专栏名称: 寻找中国创客
Born for Maker!在这里,遇见最棒的创业者和投资人!
目录
相关文章推荐
创伙伴  ·  "消失"的大主播们,赶在双11前回归了 ·  昨天  
经纬创投  ·  从狂热到冷静:2美元/小时出租H100意味着 ... ·  4 天前  
我是腾腾爸  ·  恐高症,又犯了! ·  5 天前  
点拾投资  ·  市场波动加大,什么样的宽基值得关注? ·  1 周前  
51好读  ›  专栏  ›  寻找中国创客

创投笔记 | 启迪之星刘博:VR遇冷是必然,AI的机会在底层技术

寻找中国创客  · 公众号  · 科技投资  · 2017-02-28 20:58

正文


 


分享人/刘博 整理/赵雷

编辑/张慧敏




本文共 2392 ,阅读全文约需5分钟。


2016年,一场由阿尔法狗带来的人机大战,把AI(人工智能)推向了第三次浪潮之上,一时间,全社会的目光都聚集在了这个已经发展了60年的行业。

 

不同于前两次AI浪潮主要停留在概念的研发和推广层面,这次的AI浪潮,有更多的创业者和资本参与了进来,推动着这个行业的大跨步。

与此同时,VR(虚拟现实)技术也在去年一度风头强劲,2016年甚至被称为VR元年。


但是一阵喧嚣过后,VR领域泡沫开始显现,AI是否会重蹈VR的覆辙?

 

本期的创投笔记,我们邀请了启迪之星投资总经理刘博,向寻找中国创客分享了她眼中的VR、AI等领域的创业话题。启迪之星一直关注科技创新领域的创业,在刘博看来,应用场景和专业人才缺乏是当前VR的遇冷的最大原因,而在人工智能领域,AI底层技术领域存在很多创业机会。

 



 VR爆发还缺一个好的应用场景

 

2016年下半年开始,VR开始遇冷,我认为这是必然。

 

VR在90年代的日本就火过一段时间,而且商业转化了一段时间,但失败了,因为它没有互联网以及移动互联网技术的助力,太超前了。

 

现在的互联网发展已经非常好了,相关的VR技术也在日渐成熟,但现在的问题一方面是软硬件的结合还是不好,最关键的是跟实际应用场景的融合不够。而实际上VR甚至AR领域,用户体验才是成功的关键。

 

用VR来看房、导购,我并不认为这些场景下的VR创业是好的方向,一方面是因为这些很容易实现,技术壁垒不高;另一方面是这样的场景很难产生商业价值。

 

所以我们看到前两年大多数做这个领域的创业项目,在竞争厮杀后,进入到一个没有资本助力就死,有资本助力却不赚钱的状态。


我们也可以看到现在VR领域的人才是不够的,比如做VR培训的、做VR内容的、做VR综合解决方案的等等,而这些垂直细分领域是VR创业的机会,也是VR行业真正迎来大爆发的必经之路。 


一个好的应用场景,生产出足够优秀的内容和顺畅的互动体验,再配上更好的解决方案,这才有机会成为一款大家喜欢的产品。创业公司想要在VR行业成为黑马,那就需要去寻找下一个场景。


 “现在的服务机器人更像是玩具”


机器人一般可以分为工业类和服务类,工业机器人现在发展的还算成熟,服务机器人市场虽然看起来热闹,但我认为离被市场接受还需要很长一段时间。

 

首先,就是智能化水平不够。现在的服务机器人只能做简单的事情,比如说移动的时候不能跟你很好的交互,更多的都是处于玩具的状态,大多数不能解决实际中生活中的问题。

 

其次,就是价格太高。一台工业机器人的价格几十万或者更高,很多企业是愿意付费的,而消费者花几十万购买的可能性不大,特别是选择2C之后,价格能否降下来非常关键,但想要做功能相对先进的机器人就需要高端的模块去满足它,高成本和低价格就不容易解决。


正因为这些,在机器人领域还有很多创业机会。未来5年,服务机器人会被市场接受,在这个过程中,不管是机器人的控制系统,还是芯片等底层类配件,抑或是应用层面的软件,都需要这些领域内的公司一起来不断地完善生态,这些都是机会所在。

