专栏名称: 霍老爷
人丑本该读书,嘴贱偏生话唠。
目录
相关文章推荐
界面新闻  ·  DeepSeek登陆江苏多地“算力超市” ·  昨天  
阑夕  ·  运动科技公司Keep成了DeepSeek带火 ... ·  昨天  
界面新闻  ·  重庆全面解除住房限售 ·  3 天前  
阑夕  ·  我正在与@新浪科技 ... ·  3 天前  
王路在隐身  ·  我坚决不看任何AI写的东西。 ·  4 天前  
51好读  ›  专栏  ›  霍老爷

越成熟,越敬畏偶然

霍老爷  · 公众号  · 热门自媒体  · 2017-03-30 13:44

正文

这篇文的作者是我的朋友肥肥猫,供职于英国某顶级律师事务所,资本市场和民商法律师,知乎最高赞答主,回答被收藏数百万次。他创办的个人公众号“肥肥猫的小酒馆”只供干货,在职场难题、个人能力提升等方面有独到见解,创作过数篇10万+文章,是你职场进阶路上不能错过的良师益友。



我曾经看过一个新闻:


国内一家非常知名的食品企业的董事长,在九寨沟旅游途中,被景区内一块猴子蹬掉的石头砸中脑部。送至医院抢救后不治身亡。


看到这则新闻,我心中突然有所触动。


于是在网上搜他的名字,最近的新闻是他接受记者采访,说尽快实现集团上市与国际化,言语间是满满地志在必得。

去旅游,放松放松而已,这实在是宏大的人生主线之外再稀松平常不过的一个小插曲了。


前一秒,你脑子里还在想着实现集团上市与国际化,下一秒,砰!你被猴子砸死了。

然后?然后就没有然后了,一切结束,End of Story。


什么上市、国际化、现金流,什么毛利、销售网点、做大做强,这些东西再无意义。


你花费十二年寒窗苦读、结交名士、积攒资源、卧薪尝胆、忍辱负重,一步一步扎实的积累。


也许前一秒你还在打电话遥控着千军万马,挥斥方遒。也许正在微信群里接受着无数人的吹捧。


然后,突然间,毫无预兆地,一只猴子终结了这一切。


什么是人生无常?这就是。




***




1

年轻时爱说“一定”

成熟后相信偶然



年轻的时候,我们爱说“一定”这两个字。


你行的,你一定可以的;

你这么刻苦,一定能考好;

你付出了那么多,一定有回报;

你那么聪明,一定没问题;

你这么有钱,一定好多人喜欢;

你和领导关系铁,这个项目一定是你的。


一定,一定,一定…… 说多了,自己都信了。




我们对人生的必然性充满了期待,总是爱把条件和结果之间不断地画等号,等号画得多了,人生的路线图就呼之欲出了。

随着年龄见长,才发现世界上有那么多“不一定”的事情。


原来条件齐备了,成功并不像打游戏交任务那样必然发生。


原来还有那么多意料之外的因素,许许多多小的不能再小的事情,却能彻底改变我们人生的走向。


甚至,一只在山上奔窜的猴子就能瞬间终结人生的一切意义。

当你意识到成功只要做对10件事的时候,你长大了;


当你意识到能有100件事让你成功不了的时候,你老练了;


当你发现有1000件事情能让你失败的时候,你成熟了。

所以随着年龄增长,见识增多,我越来越理解那些成功人士。




每年大年初五,迎财神的爆竹声甚至压过了年三十。


有人说能从里面听见贪婪,但我听到的却是恐惧:


只有真正成功过的人,才知道成功里面有多少偶尔性。


自己侥幸绕过了多少分分钟足以灭掉自己的偶然性分叉口,才站到了今天的位置。


又不知前方还有多少偶尔性的陷阱,随时随地可以夺走自己拥有的一切。

成功者不会告诉你,他们的成功里有多少偶然的因素。


这倒并不是说他们的成功是一场甜蜜的意外。所有的看似偶然的成功,背后都有着长期地筹划或是深刻的直觉。


所谓偶然,指的是,有太多的意外因素可以让你不成功。




2

一将功成万骨枯

成功者或许只是幸存者



历史上的成功者,背后不知道有多少和他一模一样,甚至起点更好的人,在历史如漫天箭雨般的偶尔性中被摧毁。


也许曾经有过许多和诸葛亮一样聪明甚至更聪明的人,求贤者来了两次不巧没遇到,人家就不来了。


也许曾经有过许许多多和曹操一样甚至更雄才伟略,一心建功立业的奇人,刚出场第一集就被杂兵一刀宰了。

你上哪说理去?

一将功成万骨枯。



而这些人,你是不会在历史书上看到的,因为对于我们这条世界线来说,这群人早就凌乱地死在历史的烟尘里了。


你根本看不到,所以也就等于不存在。你能看到的那些在史书上的名字,只是在偶然性箭雨中侥幸留存下来的人。

以为通过复制幸存者的经历,就能达到他们的成就,那就太幼稚了。


他们首先是幸存者,然后才是成功者。只看到成功,没看到幸存,我们通常管这叫幸存者偏差。


成功者最爱说的是,我成功是因为我做到了一二三。


但其实有的是也做到了一二三的人,甚至有做到一二三四五的人,他们在哪呢?他们怎么没成功呢?




3

学会与不完美相处

才是真正的成熟



我们过去过分强调主观能动性,为了逼着所有人把自己的潜能用尽,故意不告诉我们世间存在着太多的偶然性。

这种观念地渗透是如此的长期深刻和潜移默化,以至于我们离开了校园多年后依然还在被影响着。


于是很自然地,就有了“只要我提升了,就一定能取得成就”之类的错觉。

这种思维有错吗?谈不上错。


但问题出在许多教育者把这个逻辑链条给绝对化了。好像“只要”做到了一二三四,就一定能顺理成章地获得五六七八。








请到「今天看啥」查看全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