广东省博物馆的
《璀璨时光:清代广钟精品展》
最近掀起一波观展热潮,社交平台上不断有网友晒出精美绝伦的展品照片,字里行间洋溢着亲见珍宝的惊喜和赞叹。
也难怪,这是
国内首个且迄今最大的广钟专题展
,大部分展品来自故宫、颐和园、承德避暑山庄等单位,观众平日得买票“进宫”才能一睹真容,现在到广东省博物馆不花钱就能看到“下凡”的它们。
该展览的主题“广钟”是指清代广州生产的机械钟,最初是模仿晚明传入中国的欧洲机械钟。明清时期那段中西唱和的钟表史早已隐入尘埃,回望那三个世纪,
机械钟曾是欧洲传教士的“秘密武器”,一跃成为中国皇帝的心头好,见证了达官显贵的繁华绮梦,也折射出中国近代社会的走向
。
铜镀金转人亭式钟(本展展品),18世纪英国制造
在古代中国,人们曾使用日晷、刻漏、焚香等来计量时间,也发明了科学价值极高的天文机械钟,但它们作为实用计时工具各有缺点,或过于依赖自然,或不够精确,或体量太大,或造价过高。
日晷 图源:故宫博物院官博
准确而便利的计时工具走入中国人的日常生活,要从西方机械钟说起。
西方机械钟发明于14世纪,16世纪末传入中国。由于上发条后可以按时自动报时,被中国人称为“自鸣钟”。
自鸣钟传入中国与欧洲人的航海探险有很大关系。15-16世纪,欧洲人发现了美洲新大陆,开辟了东西方航路,首次完成了环球旅行。从此,欧洲商人走向世界,而随着远洋货船来到中国的,还有天主教传教士。
在遥远的国度传播一种全新的宗教,传教士首先要做的是取得当地人的好感和信任,
而他们很快发现,自鸣钟是一个绝佳的敲门砖
。最早将自鸣钟带到中国的是意大利耶稣会传教士罗明坚,他在明朝晚期随葡萄牙商船来到中国后,曾赠送自鸣钟给多名中国官员,其中包括两广总督。这样新奇贵重的礼物博得了官员们的欢心,也因此为传教事业谋得了一些便利。
罗明坚的同胞兼“同事”利玛窦则更进一步。在京城多次传教未果的他,终于在1601年成功将两架自鸣钟献给了万历皇帝,这是自鸣钟第一次出现在中国宫廷之中。皇帝大为赞许,将小的那架带在身边随时把玩,为大的那架专门修建了钟楼。利玛窦因此获准留居京城。
如果说利玛窦是沟通中西文化第一人,那自鸣钟就是打开中西方交流大门的钥匙。
利玛窦画像 图源网络
进入清代,皇帝对自鸣钟的兴趣有增无减,尤其是康熙、雍正、乾隆。不过,这三位皇帝对自鸣钟的喜爱各有侧重。
康熙皇帝热爱科学,作为少年天子亲政后曾主持历法之辩,证明西洋历法较大统历更为准确。他对自鸣钟兴趣浓厚,曾赋诗《戏题自鸣钟》:
“昼夜循环胜刻漏,绸缪宛转报时全。阴阳不改衷肠性,万里遥来二百年。”
康熙皇帝是唯一将欧洲机械钟视为科学技术并加以重视的皇帝,他在宫中内务府造办处设立“做钟处”,延请欧洲钟表制造师,同时广揽国内优秀工匠,仿制、维修欧洲机械钟。
而对于勤于政务的“工作狂”雍正皇帝来说,钟表是掌握时间必不可少的工具。他出巡时会令太监携钟表随侍,其乘坐的车轿内也安放有钟表。根据皇帝的需要,供职于清宫的法国传教士沙如玉发明了报更自鸣钟(简称“更钟”),这种钟能够按照一年之中夜间的长短变化来调整打更时间,是欧洲机械钟地地道道的“中国化”。
木楼式时刻更钟(本展展品)
乾隆皇帝对自鸣钟更是痴迷,曾向粤海关下旨:
“惟办钟表及西洋金珠奇异陈设,并金线缎、银线缎或新样器物,皆可不必惜费。”
仅乾隆五十八年(1793),粤海关监督为皇帝购买的钟表和其他机械物品就达10万两白银之多。乾隆皇帝对钟表的追求集中在奇巧方面,尤其注重钟表的造型装饰和活动装置,甚至亲自参与和指导钟表的设计、制作和改造。也正是在乾隆时期,清宫钟表收藏达到巅峰。
铜镀金嵌料石升降塔钟(本展展品)
时至今日,我们仍能在遗留下来的清宫图像中看到钟表使用的各种场合。
本展览的一个图版是雍正《十二美人图》之《捻珠图》。图中一仕女手握一串捻珠,正观看两只猫嬉戏,仕女侧后方的方几上,放着一架长方形木楼嵌珐琅时乐钟。
