vivo手机的约稿。
那,2016年MTV颁奖,我在现场。
是被vivo手机请过去的。确切说,流程是:
“周末鹿特丹有个MTV颁奖,你想去吗?”
“有热闹看吗?可以有啊。”
“那给你订机票?”
“不用。巴黎一趟火车就到鹿特丹了。”
就这样子,去了。
11月6日晚,鹿特丹。红毯,演出,我都看到了。
感受,大概是……比起红毯边,身旁声嘶力竭吼了三小时(开场前一小时,红毯两小时)的欧洲朋克少女们,比起演出时,下面跳了两小时的狂热歌迷,我觉得自己……有点老了。
我听过一些名字。Bruno Mars(当然了),Jack and Jack,加拿大小天王Shawn Mendes,瑞典的Zara Larsson,以及中国的周笔畅(当然了),但我做不到如身边那些姑娘粉丝们似的,了如指掌。
Anne Marie唱了歌开场,然后明星们开始走红毯。姑娘们堆在红毯边,远远看见一个歌手便开始尖叫,叫歌手的名字,唱ta的主打歌。歌手飘过来,一路问答,跟歌迷拍那种适合放上instagram的照片,一路微笑。Shawn Mendes从头微笑到尾。Jaden Smith——一出道就和成龙拍《功夫梦》那位——一路连蹦带跳没停过。Jack and Jack二位乍看就像两个普通英国优等生(我旁边一个德国摄影师对我说,其中一位让他想到哈利波特)。
尖叫声最锐利的,大概是两个场合:1998年生的Shawn Mendes出来的时候;70后的Green Day出来的时候。这方面,乐迷很包容。毕竟Green Day开始红的时候,现场许多女孩子还没出生吧。
见到了许多模特,印象最深刻的是尚特勒-布朗-杨,那位有白蚀症的超模。见过许多照片,但目睹真人,着实惊艳。身材仪态不提了,说句政治不正确的话,她的皮肤病制造的肤色对比效果都很美。我这张完全没拍出她的美来。
表演。两个小时,说如雷贯耳大概没问题。现场音效宏伟,光影流丽绚烂。MartinGarrix出现时下面有女生声嘶力竭地吼“MARTIN!”BEBE和DNCE好像还负责耍宝。似乎大多数人唱的都是新歌——嗯,俗称来打歌的,似乎除了Zara?
Zara领第二个奖时还卖个萌,说要感谢爸爸。为什么?嗯,因为之前忘了感谢他了,只顾感谢妈妈,爸爸会不高兴。
Coldplay得了最佳rock。马丁拍了个视频来感谢,指着一块大岩石说,最佳rock!——我身旁的大叔笑成了神经病。
DNCE那首《Cake ofOcean》那天在各个场合放,让我有点洗脑。晚间回程的车上,半睡半醒之间,都溜出一句:
Ah ya ya ya ya I keep on hoping we'll eatcake by the ocean
怎么说呢?红毯上,让我觉得自己都有点老了;听完颁奖秀,我好像又年轻点了。那种感染力。光影、音效、音乐、旋律、人群的反应、氛围。是那种会让你放下“好像晚饭还没吃,这个点哪儿去找点吃的”,开始琢磨“今儿就今儿了!”
