专栏名称: 跨境金融监管研究
专注于外汇、跨境人民币、自贸区等跨境金融政策研究,持续输出跨境类干货文章。
目录
相关文章推荐
中核集团  ·  今日元宵,前方→核工业不夜城! ·  昨天  
中国国家地理  ·  今天居然不!放!假! ·  昨天  
中国国家地理  ·  春节超火的小城,有多好游? ·  2 天前  
中国国家地理  ·  水与火,势均力敌的绝配! ·  3 天前  
51好读  ›  专栏  ›  跨境金融监管研究

刚刚,离岸、在岸人民币双双升破7.2!

跨境金融监管研究  · 公众号  ·  · 2024-08-02 16:09

正文

刚刚,人民币在岸、离岸汇率双双走强,在岸人民币、离岸人民币兑美元均升破7.2。
考虑到国内股票市场仍然处于下跌走势的情况,人民币汇率的变动,可能与经济刺激政策和企业结汇有关。
如果我们观察7月下旬以来的人民币汇率变动,就会发现,尽管7月下旬国内处于一轮全面降息的周期,但是人民币汇率整体是走强的。
这说明两点:
一是国内利率市场降息,并不必然导致人民币汇率贬值,考虑到美联储大概率会在9月份开启降息周期,汇率不应该成为国内货币政策宽松的掣肘因素;
二是人民币汇率如果对利率定价因素弱化的话,那么可以说是对国内经济预期的强化。如果国内经济回暖的幅度超过市场预期,那么即使是国内降息也不会影响人民币的强势。
从全球的角度来看,本轮人民币强势主要有三个方面:
一是全球同步开启货币宽松周期。如果我们观察全球发达经济体央行的动作来看,我们就会发现,实际上本轮全球央行的降息周期已经开启:
我们已经看到加拿大、欧洲央行、英国央行的降息,接下来也会可能会在9月看到美联储降息,所以中国央行的降息并不是独立的,而是全球央行货币政策宽松的一部分;
二是企业结汇意愿降低。既然全球央行同步开启货币宽松,那么势必会影响企业结汇意愿。从交易层面来看,部分企业部分企业资产外币化、负债本币化的交易动机开始削弱,使得结汇增加而购汇减少,这也在一定程度上减轻人民币结汇售汇压力;
三是从全球套息交易使得人民币需求变强。从历史上看,由于日元长期的低利率,使得借入日元的套息交易成为全球宏观交易重要的一部分。但是随着7月31日日本央行加息+缩表,日元的套息交易逐步退潮。同时,人民币正在走向低利率,借入人民币的套息交易正在成为主流,因此宏观交易资金对人民币的需求快速走强,这也是近期人民币走强的重要原因,甚至可能是最重要的原因。
实际上,如果我们观察日元成为避险货币的历史,我们就可以发现,人民币已经初步具备成为避险货币的条件。

稳定汇率的措施


在6月19日举行的陆家嘴论坛上,央行指出:
在汇率方面,人民币汇率在复杂形势下保持基本稳定。今年主要发达经济体货币政策转向的时点不断推后,中美利差保持在相对高位。 我们坚持市场在汇率形成中的决定性作用,保持汇率弹性,但同时强化预期引导,坚决防范汇率超调风险。
经过多年持续努力,中国外汇市场已取得长足的进步和发展,市场参与者更加成熟,交易行为更加理性,越来越多的经营主体使用汇率避险工具。同时,目前货物贸易人民币跨境收支占比达30%,降低了企业生产经营面临的汇兑风险敞口。我们应对外汇市场波动的经验也更加丰富。今年主要经济体货币政策逐渐转向,美元升值动能减弱,国内外的货币政策周期差趋于收敛。这些因素共同作用,有利于保持人民币汇率的基本稳定和跨境资本流动平衡,扩大我国货币政策的操作空间。
因为,未来一段时间,防范汇率超调风险会是央行操作重要的方面,那么,央行在历史上有哪些防范汇率超调的措施呢?

01


调整外汇存款准备金率


按照中国人民银行《金融机构外汇存款准备金管理规定》(银发2004〔252〕号文),外汇存款准备金是指金融机构按照规定将其吸收外汇存款的一定比例交存中国人民银行的存款。其中,美元、港币存款按原币种计算缴存存款准备金,其他币种的外汇存款折算成美元缴存。外汇存款准备金率是指金融机构交存央行的外汇存款准备金与其吸收外汇存款的比率。
1.2004年10月29日,央行发布《金融机构外汇存款准备金管理规定》(银发(2004)252号),明确外汇存款准备金的主要内涵:
① 外汇存款准备金是指金融机构按照规定将其吸收外汇存款的一定比例交存央行的存款。
② 外汇存款准备金率=外汇存款准备金/吸收外汇存款
③ 央行对金融机构外汇存款准备金按月考核。金融机构应在每月15日前将准备金存款划至央行指定的账户。当月15日至下月14日,未经央行批准,金融机构的外汇存款准备金余额与其上月末外汇存款余额之比,不得低于外汇存款准备金率。
④ 当月外汇准备金存款余额=上月末外汇存款余额×外汇存款准备金率
⑤ 中国人民银行对金融机构交存的外汇存款准备金不计付利息。
2.金融机构应交存外汇存款准备金的外汇存款范围:
①金融机构吸收的个人外汇储蓄存款、单位外汇存款、发行外币信用卡的备用金存款及其他中国人民银行核定的外汇存款或负债。
②金融机构的委托、代理外汇业务负债项目与资产项目轧减后的贷方余额。凡轧减后为借方余额的,视同该应交存的负债项目余额为零。不得以某项借方余额抵减其他应交存的外汇负债项目余额。