清 佚名《十二美人图》之《捻珠图》故宫博物院藏
本展览还以巨幅图版展示了乾隆朝的一幅《万国来朝图》。巍峨壮观的紫禁城外,身着各色服饰的诸国使者正在列队等待皇帝召见。他们带来了准备进贡的各式奇珍异宝,其中,一名头戴礼帽的欧洲人、一名黑肤卷发者各捧一架自鸣钟。有意思的是,如此浩荡的朝贡场面纯属虚构,只存在于乾隆皇帝的美好幻想中。
清 《万国来朝图轴》局部 故宫博物院藏
咸丰朝《大公主、大阿哥庭院游戏图》描绘了两个四五岁的孩子在内苑嬉戏。小男孩就是爱新觉罗·载淳,未来的同治皇帝,其腰间挂着一件精致的珐琅珍珠怀表。
清《大公主、大阿哥庭院游戏图》局部 故宫博物院藏
光绪《大婚典礼全图》册中的《皇后妆奁图》,皇后浩浩荡荡的送嫁队伍中,四架金光闪闪的西洋立钟赫然在列。它们盛在玻璃罩内,置于台桌上由亲军搬运。画师还在钟旁特地标注了“金转花洋钟成对(分二抬)”“金四面转花洋钟成对(分二抬)”,足见其贵重。
清《光绪帝大婚典礼全图》册之《皇后妆奁图》局部 故宫博物院藏
在《慈禧皇太后七十大寿》照片中,珠光宝气的慈禧太后端坐在紫檀宝座上,旁边的条案上陈列了若干物品,正中是一架安在玻璃罩内的铜镀金转花嵌表。
清《慈禧皇太后七十大寿》照片局部 故宫博物院藏
上有所好,下必甚焉。
皇室如此倾心于自鸣钟,达官显贵间自然就刮起了一股风潮。
清人昭梿《啸亭续录》记载:
“近日泰西所造自鸣钟表,制造奇邪,来自粤东,士大夫争购,家置一座为玩具。”
美国人威廉·亨特所著的《广州“番鬼”录》写道:
“行商惯常将昂贵的镶珍珠的表、时钟、八音鼻烟盒或‘香水’(中国人称为薰衣草香水和花露水)等西洋物品作为答礼送给有权势的大官,感谢其以前的帮忙,并博取今后的关照。”
宦门富户使用西洋钟表的情况,在《红楼梦》中就有表现。
据统计,《红楼梦》全书共11次提到钟表。
第六回“刘姥姥一进荣国府”一节,借刘姥姥的视角生动地展现了自鸣钟这种富贵人家的稀罕物。
“刘姥姥只听见咯当咯当的响声,大有似乎打箩柜筛面的一般,不免东瞧西望的。忽见堂屋中柱子上挂着一个匣子,底下又坠着一个秤砣般的一物,却不住的乱晃。刘姥姥心中想着:‘这是什么爱物儿?有煞用呢?’正呆时,陡听得当的一声,又若金钟铜磬一般,不防倒吓的一展眼,接着又是一连八九下。”
电视剧《红楼梦》中刘姥姥见到自鸣钟的场面
第十四回讲王熙凤“空降”到宁国府办理秦可卿的丧事,给众人分派工作既犀利又干练,其中提到:
“素日跟我的人,随身自有钟表,不论大小事,我是皆有一定的时辰。横竖你们上房里也有时辰钟。”
第七十二回,王熙凤与旺儿媳妇谈起财务状况时说,为了筹钱给贾母送寿礼卖了四五箱物件,
“那一个金自鸣钟卖了五百六十两银子”
。由此可见自鸣钟价格高昂,相当于普通老百姓全家好多年的吃穿用度。
清 孙温《红楼梦图册》 旅顺博物馆藏
一百五回“锦衣军查抄宁国府”一节讲西平王奉旨查抄贾赦家产,长长的物件登记清单中有“钟表十八件”。
《红楼梦》固然是小说,但对照展览展出的《内务府造办处各作成做活计清档》的一页,还是构成了虚构和现实的镜像,让我心里咯噔一下。
该页记载:
“银库员外郎明书交来乌木架自鸣钟四架,系安图家抄来的,俱有破坏处”
。安图是康熙朝大学士纳兰明珠家的总管。纳兰家族势败后,安图于雍正五年(1727)被抄没家产。纳兰明珠的长子纳兰性德,就是写出了“人生若只如初见”“当时只道是寻常”的那位著名词人。他与曹寅相识,而曹寅是曹雪芹的祖父。坊间有传,《红楼梦》讲的是纳兰家事,纳兰性德就是贾宝玉的原型……
《内务府造办处各作成做活计清档》(本展展品)
在这些文学和历史的切片中,自鸣钟仿佛是沉默的证人,亲历了鲜花着锦、烈火烹油的显赫,也阅尽了繁华落尽、终为虚妄的悲凉。