音乐的魔力吧。能把人驱进一个如梦似幻的氛围里。
说点别的。
如果单是看一场红毯,或者看一场秀,我没那么多感慨。真棒,真绚烂,好了,过去了。我也过了追星的年纪了。看到Green Day时真激动了一下——少年时谁还不听点他们的东西呢?——但也没那么震惊。
但这次,因为我是被请过去的,所以幕前幕后地溜达了两天。
我到鹿特丹,有国内派过来的诸位负责安排。下午是一个showcase派对,大略是EMA的酒会。我跟朋友开玩笑,说其实就是汇报下进度,请投资商继续来吧……showcase会放一个手机墙,vivo手机也一直有这样的音乐和拍照基因——所以EMA也在不断强调“手机也可以看颁奖礼了”,嗯。
酒会之后是一个船上酒会。然后是次日,走红毯前幕后溜达。
红毯时,我其实没任务,就和一个德国摄影师(他感慨“抢位置,我抢不过他们啊”,于是也懒懒地)在一边聊天。
这种表述有些奇怪,但,是这样的:
日常生活里遇到的人群,因为各人分工关系,比如在国内我家乡的小城市,谈吐有致、身材挺拔、穿衣搭配得当的,少;在北京上海,就相应好得多;在巴黎,拉丁区和十一区遇到的人群,也是两样的;到鹿特丹这个会场,就会有种“谈吐有致身材挺拔穿着靠谱的,每个人都是啊”之感。
非只如此。有些人是早上新加坡飞到荷兰,一落地不倒时差就开工的;有一看就知道体脂率保持得极佳,平时锻炼和饮食都很克己的;有聊天时随便转换四种语言的。大多数人都是三头六臂,各色事务烂熟于心,记性超群,介绍一遍就能记住各种细节,次日见面时张口就来的。这么一批很能干、很厉害的人,在沟通、协作、捏合、创造着一场音乐盛会。
这些不是艺术创造,而是实打实的玩意。
用那位德国摄影师的说法,他其实并不太喜欢流行音乐,“反正把明星拍得美美的就行,我不听他们的曲子”。为什么还要做这行?“因为这行牛人很多。”
在后台时,我看见其他几个国家MTV频道的女主持在化妆。旁边的工作人员口若悬河地问,“要采访谁?”——当然她也吐槽了一句,“是吧,每个人都想采访Bruno Mars”。化妆时间的计算,车辆到位的计算,人流的控制,每个人都在忙,但忙得很有效率。
我跟那位德国摄影师说,我在巴黎也帮朋友策划过展览。自己策划时觉得天衣无缝,真到开展时才焦头烂额。像鹿特丹这样大的活动,声光音效、人群调配、时间划分,细密又庞杂,简直想起来都头晕。
德国摄影师说,这就叫音乐工业。
所以之后看红毯和看演出,我更像是,在一边看着,看这一切怎么平地而起,构建出来。在幕后和幕前看,心情是不一样的。
红毯上光彩动人、微笑得宜、十全十美的明星,舞台上动人心魄、摇心撼魂的演出,是前面的华彩,是金字塔尖的舞蹈。这也是许多普通人理解的音乐:明星,演出,才华爆棚。
也许最多还有作词作曲者,编曲编舞者,也就差不多了吧?
但后面的这些,在停车场统筹物料运输的人们,在安保那里彬彬有礼不耐其烦指路的人们,化妆间掐着时间的人们,随时一秒钟从日常脸变换成镜头微笑脸的主持人们,DJ们,投资商们,涂鸦设计者们,以及许多我想象不到的人们,才是音乐工业的基础。
“也包括你们。”我跟那个德国摄影师说,“你们在为明星化妆呢。”他也没反对。
因为现代音乐工业已经不只是音乐了。红毯、走秀、编舞、光影。这些都是将音乐仪式化,甚至许多音乐在追求一种巫舞的美感了,是一门综合艺术。法国有些学者相信,非洲音乐的节奏感在20世纪后半叶到现在日益走红,跟节奏暗合原始舞蹈有关,当然那是题外话……
那个德国摄影师说了段很思辨的话,大意是,他所受的教育里,相信人类只要经过训练,就可以接近机器的精确度;许多精确能干的人类,就构成一部机器了。
那,音乐工业就是靠这样一群人,支撑起来的。大自然里没有这样的声音,这样的光影,全是人工制造出来,却能撩动人心。明明不是梦,却给人一种梦幻的感觉。
许多伟大的工业,都是这样。
所以我们俩最后,已经退到稍微靠后的地方,一边喝水,一边看着前面五光十色的红毯、竭力维持秩序的工作人员和尖叫的粉丝,说:“人类真了不起。”
哦对了,看到MTV的主持人用vivo新款手机X9各种大咖合影,出片还真各种大片既视感。
vivo X9主打卖点是前置双摄像头,成片能达到虚化背景的效果,突出人物主体的功能,还是挺带感的。
这次vivo新品X9还未上市已经被炒得火热,11月16日将会在水立方发布,前置2000万柔光双摄,照亮你的美。
有兴趣的,可以关注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