操控。自觉习练潜意识的“诗意力量”,由此超越常规语言限制下的表达,亦可以是改变社会的开始。

基里科,布面油画《孩子的大脑》(1914)。1916年,布雷东对此画一见钟情,珍藏一生。画中人物闭上双眼,布雷东将其视为超现实主义派探寻内心世界的象征。


超现实主义派在这一“诗意力量”中发掘了多种表述途径,比如自动书写(écriture automatique),布雷东称之为“会说话的思绪”,意指不受主体理性控制的无意识书写表述,灵感来自布雷东对弗洛伊德精神分析学的研读,以及在一战服役期间与某些精神病人交流的经历。他与苏波在1919年以此方法写下的《磁场》(Les champs magnétiques) 亦被看作是第一本真正意义上的超现实主义文学作品。而对催眠术的体验,以及对梦境的探索等各种方式让超现实主义派逐渐丰富了在视觉艺术上的创作:绘画、摄影、电影、拼贴、催眠素描。1925年,他们发明了游戏“精致的尸体”(cadavres exquis):由某个人开始在一张纸上写个词或画个图像,将纸折叠遮掩这一部分,接着的人以此规则继续,最后将纸展开便成了一幅画或一首诗。这一完全以偶然性为序的集体游戏,实现了早期超现实主义派的偶像诗人洛特雷阿梦(Lautréamont, 1846-1870)所信奉的准则:“诗歌不是由一人独自完成的,而是几个人共同的作品。”这些不同途径的创作表达实验,使得超现实主义运动在拓展表达主题的同时,亦构建了更多艺术批判性地超越物化现实的可能性。

蓬皮杜 —— “首先和永远的超现实主义”


百年纪念之际,作为世界上超现实主义运动作品收藏最为丰富的博物馆之一,蓬皮杜艺术中心以极简标题“超现实主义”开展,至2025年1月13日结束,这亦是中心在明年闭馆修建前最重要的展览。

自2002年题为“超现实主义革命”的大型展览至今,围绕着超现实主义运动的不同面向,蓬皮杜依次举办了“图像的反叛力”,“超现实主义和物体”,“艺术和自由”等主题展,以及超现实主义艺术家达利,玛格丽特和朵拉·玛尔(Dora Maar, 1907-1997。超现实主义画家和摄影家,她的名字在很长一段时期以毕加索的模特儿和情人的身份为人所知)的个展。而在此次“百年纪念”展中,策展人迪迪尔·奥丁格(Didier Ottinger)和玛丽·萨尔(Marie Sarré)希望除了能向新一代的参观者重现超现实主义运动在其四十多年发展历程(1924-1969)中不断更新的艺术生命力,亦能同时凸显超现实主义集体由始至终的政治诉求与社会介入(反殖民、反法西斯、反帝国主义等)。“马克思说:改变世界;兰波说:改变生活。对我们(超现实主义者)而言,这两个重要的口号实为同一诉求。”在1935年6月举办的作家联合大会上,布雷东所做的反法西斯主义发言中的这句话,已成了概括超现实主义运动精神的标语之一。而早在1929年发表的第二次《超现实主义宣言》中(与第一次《宣言》相比,更强调超现实主义与社会革命间的关系和对其应承担的责任),布雷东便申述了社会介入与创作表达的等同重要性:“我在此重申并坚持一点:介入社会的行动是超现实主义者从更广义层面上需担负并提出问题的多种形式之一,是人类表达通过不同形式来传递的途径之一。” 通过此次梳理性的展览,两位策展人也期望可以呈现超现实主义的思想在当下世界时局中所能引发的回响。

纪念展的布局呈迷宫的形状。从1924年到1969年为时间线(1969年10月,超现实主义派诗人及记者让·舒斯特[Jean Schuster]在其题为《第四首歌》的文章中正式宣布超现实主义派的解散),“迷宫”以布雷东1924年的《超现实主义宣言》手稿为中心(法国国家图书馆破例的外借!),以超现实主义运动的诗意想象精神为主线,分设了十三个展厅。仅是读其标题,便已构成进入超现实主义精神世界的多个入口:

进入灵媒: 对“自动主义”(automatisme,不经过理性的思考和构架的直接表达,一股思想流)及“自动书写”挣脱理性束缚的各种实验。

英国女艺术家伊迪丝·利明顿(Edith Rimmington, 1902-1986) 眼中的《博物馆》(Museum, 1951)


梦的轨迹: 1922年9月—1923年2月,超现实主义者纷纷开始尝试催眠术。对此“另一种意识存在形态”所引发的幻觉,达利是超现实主义派中首位用绘画进行转述的艺术家。