 


看好AI底层技术创业机会



我们最近投资的一个项目叫速感科技,主要的业务是利用人工智能的技术,为无人机、机器人提供视觉解决方案,就像机器人的视觉感知引擎。机器人已经成为趋势,所以这样的创业项目是非常有市场的。

 

这个公司的业务逻辑,就是通过AI技术帮助像机器人、无人机这样的企业把产品跟人工智能更好的结合,或者说让产品在某些功能上更加智能,其实提供的是AI底层技术,而AI底层技术的创业项目就是我们非常看好的。

 

从2016年的阿尔法狗之后,人工智能市场无疑彻底火了起来,尤其是到了下半年,让原本陷入寒冬的资本市场重新热血了一把,但是AI经历了60年的发展,这一次能迎来真正爆发吗?

 

我认为短期内不会,因为像家庭机器人这样的产品,受限于技术的发展,短期内不会普及,但这是未来的趋势,越来越多的领域和行业一定会被人工智能所改变,而各个领域的应用想要彻底迎来爆发,能为做场景应用的产品提供技术的公司,将首先先迎来机会。

 

或者我们可以来看看阿尔法狗,那它现在还欠缺什么?是它的底层欠缺什么?它在硬件层面为什么不能实现?是不是因为现在的算法功耗太大?那是不是我们能找到一个好的芯片,让他的功耗更能够降低。

 

不论是VR、AI还是其他高科技的项目都有这样几个特点。第一,项目壁垒比较高;第二,需要有自己的应用场景和商业模式;第三,投资周期比较长。


例如纯科技类的项目大多数都还是2B的小众市场,在小众市场先转化,转化完之后,发现更多的场景和驱动的时候才面向大众市场。这就需要在投资的时候一方面把握应用场景,另一方面需要投资人有很好的心态,等得起。


 

追逐风口的时候已经晚了


 

前段时间有一个人问我,你觉得风口是什么?我觉得这个词特尴尬。

 

我一直以来就觉得风口是个VC的词,并不是天使的词。我们的逻辑是关注底层技术以及早期的生态建设,因为每个行业的爆发都需要两三年或者更久时间的积累,在市场成熟的时候他就会转化成一个风口。

 

我们可以看看当年的百团大战,以及后来的O2O。最后能突出重围留下来的企业都是非常早期就做了一些别人没有做的事情。

 

很多人觉得O2O的团队无非就是地推团队,所以很多地推团队就像打了鸡血似的,但实际上地推这个事情是没有太大效率提升的,地推的本质并不一个高价值的东西。

 

那段时间市场完全热热起来的时候,有很多人是跟风创业甚至跟风投资的,很多人以为看到的O2O项目以及那个创业者身上的劲儿,就认为有成功潜质,但是忽略了商业的本质是降低成本、提高效率、创造价值,如果做不到就很难成功,这是根本。

 

什么是有价值的?除了占住了时间的先机,还在大家没有意识到的时候提前对市场做了引领。比如说大众当初做了点评体系,它能让人们把信息更加效率化,匹配结果做的更好,这个是有效率的。包括美团也一样,他给大家提供了更便宜的信息,本地化做的足够好等等。

 

我不会说我看当下AI或者VR热就寻找这类的项目,我们只是会去判断这个项目会不会带来下一个风口。早期如果是追逐当下风口的项目,我们一概不投,因为追逐风口的时候,你肯定已经晚了。

 

点击 关键词 查看往期内容


周鸿祎 | 张泉灵 | 徐小平 | 李开复 | 柳传志 | 黎瑞刚 | 林依轮 | 杨浩涌 | 戴自更 | 俞敏洪 |  张近东 |  井贤栋 | 田溯宁 | 郭为 | 汪潮涌 | 张近东 | 孙继海 | 陈彤 | 汪丛青 | 刘作虎 | 冯大辉 | 吴甘沙 | 邱浩 | 毛大庆 | 张维迎 |  胡彦斌 | 盛希泰 | 阎焱 | 李丰 | 熊晓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