专栏名称: 固收汇
“固收汇”全名“固定收益创新发展汇” (China Fixed Income Union),2012年发起于上海,是专注于大固定收益领域的非营利性民间组织,本着专业、开放、分享、共进的理念,旨在为青年金融家们打造高质量的专业交流平台。
目录
相关文章推荐
51好读  ›  专栏  ›  固收汇

天量成交之谜以及后市展望

固收汇  · 公众号  ·  · 2021-09-08 22:30

正文

请到「今天看啥」查看全文



文/沧海一土狗

ps:2700字



引子



最近一段时间,股票市场成交量维持在高位,有两个观点甚嚣尘上, 1、量化资金推动a股成交量持续破万亿;2、增量资金进来推动a股成交量放量。
这两个观点,乍一看真的很有道理,但很不幸,这只是直觉帮我们简单加工的碎片化观点。
碎片化观点的特点就是,具备局部的一致性,但不具备全局的一致性。你很难把它们组织成一个有机框架, 形成一个一致性结构, 也很难把它们融入一个现成的框架里。



成交量反映的不仅仅是分歧



稍微有点经验的投资者都知道一个最基本的道理, 成交量反映分歧 。这个观点没毛病,但它是残缺的, 天量 成交量反映了流动性紧缺时的分歧
也就是说,产生日内大成交量的交易日往往伴随着两个要件:
1、指数高位;
2、市场分歧巨大;
这是为什么呢?
让我们举一个简单例子,假设你看好a不看好b,我看好b不看好a,但咱们两个手头都没什么流动性。也就是说,市场具备以下三点特性:
1、供需匹配的,总量上每个人都能找到换仓的交易对手;
2、分歧很大,想换仓的人很多;
3、整个市场的流动性较少;
这三个条件会倒逼每个人采取先卖后买的策略,最终宏观上的表现就是所有人先一起扔a和b,然后,再一起把b和a捡回来。

也就是说,市场最终采用了总市值伸缩的方式弥补了流动性的不足。

推理到了这里,已经进入了直觉之外的领域了。 我们来看一个例子,让我们的直觉跟上去。
最为典型的例子是9月1日那天,万得全a的成交量来到了1.7万亿,那天的特点就是,大家先集中无差异拍一波,然后,再把自己想要的买回来, 全天指数没啥变化,但成交量放了天量。 每个投资者都完成了换仓。



反应总体流动性的万得全a



在以前的文章里,有一个总量公式, P=L / i

其中,P代表了A股总市值,L代表A股总体流动性,i代表了大家的流动性偏好。

对每一个微观个体而言,他真正在意的是 自身所持有的流动性占其所持市值的比率。

这暗含了 流动性多寡的相对性 ,如果P比较低,少的L也可能多;如果P足够高,多的L也可能低。

由于上半年社融增速一直在掉, 金融系统——实体经济——股市 的传导链条一直很不顺畅。所以,L很难膨胀,万得全a维持高位纯粹是依靠较低的流动性偏好。

在这种情况下,整个市场比较脆弱,有个风吹草动,投资者的流动性偏好就提高—— 慌得一批,想拿现金 ,反过来压缩A股总市值。

在这种情况下,a股会表现出以下特征:

1、如果利空比较大,流动性偏好会提高得比较厉害,且下降得也比较慢,譬如,7月下旬那一次;

2、如果没有利空,当天完成调整,比如,9月1日那一次;

如果L不增加,流动性偏好不系统性提高,整个指数就会一直这么震荡下去,很难突破5810点—— 逻辑上根本不支持

L不增加的情况下,整个市场的主题是风格,而不是总量。

但是,9月6日,万得全a莫名其妙地突破了5810的高点,所以, 我们有理由相信L发生了重大变化。




政策发力的支撑



L重大变化背后有一个很强的逻辑,那就是730政治局会议之后,政策出现拐点。(详见8月1日的《 拐点将至 》)