02


调整外汇风险准备金率


2015年8月31日,就在811汇改开始后的20天,人行发布《中国人民银行关于加强远期售汇宏观审慎管理的通知》(银发〔2015〕273号),从2015年10月15日起,开展代客远期售汇业务的金融机构(含财务公司)应交存外汇风险准备金,准备金率暂定为20%。外汇风险准备金利率暂定为零,即无息交存。该政策将银行结售汇业务纳入宏观审慎政策框架,征收对象为金融机构,但最终体现在金融机构对企业的报价上。
2017年9月8日,人行发布公告,自2017年9月11日起,外汇风险准备金率从20%下调为0,短期内缓解人民币升值压力。
1.境内金融机构开展的代客远期售汇业务。具体包括:客户远期售汇业务;客户买入或卖出期权业务,以及包含多个期权的期权组合业务;客户在近端不交换本金、远端换入外汇的外汇掉期和货币掉期业务;客户远期购入外汇的其他业务。
2.境外金融机构在境外与其客户开展的前述同类业务产生的在境内银行间外汇市场平盘的头寸。
3.人民币购售业务中的远期业务。
2020年10月10日,人行宣布自2020年10月12日起,将外汇风险准备金率从20%下调为0。外汇风险准备金率历经4次动态调整,一般规律是,汇率贬值幅度或贬值预期较大时将风险将风险准备金率提高到20%,在汇率稳定后将风险准备金度降低至0。

03


汇率中间价逆周期因子


2017年5月26日,央行引入了“逆周期因子”,
公式:逆周期因子 = 市场供求因素 / 逆周期系数 =(上日收盘价 - 上日中间价 - 一篮子货币日间汇率变化 * 调整系数)/ 逆周期系数
计算的方式是先从上一日收盘价较中间价的波幅中剔除一篮子货币变动的影响,这个主要反映市场供求的汇率变化的对冲因素就是逆周期系数,通过调整得到“逆周期因子”。
引入“逆周期因子”后,中间价机制就变成了“收盘汇率+一篮子货币的汇率变化率+逆周期因子”。
引入逆周期因子的作用主要在于:一是当汇率走势与经济基本面明显不符时进行纠偏,稳定人民币汇率,二是对冲顺周期的市场情绪,防止追涨杀跌心理,引导市场行为更加理性。
2020年以后市场相对稳定,人民币持续升值,所以2020年10月27日,“逆周期因子”渐渐不再使用。

04


宏观审慎调节系数


2020年以来,国家根据外汇市场和跨境资金流动形势,探索开展跨境资金流动宏观审慎管理,动态调整全口径跨境融资宏观审慎系数。通过动态调整宏观审慎调节系统,防范跨境资本“大进大出”,引导跨境资金良性双向流动,缓解人民币升值或贬值压力,充分体现宏观审慎+微观监管二位一体的宗旨。
1.2020年3月12日,人行、外汇局联合发布《关于调整全口径跨境融资宏观审慎调节参数的通知》(银发[2020]64号),全口径外债的宏观审慎调节参数由1上调至1.25,这是中国人民银行首次调整全口径跨境融资公式中的宏观审慎系数,调整后企业可借入的全口径外债由原先的净资产2倍提升到2.5倍,比调整之前提高了25%。
即:跨境融资风险加权余额上限=金融机构资本或企业净资产*跨境融资杠杆率*1.25。
2.2020年12月11日,将金融机构的跨境融资宏观审慎调节参数从1.25下调至1。注意这次仅下调了金融机构的调节参数,
3.2021年1月5日,将境内企业境外放款的宏观审慎调节系数由0.3上调至0.5。
4.2021年1月7日,将企业的跨境融资宏观审慎调节参数由1.25下调至1。
5.2022年10月,为进一步完善全口径跨境融资宏观审慎管理,增加企业和金融机构跨境资金来源,引导其优化资产负债结构,人民银行、外汇局决定将企业和金融机构的跨境融资宏观审慎调节参数从1上调至1.25。
6.2023年7月20日,为进一步完善全口径跨境融资宏观审慎管理,继续增加企业和金融机构跨境资金来源,引导其优化资产负债结构,中国人民银行、国家外汇局决定将企业和金融机构的跨境融资宏观审慎调节参数从1.25上调至1.5。

05


跨境人民币相关措施


通过跨境人民币监管政策调节离岸、在岸人民币跨境流动性,达到稳定人民币汇率的目的,推动人民币国际化进程。
1.根据《跨境贸易人民币结算试点管理办法》(人民银行公告〔2009〕第 10 号)和《跨境贸易人民币结算试点管理办法实施细则》(银发〔2009〕212 号):






请到「今天看啥」查看全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