读历史,必少不了
“史学双璧”
《资治通鉴》与《史记》。
《资治通鉴》是中国第一部编年史
,也是中国历史上最权威、最重要的编年史。
中国上下几千年,都历经了哪些朝代兴衰,出现过哪些历史事件。
要系统理清中国历史,则一定要读它。
毛泽东生前,曾读过17遍,每一遍都仔细批注。
可资治通鉴,究竟讲了些什么?
与史记不同,资治通鉴是史学家司马光,
专门写给后人借鉴和应用的史书。
它讲述了
战国初期至五代共1362年,国家民生的兴衰历史
,同时又分析历史人物的
品德善恶,管理政策得失,总结经验。
所以
许多脍炙人口的名言警句,
如“以人为镜,可以知得失”“兼听则明,偏信则暗”
,都出自于它。
是史书,更是古人智慧的宝藏
有修
身齐家、做人处世之道
曾国潘
读数遍,称它“论古皆折衷至当,开拓心胸”:
如《资治通鉴》讲唐太宗
用人之道
:
“用人如器,各取所长”
使用人就如使用器物一样,要能扬长弃短,量才而用。
讲
处事智慧
,从故事中剖析出:
“责其所难,则其易者不劳而正”
即为做事把重点和精力放在难点上,
把难点解决了,简单的自然也就解决了;
讲做人处事,需
掌握势态和度
:
“物极则反,器满则倾”
凡事要掌握度,走向极端必会走向反面。
讲历史故事的同时,更是讲做人、处世智慧。难怪说是
人类历史上最强的史书
,
涵盖智谋、兵法、心理、做人、处世……
只是读资治通鉴原著,古文生涩难懂,需要一定的文言功底,
读它最佳方式是先读通精品白话版。
德优君便推荐这套
精品之作,为市面罕见的白话本佳作
▲全书10册,涵盖战国、秦、西汉东汉、魏晋南北朝、隋唐、五代十国历史;
它是台湾学者黄锦鋐教授,集
台湾27位著名史学教授
之力,花时3年,忠于原文,逐字逐句翻译,将巨著译成白话,
版本权威、珍贵
,深受大众喜爱。
虽为编年史,但笔法比我们想象的有趣生动得多。白话译本语言优雅凝练,
小说的笔法,精细趣读历史,
又能明白管理、用人之术、为人处世……
如战国时代孙膑与庞涓的马陵之战,
东汉曹操与袁绍的官渡之战,
东晋的淝水之战……
详细生动,
如历其境,千古传颂,无书能及。
又如讲三家分晋、智伯灭亡的故事时,
提出千古名句
“
才者德之资,德者才之帅”
认为仁德第一,才能第二;
并衍生谈到
管理者的核心
,应是方向、目标、愿景、价值。
就连
金庸
都说:写作的功底,正是来自读《资治通鉴》,也令我更了解历史规律。
全书共294卷,虽有10册,但
每
篇
篇幅短,可碎片化轻松阅读
。
此版书中
有珍贵插画,制度和时间脉络
,融会于白话译文之中,便于理清脉络,这是市面所罕见的。
梁启超
说“除了讲道理,还通权变,讲操作,这很了不得”。明清著名学者
顾炎武
评述“
以一生精力成之,遂为后世不可无之书”
。