根据教育部等十八部门《关于加强新时代中小学科学教育工作的意见》(教监管〔2023〕2号),为一体推进教育发展、科技创新、人才培养,坚持大科学教育观,强化科技教育与人文教育协同,立足北京教育、科技、人才资源聚集的禀赋,结合世界主要科学中心和创新高地建设目标,围绕全员科学素养提升、科学家潜质培养、协同育人统一战线和家国情怀培育四大目标,统筹推进学校科学教育提质、创新人才发现培育、科学教师队伍能力提升、社会大课堂实践育人、科学教育资源集成、家校社协同育人六大行动,结合实际制定以下措施。
一、坚持面向全体,实施学校科学教育提质行动
1.健全科学课程体系。
基于集团化办学育人新载体,一体化设计成员校科学类课程、课后服务和课外实践活动,强化小初高学段衔接。全面落实课程方案、课程标准,用好新修订教材,开齐开足开好科学类国家课程。围绕数学、物理、化学等基础学科,以及人工智能、量子信息、生物技术等前沿技术领域,支持学校开发高质量的科学类校本课程和实践活动,注重渗透科学思想、科学方法、科学思维、科学逻辑以及科学史等科学素养,浸润人文社会科学素养。开展中小学科学类课程实施监测,为科学教育提质提供规范支撑。(责任单位:市教委、市科协)
2.深化学校教学改革。
突破单体学校局限,推进集团内课程、教学、师资、教研等优质要素加速流动重组。推广启发式、探究式教学,加强真实问题驱动的跨学科、项目化学习。研制科学类课程教学指导手册和学习任务单,推出一批科学类优秀课程教学案例。通过集团化、城乡学校“手拉手”结对等机制帮助生态涵养区学校及特殊儿童群体上好科学类课程。完善对科学类课程教学的评价机制。统筹面向全体与因材施教的关系,强化科学教育与人文教育协同,注重对全体学生科学精神、科学家精神的培养。(责任单位:市教委、市科协)
3.积极探索跨学科融合教育。
建设一批“STEM”教育示范课程,探索贯通科学-技术-工程-数学的融合性、跨学科、整合式教育模式,探索融入必要的艺术、人文学科元素。义务教育阶段落实好各门课程用不少于10%的课时开展跨学科主题学习的要求,普通高中阶段积极开展科学类跨学科课程的开发与实施。通过跨学科、项目式学习和工程实践,使学生综合运用所学知识和方法解决实际问题。鼓励学校建设学生创客空间和科学创新实验室,融入工程实践和人工智能要素,培养学生包括探究能力、创新意识、批判性思维在内的综合素质。(责任单位:市教委)
4.强化学校实验教学。
开齐开足开好国家课程标准规定实验,丰富实验教学实施形式,扭转实验教学笔试化、视频化和记忆化倾向。制定各学科实验教学指导意见和指导手册,培育实验教学精品课程。修订中小学办学条件装备标准,及时更新实验器材,支持建设学科功能教室、综合实验室、创新实验室等,鼓励对普通教室进行多功能改造,形成复合型、创新型综合实验教学环境。开展实验教学装备配备达标率、使用率监测,督促提升实验教学质量。将初中物理实验考试和初中化学、生物学实验考查落到实处。支持有条件的区建设集展示、体验、探究、协作、交流于一体的实验教学网络平台。(责任单位:市教委)
二、坚持衔接贯通,实施创新人才发现培育行动
5.升级青少年创新学院。
进一步发挥北京青少年创新学院协调联动、统筹管理、研究引领作用,统筹全市优质资源,加强培养基地的认定、管理和过程指导,建立学生成长档案、开展成果效度评价、加强教师队伍建设,搭建创新人才培养数字化平台,开展长链条培养持续追踪。探索构建跨领域跨部门跨学段的科学教育共同体,建立首都特色、首善标准的青少年拔尖创新人才发现培养体系。(责任单位:市教委、市科委中关村管委会、市人力资源社会保障局、市规划自然资源委、市生态环境局、市农业农村局、市科学技术研究院、团市委、市妇联、市科协、市少工委)
6.构建面向全体的发现培养机制。
坚持面向人人,做大培育“苗圃”。发挥在京高校科研资源优势,面向全体中小学生开展数学节、科学节系列活动,组织数学与人工智能、天文与航天、能源与材料、机械与电子、生物与医药等主题的特色夏(冬)令营,形成以“两节两营”为支撑的青少年创新人才发现培养体系。(责任单位:市教委、市科协)
7.探索大中小贯通培养的新载体。
坚持“有组织”培养,建立市、区、校三级培养体系,构建大中小贯通的培养链条,形成灵活弹性的学习成长环境。汇集大中小学、校外教育、科研院所等优质资源,建设一批培养基地。探索大学、中学双导师制。支持有条件的区建设科学高中,探索衔接大学的贯通培养机制。建立有科学家潜质学生的成长档案,持续开展跟踪支持。(责任单位:市教委、市科协、市科委中关村管委会、市科学技术研究院)
8.支持高校引领科学教育发展。
鼓励高校面向中小学生开放实验室等科技资源,与中小学共建科学教育基地,协同组织科学实践活动,丰富学生认识和接触科学的途径。支持中小学与高校联合教研,推动教学内容、方法更好衔接。鼓励高中学生参加高校学术活动,开拓科研视野。支持高校建设中小学科学教育研究中心、智库等,推动改进科学教育理念、内容和实施方式。(责任单位:市教委、市科协、市科委中关村管委会)
三、坚持素养提升,实施科学教师队伍能力提升行动
9.提升教师队伍素养。
支持在京师范院校和高水平综合大学加强科学教师培养。配齐配强科学类课程专职教师,加强实验员队伍建设。逐步推动实现每所小学至少有1名具有理工类硕士学位的科学教师。开展科学探究、实验教学和跨学科实践活动等专项培训。大力培育科学教育名师,加强名师团队和工作坊建设。开展“人工智能赋能教育教学能力提升”全员培训和教师实验教学技能展示活动,增强全体教师科学教育意识与能力。(责任单位:市教委、市人力资源社会保障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