达利,布面油画《梦》(Le rêve, 1931),梦境通过绘画的转述。


朵拉·玛尔的摄影作品《无题(手 — 贝壳)》(Sans titre [Main-Coquillage], 1934),玛尔是超现实主义派中首批用自己的摄影作品来实践拼贴创作的艺术家之一。


缝纫机与雨伞: 取自洛特雷阿梦《马尔多罗之歌》(Les chants de Maldoror, 1869)中的诗句:“这真美!就像是解剖台上一把雨伞和一台缝纫机意外的相遇!”作为运动发起人的集体偶像,洛特雷阿梦诗句中所描述的“不经意间”的美,很快被超现实主义者认同为“超现实主义的美”。

贾科梅蒂(Alberto Giacometti, 1901-1966),石膏作品《桌子》 (La table, 1933)。法国二十世纪先锋艺术最大的赞助者诺阿耶子爵夫妇(Charles et Marie-Laure de Noailles),委托贾科梅蒂为他们的摩登现代别墅所设计的家具。雕塑家在其中表达了他眼中“不经意间”的美。


奇美拉(Chimères) : 希腊神话中狮头羊身蛇尾会喷火的怪物。奇美拉的“合成”性体态,被超现实主义者视作拼贴与组装艺术的理想范例。爱丽丝:《爱丽丝梦游仙境》中的主人公。孩童自由的天性及天马行空的想象力,超现实主义者将其视为直达诗意境状的特别通道。

1925年发明的“精致的尸体”游戏,超现实主义者的共同创作。


爱丽丝: 《爱丽丝梦游仙境》中的主人公。孩童自由的天性及天马行空的想象力,超现实主义者将其视为直达诗意境状的特别通道。

利奥诺拉·卡林顿,布面油画《绿茶》(Green Tea, 1942),爱丽丝奇境中卡林顿的自画像。在精神病院经历抑郁之后,卡林顿的画面世界里所呈现的生活新希望。


政治怪兽: 超现实主义派虽常为怪物的奇异形体着迷,但法西斯主义在三十年代的欧洲兴起时,他们在怪兽动物性的身体上亦看到了独裁者的影子。1933年超现实主义派创办的杂志《弥诺陶洛斯》(Minotaure, 希腊神话中人身牛头的怪物),在某种意义上成了二战中人类“身体”遭遇的预言。

恩斯特,布面油画《家中的天使》(超现实主义的胜利)(L'Ange du foyer [Le Triomphe du Surréalisme], 1937)。当时法西斯、佛朗哥主义和纳粹在欧洲兴起时的氛围在画面上的表达。1939年9月,作品被德国纳粹视为“颓废艺术”,恩斯特因此被关押于法国南部的集中营,1941年有幸逃脱。


1933年创办的《弥诺陶洛斯》杂志封面设计。


母亲的王国: 对超现实主义视觉语言的呈现,特别是运动形成的初期。深受三十年代生物形态抽象绘画语言的影响,超现实主义派对万物起源的兴趣让他们在“母亲”一词中找寻模本及初始形态的描绘。

美国艺术家海伦·伦德伯格,布面油画《植物与动物的类比》(Plant and Animal Analogies, 1934-1935),从生物、心理与象征性多个角度展现女性的日常生活。1934年,伦德伯格与同为艺术家的丈夫洛瑟·费特尔森(Lorser Feitelson, 1898-1978)在洛杉矶共同创立了被称为“新经典主义”的后超现实主义画派。


梅露馨(Mélusine): 受印度教传说的影响,自十四世纪开始在欧洲传说中出现的半人身半蛇身的女性水蛇妖。梅露馨在欧洲民间故事中作为女性精神的象征,亦是超现实主义派想象力源源不断的供给。

丹麦超现实主义派艺术家丽塔·科恩-拉森(Rita Kernn-Larsen, 1904-1998),布面油画《女性的反叛》(Kvindernes Oprør, 1940)。树枝与女性身体的交错被其视为自我的解放


森林: 荣格心理学认为人对森林的恐惧是一种潜意识的显露。受其影响,超现实主义派通过视觉创作在“森林”这一主题中探索发掘其无穷的魔力。

托伊恩,布面油画《森林之声 II》(La voix de la forêt II, 1934),捷克诗歌影响下所听见的森林。


古巴超现实主义画家威尔弗雷多·林 (Wifredo Lam, 亦作林飞龙,1902-1982),布面油画《森林之光》(Lumière de la forêt,1942) 。原始自然森林的神灵与在拉丁美洲殖民主义的对抗。


哲学之炼金石: 超现实主义派在炼金术中找到了理性认知与感性直觉,及科学与诗歌共存的可能,绘画更是成了一些艺术家对神秘主义的体验途径。

墨西哥西班牙裔女画家瑞梅迪奥斯·瓦罗的画作《无用的科学或炼金术士》(Ciencia inútil o el alquimista,1958)。通过绘画体验神秘主义,瓦罗将艺术创作视为科学、魔法与直觉完美结合的可能。