本次展览展出的广钟体现了珐琅、铜錾花、木嵌银丝铜活、玻璃画等极尽奢华的装饰工艺,并附有目不暇给的表演装置(称为“活计”),转花、卷帘、水法、行船、滚球、鸟鸣、奏乐等不一而足。但大饱眼福过后,我却渐渐生出一股失落。
广钟代表当时中国钟表制作的最高水平,展览最后的定调是“中国智造”、“文明互鉴”,但这样的“智造”和“互鉴”显然有很大的局限性。
从康熙朝到清末的两百多年间,广钟发展出了绚丽华美的外观和令人目眩的表演功能,然而在钟表本身的核心技术方面却几无进步,遑论将钟表的原理和应用推广到其他领域。
要知道,在18世纪的欧洲,钟表已成为航海必不可少的科学仪器。但在紫禁城里,钟表始终没有摆脱供人赏玩的“花瓶”角色,个中缘由亦可在展品中窥见。
比如展览中有两架置于独立展柜中的广钟,均有变换文字的功能。其中一架有横幅“八方向化”,另一架有对联“八方向化,九土来王”,意思是清帝国至高无上,所有邦国都臣服于它。此外,多架广钟有献宝人队伍,就是一圈人偶(常见西方面孔)安装在转盘上,启动时会转动起来,表现了异邦使臣携带宝物争相朝贺的情景。
这些设计和《万国来朝图》一样,其实都反映了清廷夜郎自大的心理。
铜镀金自开门喷球五子夺莲转花钟(本展展品)上的“八方向化”文字
铜镀金珐琅转花葫芦式钟(本展展品)底层中央围圈的献宝人队伍
除了献宝人队伍,西方还以什么形象出现在广钟上呢?展览中多架广钟都以宁静的西洋田园风光作为背景装饰;一架广钟上的铜錾图案,侧面是带翅天使,背面是两位站在西洋拱券建筑前的欧洲绅士;三架广钟有西洋人玩滚球的装置,耐人寻味的是这些洋人都是单膝跪地;另外,还有西洋人表演翻杠、演奏音乐等的装置。
在当时的皇帝眼里,“西方”只是一种异域情调,和钟表一样都是供其凝视、博其一笑的存在。
铜镀金转水法人倒球太平有象钟(本展展品)上的西洋人滚球装置
反观展览中的欧洲钟表,有一架是19世纪法国制造,其整体造型是热气球,乘坐者是一位手持船锚的海员。当时欧洲科学家多次乘坐氢气球升空探测大气奥秘,该钟的造型正是反映这一科技活动。事实上,法国钟表常反映当时最新的工业革命科技成果,造型如火车、轮船、灯塔、锅炉,有的钟表还有指南针、风雨表、寒暑表等。
铜制热气球式钟(本展展品)
就在欧洲科技突飞猛进之时,中国的皇帝依然沉浸在天朝上国的美梦中,终于在历史的十字路口与关键机遇失之交臂。
饰有“八方向化”字句的广钟制成之后不过几十年,朦胧的西洋田园风景突然幻变成坚船利炮出现在中国人眼前——第一次鸦片战争爆发,清政府在英国的威逼下,签订了中国历史上第一个不平等条约《南京条约》。
铜镀金转水法人倒球太平有象钟(本展展品)背面的西洋田园风景画
曾经的自鸣钟告诉我们时间,现在的自鸣钟见证了时间。自鸣钟凝结了中西方在科技、文化、思想上的交流碰撞,折射出中西社会近代的不同走向。历史变幻,生命终将归于尘土,嘀嗒声中,时间永恒于世。
展览时间:2024.11.29—2025.04.06
展览地点:广东省博物馆展厅一
备注:文中的本展展品照片均由作者拍摄。
参考资料:
《从日晷到西洋钟:清宫计时工具进化小史》,谢菲
《从自鸣钟探讨利玛窦居留北京的内幕》,金国平、吴志良
《广钟历史的几个关键性问题》(讲座),郭福祥
《〈红楼梦〉中所见的钟与表》,张寿平
《皇帝过年与万国来朝——读〈万国来朝图〉》,刘潞
《旗籍朝鲜人安氏的家世与家事》,刘小萌
《乾隆朝养心殿明窗贴落画探析——以“岁朝图”“万国来朝图”为中心》,李湜
《乾隆时期的钟表改造》,关雪玲
《清代广州制造的西式钟表及其历史背景探析》,黄庆昌
《清代宫中的广东钟表》,商芝楠
《清代图像上的西洋钟表》,李理
《清宫作钟处在康、乾两代的变迁》,商芝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