专栏名称: 王路在隐身
发布文章。
51好读  ›  专栏  ›  王路在隐身

我坚决不看任何AI写的东西。

王路在隐身  · 公众号  · 热门自媒体  · 2025-02-07 12:44

正文

我坚决不看任何AI写的东西,就像你绝不会蹲在垃圾桶旁边吃别人嚼过的口香糖。有人要跳出来杠了:哎你这人太偏激了吧,AI写的东西也有好的呀!——好个屁。你连作者是人是机都分不清,还谈什么好不好?好比你去菜市场买活鱼,摊主给你条冻了三个月的僵尸鱼,你尝着咸腥味还以为是海鱼的鲜味,这不是舌头失灵是什么?现在满大街都是捧着手机读AI生成废话的人,读得摇头晃脑两眼放光,跟捡了宝似的。要我说这些人就该去翻翻二十年前的《故事会》,至少那还是活人编的段子。


有人不服气:AI写的东西逻辑清晰文笔流畅啊!这话说得我都想笑。你去自助餐厅看见摆盘精致的土豆泥,拿勺子一挖发现底下埋着三天前的炒饭,这时候还夸人家摆盘技术好吗?AI那套把戏我太清楚了,不就是把人类写过的东西剁碎了拌成沙拉?你看着花花绿绿挺新鲜,吃进嘴里全是烂菜叶混沙拉酱的味儿。前阵子有个朋友得意洋洋给我看AI写的诗,说什么"月光在量子纠缠中坍缩",我当场把咖啡喷他脸上——这玩意儿你也敢叫诗?分明是关键词抓阄!


更可怕的是现在连学术论文都开始用AI糊弄。上个月看到篇讲楚辞的论文,开头就是"屈原的离骚体现了深度神经网络的表征学习能力",我差点把早饭吐出来。这就好比考古学家拿着洛阳铲说"此铲算法符合区块链去中心化理念",纯属拿新词儿给死人化妆。你要真信了这套,改天AI给你分析《红楼梦》,怕不是要算出林黛玉的血型配型表。


总有人辩解:用AI提高效率不好吗?这话就跟"用挖掘机炒菜更快"一个道理。是,二百斤的铁铲抡起来是带劲,可炒出来的菜你敢吃吗?我认识个小编连天气稿都让AI写,结果上周的稿子写着"今日阳光明媚适合外出散步",当天其实刮台风把路边广告牌都掀了。读者在暴雨里捧着手机看"阳光明媚",不知道的还以为自己穿越了。


那些吹捧AI的动不动就说"这是未来趋势"。要我说这些人才是真正的老古董——见着个会发光的玻璃板就跪下来叫祖宗。二十年前他们说网络小说会取代传统文学,十年前他们说短视频会干掉长电影,现在坟头草都两米高了。李白杜甫没学过GPT,莎士比亚不知道算法,耽误他们写出千古名篇了吗?说AI能创作,就像说微波炉能当厨子,热个剩饭还行,真让它做佛跳墙试试?


最可笑的是某些"AI鉴赏家",整天分析机器生成的文本有什么深意。这就好比捧着马桶搋子说是后现代主义雕塑,还要给它写三万字的艺术评论。我有次围观AI写作讨论会,听人滔滔不绝讲"这段代码映射了后人类时代的身份焦虑",实在没忍住问了句:您说的这段"代码",原作者(如果那玩意儿也算作者)搞不好正在服务器里忙着清理缓存呢。


我为什么坚决不看?因为文字是活人的呼吸。你读老舍能摸到北平城墙的砖缝,读张爱玲能嗅到旗袍领口的茉莉香,就算读个网络段子也能感受到屏幕后边大活人的嬉笑怒骂。AI写的东西算什么?冰箱贴便签?自动回复邮件?超市小票上的促销广告?有人居然把这玩意儿和人类创作相提并论,简直是把新鲜现磨的咖啡和速溶粉末倒进同一个杯子。


别跟我说什么"AI也有学习能力"。它学得再像,也就是鹦鹉学舌。你见过鹦鹉开诗歌朗诵会吗?要是哪天动物园的鹦鹉背会了《将进酒》,你是该赞叹鹦鹉聪明,还是该怀疑自己脑子进水?现在满世界都是对着AI作品感动流泪的,我看这些人应该去精神科挂个号,查查是不是患了新型赛博斯德哥尔摩综合征。


所以别来劝我"试试看嘛",我宁可读三流作家写的烂小说,至少能对着书骂句"什么破玩意儿";也绝不看AI生成的"完美文本",免得对着空气挥拳头。记住,哪天你看着AI写的东西拍案叫绝时,不是它写得有多好,是你把自己的脑子当二手硬盘格式化了。


(完)







请到「今天看啥」查看全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