高层定调之后,必然伴随 财政政策和信贷政策 的转向,最终,我们会看到社融拐点的出现。

社融代表金融系统对实体经济的支持 ,实体经济有钱了,自然会有部分资金分流股市。

从目前掌握的信息来看,财政和信贷都发力了,

财政方面,8月政府债净融资在9500亿,虽然去年基数高达1.36万亿,但是,从环比上来看,大幅放量,因为7月仅有不到2400亿。

此外,去年下半年的基数越来越低并且今年Q1也是低基数,所以, 只要明年财政前置,大概率财政方面会对社融提供至少两个季度强有力的支撑
信贷方面,信贷增速在6、7月份已经见底,8月份月末集中投放了一批,大概率8月同比是回升的。

目前来看,之所以8月社融的同比增速数据存在不确定性,是因为去年8月政府债净融资的高基数。如果我们仅仅看环比数据,社融数据好了太多。




股市对社融的确认



理解清楚政策逻辑之后,就知道,万得全a的突破很扎实,背后是一轮宽财政+宽信用周期。

宽财政+宽信用——实体经济获得的流动性支持加强——分流到a股的流动性增加——万得全a突破天花板

在这里再澄清一个似是而非的逻辑,在传统的观点里,大家觉得债市领先于股市,要么央行放水的逻辑,要么是看dcf模型,无风险利率在分母里。但不好意思,这些都是碎片化的观点,不具备系统一致性。

实际情况是,股市走势领先于债市。

现在我们债市还在就宽信用能否做起来吵来吵去,还在yy央行降准,还在往下拍8月社融增速,但股市不管那一套,只要金融系统对实体支持力度增强,只要实体经济有钱了,万得全a就会往上推。
另外,还有一个碎片化的观点需要驳斥,所谓的股债跷跷板,既然债市不是股市的因,那么,股市也不是债市的因。

核心在于社融是股市和债市共同的原因,只不过方向相反。

把以上逻辑捋清楚,可以得到以下几点具备一致性的推论,
1、社融共同影响债市和股市,只不过方向相反;
2、股市上涨可以提前确认社融不错;
3、债市则可能因为系统内负债较好而反应滞后;
4、债市表现滞后于股市;

最后,我们会看到,股市继续涨,债继续跌,不明就里的人会来一句,股债跷跷板。




成交量的反直觉逻辑



最后,我们回到成交量的讨论,如果股市流动性L持续增加为真,那么,成交量会怎么变化?单日成交量会下降。

对,你没看错,单日成交量会下降!

也就是说,增量资金入场导致单日成交量会下降。

这看起来极其反直觉,因为你的碎片化直觉告诉你,成交量代表了增量资金。
为了澄清这种误导,我们回到最开始的讨论,单日天量成交量的2个条件,
1 、分歧很大,想换仓的人很多;
2、整个市场的流动性较少;

或许,目前市场分歧依然很大,但增量资金使得整个市场的流动性不缺了,我们再也不用一起苦逼地一起卖掉a或b,再一起买回来,用全a市值伸缩替代流动性了。

所以,符合全局一致性的推论是以下两个:

1、万得全a会继续往上推,直到资金又不够了;

2、成交量会先萎缩再放量;

如果说,你笃信这些碎片化的东西,

1、成交量代表增量资金;

2、巨额成交量来自于量化交易;

3、股债跷跷板;

4、无风险利率决定股市估值;

5、债市领先于股市;

6、宽信用困难重重;

7、股市是经济的晴雨表;

你会得出很不一样的结论,说不定被哪个碎片吓跑了。

说实话,增量流动性使得a股进入一段难得的好时光,大家再也不用相互刚了—— 我涨的市值就是你掉的市值 ——大家可以共同富裕。

不幸的是,总有一些人会跑出来用一些碎片化的东西吓唬人;更加不幸的是他们竟然信了。

这篇文章相当于一篇“解毒”吧,虽然每一个单独的推论未必对,但把他们放在一起是具备一致性的。

ps:数据来自wind,图片来自网络


苹果用户请扫二维码,安卓用户可点击链接:

沧海一土狗的知识星球

本号唯一的知识星球号
定位:认知升级的思维实验室
每个交易日分别发一篇股市和债市复盘
对重要的现象或事件进行点评
发表一些最新想法的小短文
分享每一篇公众号文章背后的想法和思路
欢迎加入






请到「今天看啥」查看全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