夜之赞歌: 现实与梦境交错的夜晚时刻,充满魔幻隐喻的世界。超现实主义派在这远离白日理性光照的场域中拓展实验的可能性:绘画、摄影、内化的夜色……

玛格丽特视觉中的黑夜,布面油画《光的帝国》(L'Empire des lumières, 1954)


爱神的眼泪: 通过创作探寻爱与艺术的关系,超现实主义派诗意精神的中心原则之一。将爱与情色之主题视为创作中对自由的探索,超现实主义派也因此把萨德侯爵(Marquis de Sade, 1740-1814)立为标杆性的人物 —— 在“爱”的定义上,打破所有资产阶级社会伦理与宗教的禁忌。

1959年,题为《爱神》的超现实主义集体展。在由米米·帕伦特所设计的“拜物教的地穴”内,艺术家们以不同形式对爱的释义。


宇宙: 西方文明因对进步的执迷而走向自身毁灭的趋势,超现实主义派很早便开始对此反思。墨西哥的旅行和途经印第安土著人社群中的经历,以及与其它文化的接触,丰富了超现实主义者在创作中找寻与宇宙间另一种关系的可能性。

法国女画家马塞勒·卢布恰斯基(Marcelle Loubansky, 1912-1988)画笔下希伯来圣经中的女性人物《拔示巴》(Bethsabée, 1956),被布雷东视为对中国绘画美学再诠释的佳作。


展览展出的二百五十件作品涵盖了绘画、电影、摄影以及重要文献。画作中有来自世界各大美术馆藏品中超现实主义画派代表人物的知名作品,比如达利的油画《伟大自慰者的脸庞》(Visage du grand masturbateur, 1929),玛格丽特的《个人价值》(Les valeurs personnelles, 1952), 意大利画家乔治·德·基里科(Giorgio de Chirico, 1888-1978)的《孩子的大脑》(Le cerveau de l’enfant, 1914) 与《爱之歌》(Le Chant d’amour, 1914), 德国画家马克斯·恩斯特(Max Ernst, 1891-1976)的《大森林》(Le grand forêt, 1927),米罗(Joan Miró, 1893-1983)的知名画作《吠月之犬》(Chien aboyant à la lune, 1926)。除了这些明星艺术家之外,在本次展览中能看到更多超现实主义派女艺术家的作品。其中有一些已小有名声:朵拉·玛尔,摄影家李·米勒(Lee Miller, 1907-1977),英国女画家利奥诺拉·卡林顿(Leonora Carrington, 1917-2011), 法国先锋摄影家克劳德·卡恩(Claude Cahun, 1894-1954), 德国艺术家梅拉·奥本海姆(Meret Oppenheim, 1913-1985),以及捷克超现实主义团体创始人及代表性人物女画家托伊恩(Toyen, 1902-1980)。另一些至今依然鲜为大众所知的女艺术家的作品也得到了呈现,比如英国超现实主义先锋画家伊赛尔·科尔库洪(Ithell Colquhoun, 1906-1988),法籍匈牙利画家朱迪特·雷格尔(Judit Reigl, 1923-2020), 意大利画家莱昂诺尔·菲妮(Leonor Fini, 1907-1996), 墨西哥西班牙裔画家瑞梅迪奥斯·瓦罗(Remedios Varo, 1908-1963), 美国超现实主义派女画家海伦·伦德伯格(Helen Lundeberg, 1908-1999), 加拿大魁北克艺术家米米·帕伦特 (Mimi Parent,1924-2005),法国艺术家亚内·勒·图梅兰(Yahne Le Toumelin,1903-2023), 英国艺术家及精神学家格蕾丝·帕尔索普(Grace Pailthorpe, 1883-1971),还有难得一见法籍埃及诗人乔伊斯·曼苏尔(Joyce Mansour, 1928-1986)……

玛格丽特,布面油画《个人价值》(Les valeurs personnelles, 1952)。


相比去年在巴黎蒙马特美术馆引来众人关注的“超现实主义为阴性词?”女性艺术家群展(Surréalisme au féminin ?) ,在这次纪念展中被看到的她们,置身于男性艺术家同伴之间,她们对异想中“另一种”现实世界的表述,似乎更凸显了在父权社会各种规制下的女性个体与生俱来的质疑和反抗。尽管男同伴们从不吝啬对她们作品的称赞与肯定,或对她们女性特质的爱慕和“缪斯”想象,尽管超现实主义运动的阐述及重要美术馆的收藏与展览仍以男性艺术家为主体,但女性艺术家自成一体地建构着属于她们自身的超现实主义语言,其中一些人则完全无视对“超现实主义”这一标签归属的必要。







请到「今天看啥」查看全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